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家庭全书之养生卷》:第5章 四时养生

 

------第5章 四时养生------



所谓四时养生,就是按一年四季气候不断变化的规律和特点,来调节人体,顺应自然,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一种修养生息的方法。

1.四时与养生之关系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普遍存在一种按时活动的现象。如燕子秋去春来,旱獭和野熊定期冬眠,鼠类和蝙蝠昼伏夜出,雄鸡定时晨啼报晓,蜘蛛夜半织网,蝉类临暮蜕壳,桃花三月吐艳,桂花八月飘香,合欢叶夜合晨展,牵牛花五点开放,向日葵举头对日,……如此现象,不胜枚举。人们对此已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事实上,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很有规律的。1729年,法国天文学家德莫兰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把植物放在黑暗的地窖内,发现叶片仍随外面的昼夜交替而变化,白天展张,晚上蔫萎。以后科学家们的观测证明了这样一个规律,即生物活动富有节律性,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就如同体内有一个控制生命活动按时运行的时钟一样,此即生物学研究中的“生物钟”学说。经过200多年的发展,此学说已成时间生物学的一门新的学科。时间生物学随即迅速渗透到各种各样的学科领域内。在医学领域,时间生物学掀起了对人体节律的研究高潮。学者们通过多年的研究后发现,人不仅具有明显的睡眠——觉醒周期,人体其他的活动也存在着广泛的节律性。如人的正常分娩时间多在凌晨5~7时之间,体温高潮多在下午3~6时之间,女孩子第一次月经多发生在晚秋或初冬,男性睾丸酮的含量在9月份达到高峰,人对疼痛最敏感的时候是上午8~12时,而以11~12时为最灵敏。另外,心率、呼吸、血压、尿中诸成份、各器官组织的功能和物质代谢、体内各种酶的活性及人对致病因素的敏感性、对药物的反应等等,都具有节律性。科学家们已经证明,人体内在时间上带节律性变化的生理程序有300多项,人体中几乎没有哪一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没有节律的。随着对人体节律研究在深度上和广度上的发展,时间生物学已延伸到医学的各个领域,从而形成了时间生物医学,简称时间医学。令人十分感兴趣的是,现代时间医学所得出的结论与我国2000多年前的古代医学文献之所述不谋而合,使我们不得不油然而生地对我们祖先的智慧产生钦佩之情。在《黄帝内经》中,中医时间医学的理论得到了充分的阐述。如已经认识到人体有多种生理时间节律,其中日节律(昼夜节律)中有阴阳消长节律、人气生长收藏节律、卫气周行节律、经脉气血流注节律;月节律中有气血盈亏变化节律、月经节律;年节律(四时节律)中有阴阳消长节律、人气生长收藏节律、五脏主时节律、脉象变动节律、色泽变动节律等。《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里明确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即是说明人体不仅要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进一步阐述道:“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就是人类在大自然的变化影响下,所形成的自然生活规律。寒来暑往、昼夜阴晴、地理环境等等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活动,机体也随之作出相应的反应。比如,在春和景明、风和日丽之季节,人的心情一般会为之舒畅愉快,生命力旺盛;在寒冬腊月、阴晦暗淡的天气里,人们的情绪会为之低沉,精神压抑而不振,甚至使一些患有风湿病症的人很不适应等等。因此,人要修身养性,健康长寿,就必须了解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并积极与之适应,保持与自然界的和谐。《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终始也”;“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其意思是说,春、夏、秋、冬,四时气候的变化与人的生命活动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人体必须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来维持生命活动,否则,人体生理节律就会受到干扰,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就会降低,即使不因感受外邪而致病,也会导致内部脏器功能失调而发生病变。具体而言,春令属木,肝胆应之,若违背了春生之气,则少阳之气不能生发,就会发生肝气内郁之病患;夏令属火,心脏与之相对应,若违逆了夏长之气,则太阳之气不能养长,就会发生小气内虚之病患;秋季属金,肺脏与之相应,若违逆了秋气,就会导致太阳不收,肺气焦满;冬季属水,肾脏与之相应,若违逆了冬藏之气,就会发生肾气失藏而下泄内病。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是万物由生而死、由始而终的根本法则,顺应它就会健康无病,违背它就会患病而夭折。四时养生是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重要的养生原则,正如《内经·灵枢·本神篇》所云:“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人们所以要根据季节的变化而调节养生之道,是因为四季的不同气候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适宜的气候环境可以促进病体的恢复,增强体质;恶劣的气候环境又易给人带来多种疾病,危及人体健康。气候环境包括气温、气湿、气压、风向、风速、降雨量以及太阳黑子、宇宙射线、星体运动等多种气象因素。这些因素通过刺激人体的下丘脑,使人体的代谢功能和内分泌功能产生变化。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表了一篇题为《气候和健康》的报告,文中把复杂的气候划为六相。一相,天空少云,气温凉爽适意,气压高,有适当风力;二相,气候温和,晴朗,气压高,风小;三相,气温上升,气压稳定,云层高、风小;四相,天气潮湿,或开始降雨,气压下降,云层变厚,风力增加;五相,降雨,伴随着寒冷的阵风,气压急剧上升,温度下降;六相,气温、湿度均下降,气压上升,云层变薄。此报告还指出,一、二相是人类健康生活最合适的气候相;从第三相向第四相过渡的阶段,是最恶劣的气候相。报告认为,三相气候环境会引起正常人身体和精神上的不适,会使一些儿童出现程度不同的学习障碍;四相气候环境中偏头痛者往往疼痛加剧,溃疡病患者往往在这时候发生消化道出血;五相又被称为“骚动气候相”,往往使正常人感到烦躁不安,人们在这种气候环境中肌肉易发生痉挛,疾病加重,而冠心病人的病情恶化反而减少。而在三、四相气候的转化阶段,则会出现肌肉放松,从而使肌肉痉挛在这个时期频繁发作,出现心绞痛,甚至出现心肌梗塞;病情危重的人往往在这个时期结束生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四时季节节气与人体生物机能及养生健体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无论是现代的时间医学还是我国古籍中所载,均对此作了充分的说明。

