《有梦不觉人生寒》:六 盛放的敬畏

 

------六 盛放的敬畏------



在喀纳斯的时候,我爬到了禾木镇的山顶拍晨雾。透过红色、黄色的丛林,俯瞰镇上袅袅升起的炊烟,那一刻,我充满了感动。一户、两户人家的炊烟升起来了,渐渐地,十户、八户的炊烟升起来了……最后,图瓦人的炊烟连成了一层薄薄的晨雾,衬着那些姹紫嫣红的朝霞,漂浮在禾木镇宁静的上空。牛出来了,羊出来了,从容的老牛带着小牛,肥硕的大尾巴羊摇摇摆摆往外走……

我去过很多地方,经常会有当地人介绍:去参观一下我们的遗址吧。去看看那里的化石吧。我知道,这些也很重要,当然会去看,但很难有如此深切的感动。人心的感动与生命相关,只有炊烟下忙碌的人家,只有漫步山野的牛羊,只有那些姹紫嫣红的蓬勃,在提醒我们:世界上不只有都市人忙碌的唯我独尊,还有这么多的生命在和我们分享。我们因为这个世界的平等、宁静和丰富,而心生敬畏。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天地永远沉默地张开它的怀抱,只要你投身进去,它就会接纳你,做它欢欣的孩子。在自然面前,我们都是赤子。你爱它,它一定爱你。它的爱亘古不变,只是我们这些孩子太狂妄,太久没有回家了。

一次次的归来,只为了一次次的出发。再一次闯过世间的千难万险,回头又看天地四时,我们的敬重之心盛放着,还是凋谢了呢?

国学小站

天人之辩,即关于“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关系的论争。春秋末至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中心的哲学议题便是“天人之辩”。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但也强调“畏天命”的必要。墨子重视人的“强力而为”,但又提出“天志”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老子指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提出人应当顺从自然。子思、孟子主张“天人合一”之说,认为人只要扩充“诚”的德性,就“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庄子则主张“无以人灭天”,“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以为一切人为都是对自然的损害。荀子认为“天”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提出要“明于天人之分”,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明 仇英《山居图》

* 温馨提示: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3751 在手机上阅读完整章节!

------七 走在明月流光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明月。

“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月亮的本意就是阴晴圆缺,这也是生活的本色。

我们的人生感受,不能超越年龄,也不必苛求。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一个人的心中开始特别珍惜团圆,往往因为离别太多、太久。而一个人少年意气,志在四方;要求他归于平淡,可能被认为是平庸。因为他不曾绚烂。所以,我们尊重生命的原貌,如果你满怀少年的青涩与莽撞,愿意在明月下去历险,那就放开大步,走得更远吧。如果你人到中年,渴望安稳的宁静,不如归来吧。

明月之下,我们的脚步走向何方,并不重要。只要真心感悟,我们与明月的信任和默契,月光便会静静伴随着我们,一辈子。从朔到望,从月牙到圆满,如同我们的生命,在明月流光里,走出不同的形态。东坡居士有言:“菊花开时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今日菊开,就可以将它认作重阳。今夜月圆,就可以把它当作中秋。

总有人再出发,也总有人要归去。

人心有牵挂:孩子愿意回家,大人愿意放下工作,全家人都思念着风花雪月的夜晚,自然就是过节,是我们自己的风花雪月。

清 袁耀《春台明月》

国学小站

“菊花开时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不须以日月为断也。”此句为苏轼《江月五首》的小引。东坡居士当年谪居岭南,四时节气都与中原相异,故言之。及至清代,画家石涛做诗《题〈春江图〉》,似与东坡互为应答:

“吾写此纸时,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

如果你真听过夏夜那些虫蛙的鸣叫,听过秋风掠过树梢的声音,就能听到自己的心从浮躁的尘世里缓缓归来。这个世界上的审美,有的时候就是一段宁静的心灵,然后能够看遍千山万河。

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3751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经管理财小说 《有梦不觉人生寒》

作者:于丹
最后更新于:2016年09月08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有梦不觉人生寒”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e93751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