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发微论》:第3章

 

------第3章------



论表里虚实

属性:伤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虚实。能明此四字。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何以言之。有表实。有表虚。

有里实。有里虚。有表里俱实。有表里俱虚。予于表里虚实歌中。尝论其事矣。仲景麻黄汤类。为表实而设也。桂枝汤类。为表虚而设也。里实则承气之类。里虚则四逆理中之类是也。表里俱实。所谓阳盛阴虚。下之则愈也。表里俱虚。所谓阳虚阴盛。汗之则愈者也。尝读魏志华佗传。有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此所谓能明表里虚实者也。

论桂枝肉桂

属性:仲景桂枝汤。用桂枝者。盖取桂之枝梢细薄者尔。非若肉桂之肉浓也。盖肉桂浓实。治五脏用之者。取其镇重也。桂枝轻扬。治伤寒用之。取其发散也。今人例用之。是以见功寡。

论滑脉

属性:仲景云。翕、奄沉。名曰滑。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名曰滑。古人论滑脉。虽云往来前却。流利展转。

替替然与数相似。曾未若仲景三语而足也。翕、张也。言脉升而开张也。忽焉而沉。言脉降而复也。奄、言奄忽之间。与奄观 艾同义。仲景论滑脉。可谓谛当矣。然其言雅。恐浅识者未易晓。

论用大黄药

属性:大黄虽为将军。然荡涤蕴热。推陈致新。在伤寒乃为要药。但欲用之当尔。大柴胡汤中不用。诚脱误也。王叔和云。若不加大黄。恐不名大柴胡。须是酒洗生用为有力。昔后周姚僧坦名善医。帝因发热。欲服大黄。

僧坦曰。大黄乃是快药。然至尊年高不宜轻用。帝弗从。遂至危笃。及元帝有疾。召诸医。咸谓至尊至贵。不可轻脱。宜用平药。可渐宣通。僧坦曰。脉洪而实。此有宿食。非用大黄。必无差理。元帝从之。果下宿食而愈。

此明夫用与不用之异也。

论阴不得有汗

属性:仲景第四卷十七证云。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又云脉阴阳俱紧。而又汗出。为亡阳。此属少阴。大抵阴虚者多汗。而此言阴不得有汗。何也。余尝深究虚汗之证。亦自有阴阳之别。阳病自汗有九证。皆有治法。唯阴毒则额上手背有冷汗。甚者如水洗。然此是阳虚阴盛。亡阳而将脱也。其死必矣。仲景此篇。方论半在表。半在里。故先曰汗出为阳微。此则虚汗。阳微故也。

非阴证无汗。不得有汗也。有汗则九死一生。由是言之。阳得有汗。阴不得有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论林亿疑白虎有差互

属性:仲景称伤寒。若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又云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又云。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国朝林亿校正。

谓仲景于此表里自差矣。是大不然。大抵白虎能除伤寒中 。表里发热。故此前后二证。或云表里俱热。或云表热里寒。皆可服之宜也。中一证。称表不解不可服者。盖以脉浮无汗发热。此全是伤寒表证。宜麻黄葛根之类也。安可用白虎。亿但见所称表里不同。便谓差互。是亦不精不思之过也。

论弦动阴阳二脉不同

属性:仲景云。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脉诀以动脉为阴。以弦脉为阳。

何也。此是开卷第一行疑处。而世人不知讲。予谓脉诀所言。分七表八里而单言之也。此之所论。

兼众脉而合言之也。大抵杂病各见一脉。唯伤寒必兼众脉而见。何以言之。仲景之意。若曰浮大者阳也。兼之以动、数、滑之类。安得不为阳。沉细者阴也。兼之以涩弦数之类。安得不为阴。故仲景论动脉。则曰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名曰动也。

又结胸证云。脉浮而动。浮则为风。动则为痛。故兼数与浮而言动脉。则阳脉阳病也宜矣。仲景论弦脉。则曰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弦则为减。又曰。支饮急弦。又少阴证云。手足寒。脉弦迟。

故此兼迟而言。弦则为阴脉阴病也宜矣。故仲景伤寒脉。不可与杂病脉同日而语。今阳证往往浮大。

而厥厥动摇。其沉细而弦者。必阴证也。何疑之有哉。不特此也。至如曰高、曰章、曰纲、曰 、曰卑、曰损。有纵有横。有逆有顺。趺阳太溪之类极多。予尝撰仲景三十六种脉法图。故知治伤寒。当以仲景脉法为本。