2四时养生的原则

一年四时六气的变化,一日昼夜轮回的不同,以及月亮盈亏的循环,对人体生理机能都有直接影响。所以,人的生命活动不能摆脱大自然变化的影响。四时养生就是要养成与自然变化相适应的生活规律。要想了解和搞好四时养生法,首先要懂得四时养生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内经·素问·四时调神大论》里提出来的“四时摄生”的基本原则。“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意思是说四时阴阳之气是万物的根本,因此圣人据而在春夏养阳,秋冬补阴,以便服从于其根本,与万物一起生活于生长之门中。如果违逆了这个根本,就会损伤其本源,破坏其真气。这就是四时调摄的宗旨。顺应四时的养生首先要明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生。《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意思是说,春天三月,大地回春,冰雪消融,阳气生发,万物苏醒,蛰虫活动,天地自然生机勃勃,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此时人体内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舒发。夏长。《黄帝内经》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之交,万物华实。”意思是说夏天的三个月,天阳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上下交合,各种植物大都开花结果了,所以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此时正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更要注意养阳防病。秋收。《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意思是说秋天三月,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碧空如洗,地气清肃,万物成熟,果实累累,正是收获的季节。从“夏长”到“秋收”,是自然阴阳的变化,人体生理活动的阴阳双方也应随之发生由“长”到“收”的转化,注意保养内守之阴气。冬藏。《黄帝内经》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其意是说,冬季阴气盛极,是万物收藏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万物生机闭藏,阳气潜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昆虫蛰伏,大地冰封,雪压风寒,一切生物均处于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以待来年。此时人们应该避寒就温,敛阳护阴,使阴阳达到相对平衡。由此可以看出,“春夏养阳”就是春天补养生气,夏天养长气;“秋冬养阴”就是秋天养收气,冬天养藏气。“春夏养阳”是指在春夏之时,自然界阳气升发,万物生机盎然,这时人们应该充养、保护体内阳气,使之充沛并不断旺盛起来。凡是有损耗阳气及阻碍阳气生长的情况皆应避免。此即春养生气、夏养长气,以适应自然界阳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阳气潜藏、阴气兴盛打下基础,不要宣泄太过或内寒太甚,而损伤阳气。“秋冬养阴”是指在秋冬之时,由于万物敛藏,人们应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收藏阴气,使精气内聚,以滋养五脏,抗病延年。此即秋养收气、冬养藏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下基础,不要损伤阳精之气。但如果是阴阳偏盛偏衰之体,则应分别对待。如素体阳虚,则要“冬病夏养”,于春夏之时注意调养阳气,不可贪冷贪凉,这相对于冬季病发再用热药治疗效果要好;如素体阴虚,则要“夏病冬养”,于秋冬时即注意滋补肝肾、可减轻春夏发病程度;但若属阳旺或阴盛体质,则春夏宜寒凉,或秋冬宜温热。

注意五脏与五时相应

我国古代对一年季节的划分有四季和五季两种方法。因人体有五脏,故常用五脏与五季相对应来说明人体五脏的季节变化。《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就是以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来分别对应的。其含义是说春天肝脏功能强盛,夏天心脏功能强盛,长夏脾脏功能强盛,秋天肺脏功能旺盛,冬天肾脏功能强盛。正因为五脏与五季相应,因此在春、夏、长夏、秋、冬这五个季节应分别以相应的脏器作为养生重点。具体的保健方法如下:

(1)春天的养肝之道春天的到来,温暖的气候将会使人的活动量日渐增加,新陈代谢日渐加快。在人体内部,血液循环加快,营养供应增多,以适应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需要。血液循环的加快主要在于血量的调节;营养供给的增加则重在消化、吸收。这些功能在中医看来,均与肝脏有密切的关系。“肝藏血”其意为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之功能。肝的另一功能是管理情志,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体对营养物的消化和吸收。在春天,人体的新陈代谢与肝脏有很大关系。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就必须保持肝脏旺盛的生理机能。如果肝脏运作失常,适应不了春季的气候变化,就有可能出现一些病症,精神病及肝病患者尤其容易在春季发病。中医的“春宜养肝”、“春应在肝”是很有道理的。因此,春天的养生重点要放在对肝脏的保养之上。在春天三月里,切忌过分劳累,以免加重肝的负担。与此同时,肝病患者及高血压病患者,也应在春季到来之时,加强服用养肝、降压之药物,精神病患者宜于此时定期服药,避免精神受到刺激。这些都是顺应春季变化特点,保肝养肝之养生法则。

