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胶药用起源——从“胶”到“阿胶”

 

在胶的药用历史上,人们先是以胶入药,进而才发现东阿所产之胶最为有效,因此后世医家遂专用东阿所产之胶,并把...



在胶的药用历史上,人们先是以胶入药,进而才发现东阿所产之胶最为有效,  因此后世医家遂专用东阿所产之胶,并把这种胶称为“阿胶”。那么,人们是从何时开始以阿胶入药的呢?

一般人们认为,大约在西汉时期阿胶已成为广泛使用的药物。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已收录“阿胶”一条,并对其做专门的解释,是为阿胶在古代医学专著中最早的记载。西汉《淮南子》中有“阿胶一寸,不能止黄河之浊”一语,喻再灵验的物品其作用也并非作用无限,是现存史籍中有关“阿胶”一名的最早记述,说明秦汉时期阿胶已名闻天下。东汉时阿胶药用已比较广泛,医圣张仲景善用阿胶治妇科病及血液病等疾。他的《伤寒杂病论》里已多处使用阿胶入药。

这种结论只是大众观点,但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个结论尚有许多问题值得推敲。济南药业集团的张振平认为阿胶在西汉已广泛使用的论据值得细究。

首先
《淮南子》里的话“阿胶一寸,不能止黄河之浊”的出处有问题。张认为此句最早实际出自倪璠《瘐子山集注·哀江南赋》“阿胶不能止黄河之浊”的注语。该注语谓《淮南子》有“阿胶一寸,不能止黄河之浊”的话。后人据此认为此句出自《淮南子》。但实际上《淮南子》一书中根本没有这句话。按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外篇·嘉遯》有“寸胶不能止黄河之浊”一语看,应该是倪璠将该句出处张冠李戴之误。

然后
神农本草经》里提到的“阿胶”的问题。《神农本草经》本是根据秦汉时期古本草书籍由后人辑录而成的本草汇编。早在秦汉甚至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对本草药性的认识就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了。到魏晋时期,各种本草书籍已经出现,题为《神农本草》的书籍也有很多种。到南北朝时期,陶弘景以流传到他手上的《神农本草》为基础,综合其他本草类书籍,将古本草和今本草分别做了注解,并且将两者分别用红色和黑色两种字体做了区别,是为《本草经集注》。到了唐代,人们又将红色字体的古本草辑录出来,就成了我们所看到的《神农本草经》。对于《神农本草经》里将胶分为阿胶和白胶两种这个事实,到底是古本草原本就是这么分的,还是后来陶弘景根据当时更加科学的认识才将其分开的?历史上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对此,张振平通过考察陶弘景做《集注》的背景认为:“当时存在诸多冠以《神农本草经》的本草书籍,可能有单记作胶的,也有分为阿、白二种的。将胶演化为阿、白二种,当然是种进步。故此,陶氏采用了将胶分为阿、白二种的本子。不过魏晋时代流行的主本《本经》似仅记胶名,而无阿、白二种之说。晋代医学家葛洪、陈延之岂能未见过《本经》?若《本经》已分胶为阿、白二种,其所著方书中所用为何非要依袭旧称,单作胶名?无法解释。”

再次
对《伤寒杂病论》中提到“阿胶”这一说法的质疑,他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伤寒杂病论》所用不是“阿胶”而是“胶”。例子一:“《伤寒杂病论》晋以前即残缺失次。经晋代王叔和收集整理编次,南朝宋代林亿再次整理成为今本《伤寒论》和《金匾要略》。其原貌早已不存,文辞亦有更变。明代以来,多有指其错乱不当者。今本《伤寒》、《金匮》中出现的阿胶之名即如是。”然后他举出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一个方子,指出实即源自《伤寒》中的“黄连阿胶汤”。而前者用“胶”,而后者则用“阿胶”。另一例,“宋《图经本草》阿胶条下更有“《续传信方》著张仲景调气方云:治赤白痢„„黄连一两去毛,好胶手许大,碎蜡如弹子大„„”的记述。由是观之,《伤寒杂病论》诸方,所用应为胶,而非阿胶。阿胶之称似经后人增改。”



张氏还列了一个“阿胶出现年代有关文献汇集表”,根据所列文献的 年代排序,他提出自己的观点:“阿胶的出现应在4世纪末、5世纪初。也即是在东晋末年至南北朝时,药用胶才由杂皮胶进化为专以牛皮煎煮的阿胶。始载阿胶的现存可靠文献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