论中风伤寒脉

属性:仲景以浮缓脉为中风脉。浮涩而紧。为伤寒脉。中风有汗。伤寒无汗。何也。内经云。

滑者阴气有余也。涩者阳气有余也。阳气有余。则身热无汗。阴气有余。则多汗身寒。

大抵阴阳欲其适平而已。阳气不足。阴往乘之。故阴有余。阴气不足。阳往从之。故阳有余。风伤于卫。则荣不受病。故阳不足而阴有余。是以中风脉浮而缓。必多汗也。寒伤于荣。则卫未受病。故阴不足而阳有余。是以伤寒脉浮涩而紧。亦为无汗也。仲景辨二者脉证。亦有所受者矣。

论表证未罢未可下

属性:仲景云。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拟欲攻之。当先解表。

乃可下之。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实坚有燥屎。自可除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热入。协热遂利。烦躁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重者必死矣。(元本重复、浅识者难晓。

故予删正此一段。而其理易明也。)大抵风寒入里不消。必有燥屎。或大便坚秘。须是脉不浮。不恶风寒。表证罢。乃可下之。大便不通。虽四五日。未能为害。若罔顾表而便下之。遂为协热利也。

论中暑脉不同

属性:仲景云。脉虚身热。得之伤暑。又云。其脉弦细芤迟。何也。素问曰。寒伤形。热伤气。盖伤气而不伤形。则气消而脉虚弱。所谓弦细芤迟。皆虚脉也。仲景以弦为阴。而朱肱亦云。中暑脉细弱。

则皆虚脉也可知矣。

论伤寒须早治

属性:仲景云。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如或差迟。病即传变。

虽欲除治。必难为力。今之医者不究根源。执以死法。必汗之于四日之前。必下之于四日之后。

殊不知此大纲也。又云。甚者。病不服药。犹得中医。此为无医处而设也。苟大小便不通。可待其自瘥乎。盖前后不得溲。必腹胀。不过数日而死矣。又况结胸瘀血。发狂发黄发斑之类。未有勿药而喜者。

智者知变。愚者执一。所以取祸也。须是随病浅深。在表在里。早为治疗。如救火拯溺。庶易瘥也。

素问云。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扁鹊望齐桓侯而走者。其以此欤。

论发热恶寒

属性:仲景云。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此谓元受病而然也。又云。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此谓医所病而然也。大抵阴不足。阳往从之。故阳内陷则发热。阳不足。阴往乘之。故阴上入阳中。则恶寒。阴阳不归其分。故寒热交争。是以发热而恶寒也。故孙思邈云。有热不可大攻之。热去则寒至矣。

论风温证

属性:仲景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

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

剧、则如惊痫。时 。又云。阳脉浮滑。阴脉濡弱。更遇于风。变成风温。大抵温气大行。更感风邪。则有是证。今当春夏。病此者多。医作伤寒漏风治之。非也。不可火。不可下。不可大发汗。而仲景无药方。古法或谓当取手少阴火。足厥阴木。随经所在而取之。如麻黄薏苡仁汤、葳蕤汤之辈。予以谓败毒。独活。续命。减麻黄去附子。益佳。

论温疟证

属性:仲景云。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故朱肱初虞世以小柴胡白虎之类加桂以治之。此则仲景所谓温疟。疟之一证也。今庸医见前人有此治法。不问是何疟证。但见发寒发热。

一概治之。疏矣。大抵疟证多端。有暑疟、有食疟、瘅疟、脾寒。而千金又有五脏所受不同。六腑之中止有胃疟一证。种类最多。安得一概而论。瘅疟者但热不寒。当用白虎。食疟者中有伏积。

当下而去之。至于中暑、脾寒。此二证。若水火相反。素问曰。夏伤于暑。秋为 疟。又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盖暑伏于中。得秋气乃发。故先热后寒。热多寒少。头昏痛。虚则发战。汗出。一时乃止。盖心恶暑。心不受邪。而包络受之。包络众涎所聚。暑伏于涎。心、岂若脾寒。浓朴草果所能祛也。岂若温疟。柴胡黄芩所能除也。非砒沙脑麝之属不能入。故暑疟脾寒。

患者多。而医不识病。妄投以药。邪未退。真气先受病。所以连绵不瘥也。予曾精意深究疟病一科。须是辨脉察证。穷究得病之渊源。故十治十中。无有失者。众人以疟为难治。予独以为易。

要在辨其种类。识其先后。素问疟论。甚有妙处。当思而得之。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2444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人文社科小说 《伤寒发微论》

作者:许叔微
最后更新于:2016年09月08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伤寒发微论”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e92444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