(2)夏季的养心之道夏季是人体体内新陈代谢最活跃的时候,室外活动多,运动量也相应增大,加上夏季昼长夜短,天气炎热,不易入睡,人的睡眠时间自然比其他季节少一些,因而体内消耗的能量多、血液循环加快、流汗也多。上面这些因素决定了在夏季里心脏的负担明显加重,如果此时不注意对心脏的保养,则很容易使心脏受到损伤。正如《养生论》里所说:“夏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如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为热矣。”其大意是说,夏天应该调节养息心脏,尽管夏季热浪滚滚,但人们应该经常如冰雪在心一样静养心脏,不可以因为天气炎热而浮躁,这样会增加心脏负担,甚至损负心脏,要“心静体自凉”。另外,夏天天热,容易失汗,这样给暴饮提供了条件,对心脏害处极大。因为,短时间内喝下大量的水或饮料会迅速增加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年高或心脏功能欠佳者尤应引起注意。夏天尽管天热难当,也要适当地运动,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功能,增加心脏血流量,对心脏会有很大的好处。

(3)长夏的养脾之道长夏是指夏末初秋那段时节。此时的天气特征是:炎热而多湿。此期,万物丰茂,蔬菜、瓜果陆续上市,由此极大地促进了人体的消化功能,因此应该注重对脾脏的保养,防止因饮食而带来的消化道疾病。天气炎热,人们喝水就多,喝水多就冲淡了胃液,从而降低了胃液的杀菌能力,使细菌容易侵入肠道。与此同时,湿热的天气极适合细菌的生长繁殖,食物极易腐烂变质。因此,长夏之时,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年迈体弱者消化功能较差,最好少吃一些油腻的食物,多吃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这是因为含脂肪多的食物会使胃液分泌减少,胃排空减慢。“湿邪困脾”。由于长夜多湿,湿邪之气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要注意防止湿邪伤脾,如居室应保持干燥、少接触生水等等。

(4)秋天的养肺之道秋天一到,天气就慢慢地变得凉爽了。秋天是由炎夏走向寒冬的过渡季节,天气变幻莫定,时凉时热,时寒时暖,如此多变之节,最难将息。这种多变的气候往往容易使人着凉感冒,所以秋天发生咳嗽痰喘的病人很多,患有咳嗽老病的人最易发作。中医根据季节的变化对人体影响的规律,总结出了秋季易损肺气的理论,警示人们在秋季应注意天气的不断变化,好好保护肺气,避免发生感冒、咳嗽等疾病。中医学认为,“肺开窍于鼻”,鼻为肺之门户,外邪侵肺常由鼻孔入肺,因此时常按摩、洗浴鼻子有助于增强肺脏功能。不少人鼻腔粘膜对冷空气过敏,秋季一到便伤风、流涕。除需必要的治疗外,还需经常按摩鼻部。其方法是以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待有热感后,用手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30次左右;然后,按摩鼻翼两侧的迎香穴15~20次。每天按摩l~2次,可增强鼻的耐寒能力,亦可治疗伤风及鼻塞不通。如果每日清晨或傍晚用冷水浴鼻,效果更好。办法是:将鼻浸在冷水中,闭气不息;一会儿后,抬头换气,再浸入水中;如此反复5~10遍。此二法皆能增加肺脏功能,有利于防治吸呼道疾病,对身体大有益处。

(5)冬天的养肾之道隆冬季节,天寒地冻,草木凋谢,冻冰伏出,北风呼啸,动物进入了冬眠时期,人们的室外活动也大大减少。冬季的严寒气候使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降到了一年的最低潮。在这个严冬的季节里,年老体弱者非常容易感觉到寒冷的可恐可怖。这是由于代谢水平较低,能量和热量供应不足所致。人体的阳气来源于肾脏,肾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寒冬来临之时,人体需要有足够的热量和能量来抵御寒冷。倘若肾功能虚弱,就会出现阳气不足的现象,甚至出现头晕、心慌、气短、腰膝疲软、乏力、小便失禁等症状。所以,冬季理应滋养肾脏,这样不仅可以防止疾病,还可增进健康。养肾的方法很多,如在冬季可适当进补,使较充分的阳精保持在体内,一旦春季到来,阳气升发,即可及时供给能量及营养,不至于由于阳精亏乏而使阳气生发困难;一些阳气虚弱的人在冬季往往更加虚弱,这可在夏季阳盛之时预先给以治疗,以扶助阳气,即“春夏养阳”,使阳气得到恢复和调养,待到冬季来临不致因为阳气过度虚弱而生发疾病。

“春捂秋冻”

春秋季节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冷暖交替的过渡性季节,古人根据气候的变化特点,提出了“春捂秋冻”的养生原则。早春二月,冰雪开始融化,但是人们仍觉得很冷。这是因为地球表面的热量几乎全部来源于太阳光,而空气直接从光辐射中吸收的热量是不多的。太阳光的热量首先照射到地表上,当地面温度升高后,再传导给空气。因此,越靠近地面,空气的温度就越高,冰雪也消融得早些。在冰雪融化的过程中,还需要吸收空气中大量的热量,所以地面上的温度不可能升得很快。因此,这时候虽然冰雪融化了,但人们仍然感到很冷,特别在初春,这种感觉更加明显。因此,初春时节,人们不要急于脱掉冬衣,否则会感风寒致生病患。中医认为,早春阴寒未尽,阳气渐生,气温日趋暖和,但北方冷空气仍较强烈,所以早春应当保暖,衣服不可顿减,以助人体阳气生发。《摄生消息论》上即有此述:“春阳初生,万物发萌,正二月间,乍寒乍热。……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里,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件,不可暴去。”《寿亲养老新书》中亦有此论:“春季天气渐暖,衣服宜渐减,不可顿减,使人受寒。”《老老恒言》同样指出:“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春季的气候特点为天气多变,温差幅度较大,因此衣服要随着气温的变化而随时增减,同样要切实注意,冬季所穿之棉衣不可脱得过早。秋季则与春季不同,不是要捂热,而是要稍许冻一冻。秋季是由夏入冬的过渡季节,气温由此逐渐降低。晚秋的温差变化不如春季大,大致每隔4~5天,日平均气温下降1℃,且一日之内的气温变化幅度较小。此时不宜过早地增添衣服,以便身体能逐渐适应寒冷气候,增加御寒能力,有利于冬季预防风寒。春捂秋冻,不仅能增强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而且能保障健康。但是春捂秋冻必须适度,太过会使人流血或受冻而生病,不宜超过人体对热、冷的耐受限度。

