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学习有感

 

关于中医的“四大经典”有很多说法,现在最流行的是《内经》、《伤寒》、《金匮》、《温病》,还有一...



关于中医的“四大经典”有很多说法,现在最流行的是《内经》、《伤寒》、《金匮》、《温病》,还有一种说法是《内经》、《伤寒》、《金匮》、《本经》,个人比较支持后者,二者的区别就是在《温病》和《本经》之间的取舍,温病学派的功绩是巨大的,为中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单就温病学本身而言它毕竟是从伤寒中分支出来的,早在《难经》中就有“伤寒有五”的说法,温病只是诸种伤寒之一,而且在《伤寒论》中也有关于温病的论述,并列有白虎等方剂对其加以治疗,因此我认为把《温病》作为“四大经典”之一有些欠妥。反观《本经》,可以说是历代本草的祖师,历代本草都是对其加以拓展、补充,而且本草学亦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个人认为将《本经》列入“四大经典”是很必要的。深入学习《本经》亦是很必要的。

《本经》语言精炼、艰涩,学习时不借助注述是不行的,吴仪洛的《本草从新》很浅显,脱胎于汪昂的《本草备要》,内容和教材相似,但中间杂以其他医家论述和《本经》原文,对本科生是很实用的,张志聪的《本草崇原》算是最早注解《本经》的了,但过分拘泥于五运六气之说,可供参考,但实用价值不大,陈修园的《神农本草经读》跳出张志聪的圈子,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个人认为张山雷的《本草正义》应该算是对《本经》注解比较全面的了,书中先列《本经》、《别录》原文,再引以历代各家注述,并加以评论,内容丰富、并有独到见解,值得研究。另外还有周岩的《本草思辨录》,可谓见解独到,多发前人之所未发,对有一定基础者很有裨益,但可惜的就是书中药味太少,给人意犹未尽之感,与此书风格相近的就是陈世铎的《本草新编》了,书中用设问的方式,自问自答,勇于创新,内容新颖,独辟蹊径,且药味很多。再有张锡纯的《衷中参西录》后面的药物注解也很精彩,对石膏、当归、山萸肉等诸多药味的论述绝对是大师级的。以上仅为个人学习的一点体会,希望对各位爱友有所提示。

本段文字是我09年在一医学论坛里的发帖,如今看来需略加补充:一、所谓四大经典只是说法而已,《本经》重要,温病学亦重要非常,其对疾病认识视角,及遣药组方之独特法度与伤寒学区别甚多,互补甚多。二、对本草之学习必须深入、全面,并要紧密联系临床,文中提及之著述甚好,应该多多重视,更要博览群书、博采众长,方可厚积薄发,有所建树。


    关注 伯仲讲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