3四时养生的若干方法

春季养生

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热过渡的季节,正处于阴退夏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此时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由于冷空气的活动,气候多变,温差幅度很大。“春天天气孩子脸,一天就会变三变”,说的就是一天之内天气会有急剧的变化。在这种气候变化特点下,春季采取何种方法以顺应自然,以收养生之效呢?

(1)饮食春季刚至,即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节日期间切不可暴饮暴食,有心养生者不可不慎。医学证明,进食过多的高脂肪、高蛋白,有可能构成某些疾病的诱因:①暴饮暴食很容易引起胰腺炎。其症常见于中上腹或左上腹,呈刀割样绞痛,并伴有恶心呕吐,中度发热。对此应特别谨慎,切勿掉以轻心,以免病情恶化。②短时间过量饮酒,容易发生酒精中毒。轻者精神恍惚,步态蹒跚,言语错乱,呕吐昏睡等,重者可因呼吸中枢麻痹而危及生命。高血压及心脏病患者尤须避免过量饮酒。③高脂肪饮食过饱,可成为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的诱因。其症状为急性而剧烈的右上腹疼痛,并可“放射”至右肩,伴以恶心、呕吐、寒颤、高热等症状。另外,高糖饮食还会加重糖尿病人的病情。④情绪激动,娱乐过度,以及吸烟、酗酒等,都可引起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心前区疼痛等症状。有冠心病、高血压的人,可因此而引起急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病患者还可因此导致脑出血。逸乐无度者不可不戒。节日期间还要注意不可偏食,要五味不偏,合理调节。因为饮食偏嗜,不仅会引起多种疾病,长此以往还可影响人体寿命。另外,还须注意饮食冷暖。《灵枢·邪气脏腑形篇》中说:“形寒饮冷则伤肺。”《灵枢·师传篇》也说:“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可见,过冷或过热的饮食都有损于脾胃,而且容易伤及肺脏,有意养生者不可不察。

(2)食粥吃粥是祛病延年的养生方法。春日食粥,粥里加些荠菜、芹菜、韭菜,既利于消化吸收,又助春阳复发,是理想的时令佳品。①荠菜粥先将粳米100克倒入锅内加水煮沸,再加上洗净的荠菜100克,同煮作粥,荠菜粥有防治麻疹等春季常见病的作用,还有助于身体长高。②韭菜粥先将粳米100克倒入锅内加水煮沸,再加入洗净切碎的韭菜50克,同煮作粥。韭菜“春食则香,夏食则臭”,春日食韭有辛辣助阳,促进生发的作用。③芹菜粥将芹菜连根洗净,每次用150克,加水熬煮,取汁与粳米100克,同煮作粥。适宜于生长发育的孩童食用。④猪肝粥取猪肝50克,粳米250克,加水煮粥。猪肝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卵磷脂和微量元素。⑤红枣粥取红枣50克、粳米100克,同煮作粥。红枣甘甜,营养脾胃,不失是顺应春时的服食佳品。

(3)饮酒如要使酒发挥有益于肌体的作用,而避免贻害,应当作到:一要少饮,适可而止。二要稀饮,不要每天每餐作饮。三要饮低度酒,尽量不饮烈性酒。四要选择饮酒时间,身体不适、精神不振时忌饮。五是饮酒的同时要多进菜肴。六是不要以酒御寒。如万一酒醉,可使用下列解酒法:①将白菜心切成细丝,加适量的醋和糖,凉拌食用。用萝卜、鲜藕亦可。②将生萝卜捣烂取汁,加红糖适量,频服;或用生芹菜洗净捣汁服。③取陈醋50克、红糖25克、生姜3片,加适量水煎煮,频服。单用食醋生服亦可,但量宜稍大。④取绿豆200克,甘草25克,加水煮烂,连豆带汤服下。⑤用青橄榄生吃或泡茶饮服。⑥鸡蛋2只,取蛋清,生吞下。饮服浓米汤亦可。应该说明,浓茶解酒不足取。

(4)医病春天是各种疾病发作的季节。尤其要注意流脑。不要把流脑当感冒治,否则将遗患无穷。流脑,全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冬末春初,特别是2~4月份,是此病发病的高峰期。流脑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初期像感冒症状,发热头痛,咳嗽打喷嚏,咽喉疼痛等。此时最容易为人所忽视。随后很快出现高烧,头部剧烈疼痛、呕吐、颈部僵直、嗜睡等神经系统症状,口腔或皮肤上有小出血点。甚至出现神智昏迷、说胡话、抽搐、全身发现大片瘀斑等危重症状。此时如救治不当或不及时,会导致死亡。即使救治及时,也有可能出现智力低下、神经麻痹等后遗症。如附近有流脑患者或接触了流脑病人的小儿,可口服磺胺类药物预防;也可用中药板兰根15克,加水煮服;或用野菊花9克,大青叶9克,金银花9克,贯众9克,一并水煮,当茶饮用,每日一剂,连服3日,对本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5)运动《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此春气之发,养生之道也。”也就是说,冬去春来,阳气生发,万木峥嵘,清晨宜早起,散步行走,这是适应时令特点的有效养生之方法。散步不拘形式,不拘地点,但要想收到明显的效果,须做到持之以恒。《黄帝内经》所说“春三月……广步于庭”,是要求春天三月坚持不懈,只有时间长了,才能使身心都得到锻炼,收到良好的养生效果。散步时还可配合擦双手、浴眼、浴鼻、浴面、揉颈项、抓头皮、揉摩胸腹、捶打腰背、拍打全身等动作,更有助于郁滞宣畅,气血和通,春阳生发。除行之有效的散步养生外,还可练嘘字功、打太极拳、梳头功等。嘘字功可补养体内正气,促进生发,可以“补肝虚受损”。《养生论》上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久练梳头功可疏通血脉,改善头部的血液循环,使头发得到滋养,光润乌黑,发根牢固,防止脱发;能明目聪耳,缓解头痛,预防感冒;有助于降低血压,预防脑溢血等疾病的发生,同时还可促进大脑和脑神经的血液供应,增强其机能,起到健脑提神、解除疲劳等作用,从而保持大脑清醒,防止大脑老化,延缓人体之衰老。

夏季养生

夏季三个月,从立夏到立秋之间共有六个季节。夏季的气候特点是酷热多雨,人体阳气此时最易发泄,新陈代谢极其旺盛。

(1)防暑热、湿毒《理虚元鉴》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困暑取凉。”这是我国人民长期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至今仍有教益。夏日湿热邪气侵袭,最易引起中暑、疟夏等疾病。中暑大多因在阳光下曝晒太久,或长时间在高温的环境中工作,或室内过于闷热而引起。年老体弱及患有慢性病或过分疲劳者更易发生。中暑起病很急,初期有浑身无力、头晕、心慌、失汗过多、口渴厉害、小便次数增多、呼吸和脉搏增快等症状。此时体温已经升高,应立即到荫凉通风处休息,解开衣服,用冷湿毛巾敷在额部,随时更换,并多喝些冷盐开水或其他清凉饮料。然后用生石膏30克,知母、沙参、银花、佩兰、六一散各12克煎服;并宜吃西瓜,也可用西瓜皮半斤煎汤饮用。在农村还可就地取材,采一把鲜芝麻叶以开水冲泡代茶,亦有较好的清暑作用。经过上述处理,多数病人可以痊愈。如果病人出现昏厥、痉挛状,这是重症中暑,应立即送医院抢救,不要耽误时间。疟夏亦是夏季易得之病,主要表征为胸闷、胃纳欠佳、四肢无力、精神萎靡、大便稀薄、微热嗜睡、出汗过多以及日渐清瘦。疟夏主要反映了胃肠消化吸收功能消退。所以,减少食量,少吃油腻,减轻胃肠负担,以保证正常生理功能,是预防疟夏的主要环节。已患疟夏之人,可以用鲜藿香、佩兰各6克,飞滑石、焦大麦各30克,粉甘草3克煎水代饮,每日一副;也可以用鲜藿香10克煎水,30分钟后除去藿香,以煎液加适量米煮粥服食。

(2)伏夏调养从小暑至立秋的一段时间,人们俗称为“伏夏”,共计30天。分为初伏、二伏、三伏,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中医养生家发现,一些冬季常发生的慢性病及一些阳虚阴寒内盛的疾患往往可以通过伏夏的调养使病情得以好转,甚至可以根治。其中以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冬病夏治效果最为显著。例如敷贴疗法:取白芥子21克、元胡12克、细辛12克、甘遂20克,研为末,用鲜姜60克捣汁调糊,分别摊在6块直径为5厘米左右的塑料薄膜上,贴在双侧肺俞、心俞及膈俞穴上,再用胶布固定。一般贴4~6小时。如贴处有局部烧灼疼痛,可以提前取下;如局部微痒或温热舒适,可以多贴几小时。每伏贴1副,隔10天一换,每年用3副。实验证明,连续使用3年可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机体的过敏状态,提高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对过敏性哮喘、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有较好的疗效。此外,《养老奉亲书》指出:“夏至以后,宜服不躁热、平补肾气暖药二三十服,如芙蓉九、人味丸之类,以助元气。”这也是一种对年老体弱之人大有补益的良方。

(3)饮食调养中医营养学认为,夏季人体气血趋向体表,食养应着眼于清热消暑、健脾益气。《千金要方》里说:“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养生论》说:“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不可一于热也。”现代医学认为,夏季炎热的刺激使神经中枢处于紧张状态,内分泌腺的活动水平也有改变,引起消化能力减低,胃口不开,不欲饮食。因此,夏季最好吃些清淡少油、易消化的食物;如果食含脂肪多的食物,易使胃液分泌减少,胃排空减慢。夏季是瓜果蔬菜的旺季,多吃些营养丰富的瓜果、蔬菜,如西红柿、黄瓜、莴苣、扁豆、芹菜等是非常有益的。夏季天热,由于人们出汗多,所以常感口渴。冷饮有助于帮助散发体内大量热量,补充水份、盐类和维生素,起到清凉解暑的作用。但如暴喝冷饮,则对身体有害,因为夏季胃肠道供血较少,大量饮冷会导致胃肠道突然收缩,使血流减少减慢,从而引起生理功能的紊乱,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进而造成腹痛腹泻等。

(4)夏季锻炼夏季由于气温高、湿度大,这时的健身应以避暑热趋清爽为主。俗话说得好,“心静自然凉。”保持精神上的自我宁静是炎夏保健的一个重要内容。有许多消暑健身法,如郊游、戏水、读书习字等。这些活动的好处在于:置身于自然之中,精神轻松愉快,既可消炎避暑,又能锻炼身体。有条件时最好能到高山、森林、海滨地区去疗养,做做日光浴。若在夏季能进行20~30次日光浴,每次15分冲左右,所得的紫外线够使用一年。此外,酷暑盛夏,每天宜洗一次温水澡。洗澡不仅能够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爽,消暑防病,而且能够锻炼身体。根据中医养生学“春夏养阳”的原则,夏天不宜作过分剧烈的体育活动,因为剧烈运动可导致失汗过多,不仅伤阴,也会亡阳。因此,夏季体育锻炼的形式最好是散步,早、晚为好,半小时为宜。

(4)起居《黄帝内经》指出: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意思是,夏天要早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盈与盛实;晚些入睡,以顺应阴气之不足。不能因为日长天热而不去适当活动,以适应夏日养长之气。由于夏天中午气温特别高,晚上睡眠时间较短,因此要适当午睡,以消除疲劳,保持充沛的精力。夏季炎热,不能过分厌恶太阳,要适当地经受太阳的照射,使毛孔疏松,让身体的阳气能够向外发散。不能只顾眼前的痛快,过分避热趋凉,如露天乘凉过夜,或冷饮无度,致使中气内虚,以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而入。乘凉时,特别要注意盖好腹部。《养老寿亲书》说:“夏天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摄生消息论》亦说:“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这些都是宝贵的夏季养生经验。

(5)精神调养夏季养生还须注意精神调养,因为“暑易入心”,而“心主神志”,从而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症状。《医书》指出:“善摄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祸患何由而致也。”因此,夏季神气调养要做到神清气和、快乐欢畅,使心神得养。在夏天里切忌发怒。

秋季养生

秋季的三个月,从立秋开始到立冬前一天止,共有六个节气,并以中间的秋分为季节气候转变的环节。

(1)防凉与燥初秋季节虽然还有一段较炎热的日子,但在清晨已是凉风习习了。因此,立秋之后不宜赤膊露体以贪一时之快,要随时防止凉气的侵袭。所以民间有“白露下不露”之说。但亦不宜穿得过多,捂得太过,以免气候回升又得脱掉,这样容易受凉感冒,加之气候干燥,更易得燥咳病。秋季总的气候特点是干燥。由于肺司呼吸,合皮毛,与大肠相表里,故当空气中湿度下降时,肺、大肠与皮毛首当其冲。燥邪伤人,以中秋为界,有温燥与凉燥之别。温燥伤肺的主要症候是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头痛、无汗发热等等;凉燥的症候是咳嗽痰稀、咽干唇燥、鼻塞不通、无汗、恶寒、头痛以及轻微的发热。患秋燥的病人,除及时服药治疗外,可配合食疗。

(2)秋季调养在《道藏·玉轴经》中载有秋季养生功法,即秋季吐纳健身法,对延年益寿有一定的好处。具体作法是:每日清晨洗漱后,于室内闭目静坐,先叩齿36遍;再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中水满,漱练几遍,分三口咽下,并注意送至丹田;稍停片刻,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舔上颚,用鼻吸气,用意将气送至丹田,再将气慢慢从口呼出;呼气时要稍接口,默念咝,但不要出声。如此反复30次。秋季若坚持练此功,对肺有强健之功效。

(3)饮食调养秋季饮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甘蔗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此外,秋季的膳食还应“少辛增酸”,即少吃一点辛辣的食品,如葱、姜、蒜、辣椒等,多吃一点酸味的食品,如广柑、山楂、新鲜蔬菜等。因为肺主辛味,肝主酸味,辛能胜酸,肺气通于秋,故秋要减辛味,增酸味,以防肺气太过,损伤了肝的功能。

(4)起居《黄帝内经》指出:“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意思是说秋天气候转凉,要早一点睡觉,以顺应阴精的收藏;又宜早一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舒长。秋季,由于空气中的湿度小、风力大、汗液蒸发得很快,易使人皮肤干裂,还可有毛发脱落,故必须注意保持室内一定湿度,并注意适当补充水分;性生活也要有所节制,因为房劳伤肾,而肾藏阳精。

(5)精神调养《黄帝内经》提出:“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这里强调精神安宁、宁静。为此,就要“收敛神气”,“无外其志”,意思是在精神上不要使神志外驰,思想上不要想得太多,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

冬季养生

冬三月,从立冬起至立春止,共包括六个节气。

(1)防寒冻严冬寒冷易致病。寒冷刺激引起的疾病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冷损伤,如冻疮;另一类是冷敏感,如寒冷性多形性红斑综合症等。治疗冷损伤以防寒保暖为主,有时可服用一些活血化瘀、温里散寒的中药,如当归、红花、桃仁、桂枝、干姜、益母草、附子、赤白芍等。平时还要参加体育活动,特别是加强手脚的活动,所谓“动则生阳”即为此意。若冬季骤而转暖,一些疾病就会流行,其中对人们威胁最大的莫过于流行性感冒。流感是影响人们健康的大敌,1580年的流感大流行,使马德里变为荒无人烟的地方。为了有效地预防感冒,居室内要经常通风,也可用醋熏房间。民间验方姜枣汤(10枚大枣、5片生姜,每晚煎茶喝)可以提高人体抗寒能力,减少发病。

(2)冬季调养冬季气候严寒,宇宙万物都处于收藏状态,人们的健身应注意防寒保暖,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妄泄,与冬天的自然气候相适应,才能“阴平阳秘”、祛病延年。冬日虽寒,仍要持之以恒进行自我锻炼,这是强壮身体的重要方法。但要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雪、雾露中锻炼。另外,在冬天冷高压影响下的早晨,往往会有气温逆增的现象,即上层气温高而地表气温低,大气停止上下对流活动,因而工厂烟囱、家庭炉灶等排出的化学性大气污染物不能向大气上层扩散,淤积和停留在下层呼吸带。这时,在户外做早锻炼的人们正好身受其害。因此,从大气污染的角度来看,早晨室外锻炼是不适宜的,尤其对一些老年人更不适宜。

(3)饮食调养中医认为冬季是肾经旺盛之时,肾味属咸、心主苦,咸胜苦,饮食养生就要减咸味增苦味,食辛热的食物以辛生苦,肺气宣达,肾气就固实。《四时调摄笺》说:“冬日肾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养气郁而化热。”冬季是饮食补养的最好季节,民间有“冬季进补,开春打虎”的谚语。尤其是冬至日后进补最好。

(4)起居《黄帝内经》说:“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意思是冬季宜早睡迟起,因为早睡以养人体的阳气,多保持阳热,迟起以养阳气。在日常活动中也要避免腠理皮肤过多地暴露在寒冷之中,以免损伤阳气,保持一定的体温,以维持阳气的正常运行。此外,中医养生学还特别强调冬季节制房事的保健方法。如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指出:“冬三月六气十八候,皆正养脏之令,人当闭精塞神,以厚敛藏。”“至(冬至)后阳气始萌,阴阳交精,万物气微,在下不可动泄。”古人还主张房事应“春一,夏二,秋一,冬无。”这充分说明冬节房事以护阴精,对养生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5)精神调养《黄帝内经》提出:“使志劳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此即要求人们在冬季要保持精神安静自如,含而不露。尽管在冬日要做到“神藏”,勿使情志过敏,但仍要愉快、乐观,不能因严冬之时,枯木衰草、万物凋零而导致抑郁不欢。科学研究证明,冬天确实会使人身心处于低落状态,这对健康极为不利,应通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使精神振奋起来。以是观之,四时养生的方法是依据天地、四时、万物对人的生命活动的影响,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养生经验。其核心思想是要求人们“顺应自然”。顺应自然,一是要遵循自然界正常的变化规律;二是要慎防异常自然变化的影响。这是防病保障、调护疾病的基本前提。

十二月养生法

除顺季节养生外,古人还提出了十二月养生法。现根据刘正才所著的《我国百岁老人长寿秘诀》摘录于下:

(1)孟春正月(约公历2月)这时气候虽冷,但开始转暖,草木即将萌发,自然界充满生机,有利于人体肝的生理活动。但气候尚冷,老年人尤宜注意保暖。到“立春”这天,宜服蔓青汁,以预防春季传染病。

(2)仲春二月(约公历3月)此时和阳煦煦、春意盎然、气候暖和、阳光灿烂。老年人宜多晒太阳。但本月有“乍暖还寒”的特点,不可骤然脱掉棉衣,应随气候冷暖而适当增减衣服,即所谓“二四八月乱穿衣”。此时大自然生机勃勃,可邀亲朋好友去郊外春游。此时肝气过旺,老年人易于动怒,要注意神志情绪的调摄,随时保持心气平和,不妄动肝火,否则肝气升腾太过,易患眩晕、中风之病。春分这天,可用枸杞煎水擦身洗面,能使人面肤光泽不老;还可采集桃花阴干,研成细末,日服0.5克,能使人容美颜红。

(3)季春三月(约公历4月)草木欣欣向荣,应早卧早起,练功习拳。此时天气开始变热,切不可练得大汗淋漓。老人津液本亏,大汗反会伤身。清明可采大蓼,以预防肠道病的发生。谷雨日采茶备用,老人饮茶不但可以解热止渴,还可防病延年。

(4)孟夏四月(约公历5月)天气已热,植物茂盛,大地一片翠绿。这样的气候环境有利于人体心脏的生理活动。老年人要注意衣薄被单。若感冒不可轻用发汗之药,汗出过多会损伤心血。老年人气血易滞、血脉易阻,本月每天清晨可吃少许葱头,喝少量酒,使气血流通,心脉无阻,便能防止心病发生。情志宜开朗畅怀,安闲自在,切忌暴怒伤心。

(5)仲夏五月(约公历6月)气候炎热,禾苗茁壮,果实青青。老年人不要贪凉而露天睡卧,不要大汗而裸体吹风,不要吃鸡、羊肉等生火助热的食物。饮食宜清淡,心情宜恬静,所谓“心静自然凉”。

(6)季夏六月(约公历7月)炎暑季节,暑气逼人,宜避暑纳凉,居通风空敞之处,水亭林荫之中。但切忌将身浸入冷水。老年人更不宜卧霜月星下,宜净心调息,常觉冰雪在心,自然浑身清爽。“避暑有要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老年人不宜吃冰水、雪糕,更忌肥腻食物;老人肠胃虚弱,最易受伤,而且常是内寒外热,所以高龄老人夏天反倒宜服温和平补的“金匮肾气丸”;口渴可用乌梅泡开水当茶饮,祛暑解渴。

(7)孟秋七月(约公历8月)收成季节,田野一片金黄。早起早卧,练功舞剑预防脾病。本月昼热夜凉,温差较大,雨水多、湿热重,老年人多不思食,宜吃荷叶粥,芳香化湿,开胃健脾。立秋日可吞服赤小豆14粒,预防痢疾。

(8)仲秋八月(约公历9月)气候转凉,暑气全消,人觉清爽。“一场秋雨一场凉。”老年人应及时增添衣服,防止秋凉感冒。仲秋当心冷风来。冷风来时,有哮喘病的老人常在此时发作,应练呼吸气功,增强肺气,减少发作。

(9)季秋九月(约公历10月)重阳佳节,天高气爽,此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年人可在9月9日重阳节登高观景,赏菊咏诗,畅舒情怀;切不可见秋风落叶,产生垂慕之感,应有“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慨。宜饮菊花酒,使人长寿无病。秋天气候干燥,老年人多血枯津燥,宜服蜂蜜、芝麻以养血润燥。

(10)孟冬十月(约公历11月)北风吹来,天气变冷,霜降大地,草木凋零,虫鸟伏藏。老年人宜着棉衣以御风寒。早卧晚起,必待阳光。老人阳气本弱,晨起可面向太阳,练吸日精之功以助身之阳气;亦可在阳光下打太极拳,练八段锦。本月人体肾气始旺,宜少吃咸性食物以保护肾脏。冬天更宜“清心寡欲”,节制性生活,以保护肾精。肺肾相生,肾精充盛,咳喘之病可免。若肾精亏虚,阳气不足,寒潮袭来,常诱发老人咳喘等病,应及时防治。立冬之日可采槐子,每服21粒,能补肾明日,乌发延龄。

(11)仲冬冬月(约公历12月)水冰地坼,大雪封山,鸟兽绝迹。老人怕冷,须避寒就温,宜毛衣贴身,棉软着体。手脚易冻,尤宜保暖。但炉火不宜太旺,室内不宜太热,更不可闭户燃炉而卧,防中毒气。冬天宜练按摩功以取暖,练易筋经以助热。老人饮食宜温暖熟软,切忌粘硬生冷。冬至日可吃当归炖牛肉,或饮狗肉汤等药膳。借自然界阳气萌动,以补人体阳气,增强御寒阳病之能力。

(12)季冬腊月(约公历1月)数九寒天,梅花斗雪,喜报春讯。但仍须防寒,更防冬温。此时可采集腊梅花十数朵泡开水,当茶饮,能防治咽喉肿痛。高龄老人骨弱肌薄,极易外感风寒,早起可服人参、黄芪酒一小杯,防风御寒,免患感冒;但又恐老人内热伏藏,晚宜服杞菊地黄丸或清水化痰丸,清降痰火。勤练养生功,迎接朝气蓬勃的春天。

十二时辰养生法

《黄帝内经》指出了一天阳气的变化规律,并要求人们按照这个规律作息。《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幕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仅此三时,形乃困薄。”意思是早晨阳气升起的时候,人们应立即起床活动,以助阳气生发;日暮阳气收藏的时候,就应及时休息安睡,以助阳气蓄积。如果违反阳气运行的规律而任意作息,身体就会困顿而衰。古代养生家根据昼夜阴阳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十二时辰养生法”。现介绍如下:

(1)卯时(凌晨5:00~7:00)见晨光即披衣坐床,叩齿300次,转动双肩,活动筋骨。先将两手搓热,擦鼻两旁,熨目六七遍;再将两耳揉卷五六遍;然后以两手抱后脑,手心掩耳,用食指弹中指,击脑后各24次。尔后,去室外打太极,练导引。

(2)辰时(上午7:00~9:00)起床练功后,饮白开水一杯,梳头百余遍,早餐宜食粥,饭后徐徐百步走。

(3)巳时(上午9:00~11:00)工作时间。不宜高声长谈,须“寡言语以养气”。

(4)午时(上午11:00~1:00)午餐应美食,但不要吃生冷坚硬之食物。只吃八分饱。饭后以茶漱口,然后午休。

(5)未时(午后1:00~3:00)或午眠或气功,或做家务,或弈棋。

(6)申时(午后3:00~5:00)或书法,或小劳,或观落日。

(7)酉时(午后5:00~7:00)练动静功一段。晚餐宜少,宜早,可饮酒一小杯。以热水洗脚。晚漱口,“早漱口不如将卧而漱,去具间所积,牙亦坚固。”

(8)戍时(晚7:00~9:00)练静气功,然后安眠。睡时宜右侧卧,“睡如弓”。先睡心,后睡眠,即睡前什么都不想,自然入睡。

(9)亥子(晚9:00~次日晨1:00)安睡以养元气,环境宜静,排除干扰。“睡不厌蹴,觉不厌舒。”即睡时可屈膝而卧,醒时宜伸脚舒体,使气血流通,不要只固定一种姿式。

(10)丑寅(夜1:00~5:00)此时为精气发生之时,人以精为宝,宜节制房事,但又不宜强制,60岁以后可20日或一月一次。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4943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育儿健康小说 《现代家庭全书之养生卷》

作者:焦姗姗
最后更新于:2016年09月08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现代家庭全书之养生卷”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e94943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