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江川农场发展历程回眸

 

跨越——江川农场发展历程回眸在半个世纪的岁月里,由佳木斯市万里河畜牧场职工,山东、大庆红色草原移...



越——江川农场发展历程回眸

在半个世纪的岁月里,由佳木斯市万里河畜牧场职工,山东、大庆红色草原移民和大中城市知青组成的农场人,用智慧和胆识开拓荒原、根治水患、以稻治涝、强工、兴城、优农,使农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从贫穷到富裕的历史性跨越。







三战荒原建农场



江川农场自古以来就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早在4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迹象,辽金时期的“瓦里霍吞”古城墙如今仍依稀可辨。



一战:当垦荒者踏上这片土地,

会产生怎样的情景?

1959年,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点燃了第一把荒火,开垦荒原2.4万亩,当年叫万里河教养农场。1963年初,改名为万宝农场,开荒耕地4.65万亩。

开荒垦地





二战:垦荒序幕正式拉开,

扎根边疆成为一种信念

1964年4月,省农垦厅将万宝农场正式纳入为国营农场序列。6月,二战荒原的序幕正式拉开,截止到7月底,47天的时间里职工们共开荒9万亩,日开荒进度达到了1915亩。

兄弟农场机械支援



  [b]“   三战:建设兵团第三十团,[/b]

                江川农场正式命名
在1968年12月,农场正式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十团”。先后建起了5个农业生产连队。

1976年,江川农场耕地面积已经达到了34万亩,是江川农场历史上耕地面积最多的时期。

1984年12月,宝山农场成立,宝山农场划出部分土地后,江川农场土地面积达到25万亩。
开荒竞赛


五湖四海聚农场



江川农场的发展成就,蕴含了来自祖国四面八方人员的艰辛与付出。他们在党的召唤下,怀揣扎根北大荒、奉献北疆的决心,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谱写出了一曲壮美的诗篇。

江川农场从1959年到1964年万宝农场成立时,职工家庭只有480户,人口不足2000。到了1969年底,总人口已经达到16817人,同比人口增加了8.4倍。
知识青年汇聚农场


治水排涝战农场

江川农场北临松花江,东南西为岗丘环绕,呈簸箕口形朝向松花江。一到汛期,松花江洪水肆虐,农场内外一片汪洋,人们饱受水患。

洪水过后
距农场历史记载:1964年—1984年,就有7年大涝,5年大旱,灾年比例占到了60%。
排水抗涝


1964年,农场提出了“除水患、修水利、保家园”的治水方针。“万人筑堤大会战”拉开帷幕。1965年7月竣工,全长23.91公里,水患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万人筑堤大会战


1968年,明确了水利工作“防洪排涝、引水灌溉、变水患为水利”的主攻方向。

1969年4月至1974年,又对24公里松花江防洪堤进行了修筑。

1970年1月,在三师(红兴隆管理局)党委的关怀下,六个团6000余人、200多台机械开始渠系施工,工程建设历时25天,完成了主干渠和部分支干渠工程。
与兄弟农场共筑大堤


1970年12月,设计出了排灌站工程的图纸清样。1971年5月,排灌站工程建设正式动工,历时六年,于1977年试车通水,灌溉面积7.6万亩水田。灌溉能力位居全省第五位,排水能力具全省第三位,为农场农业高产稳产和大面积水稻种植,造福江川、宝山两场发挥了巨大作用。
建设中的江川排灌站


1984年,农场打通了东、西排干,总长36.920公里。

1985年后,在二十队防洪大堤排水口处修建江川东部排站,设计流量为10.64m³/s, 1986年正式建成投入使用。至此,江川农场东、西部涝情得到有效控制。

1991—1999年,农场对松花江堤防进行了加高培厚,先后抵挡住了1991年、1998年、2013年的3次特大洪水侵袭。
1998年江川农场抗洪


2005年,江川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工程开始建设,2009年工程被列为国家第四批扩大内需水利建设项目,先后完成总干渠1条,长13.2公里;干渠4条,长17.26公里;支渠2条,长19.86公里;建筑物48座。综合整治改善水田面积5.49万亩,高效灌溉江川、宝山两场31万亩水田,使农场农业综合灌溉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高标准水渠
改革开放兴农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江川农场党委在改革春风的引领下,摒弃传统的经营模式,凭着智慧与胆识,用三十余年时间带领职工群众筑起了永恒的辉煌。

从1964年开始至1984年,江川农场因自然灾害、体制不配套等多种原因,曾连续18年亏损,经营发展一度陷入僵局。在总局党委指导下。江川农场成为了黑龙江垦区兴办家庭农场试点的第一场。

1985年农场共计兴建家庭农场1582个。

1986年,制定了以稻治涝实现旱涝保收的战略设想。    按照这一目标,江川农场1994年农田旱改水面积4.5万亩。1995年达到了7.5万亩。1996年,水稻种植达到了13.5万亩,成为农业种植的主角。

1997年,农场开始了向科技要效益的探索,先进技术在农场得到推广,当年15.3万亩水稻获得了大丰收,实现国民生产总值9740万元,粮豆总产99178吨,水稻单产达到了550公斤,人均收入4766元,创造了建场30多年来最好成绩。

中央电视台记者敬一丹来江川农场采访后,《北大荒承载着什么》专题片在《焦点访谈》栏目播出,向全国展示了江川农场以稻治涝工作的成就。
中央电视台记者敬一丹来江川农场采访


2004年,水稻面积达到25万亩,亩效益400元,粮食总产达到14.2万吨,实现产值2.3亿元,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

经过了“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的发展,农场种植机构实现了战略型的调整,全场28.4万亩耕地全部种植水稻,成为水稻专业场。从种到收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飞机航化作业




农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畜牧业、加工服务业和社会民生事业也蒸蒸日上。

历史证明,“耕作在广袤田野上、生活在现代化城镇里”的美好愿景,经过江川农场三代人的不懈努力已经成为现实。

江川农场“十三五”期间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预期目标是:以党的十八大和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总局、管理局党委工作部署,着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五个发展”理念,将“五场”建设推向深入。到2020年,农场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5亿元,比2015年增长42%;人均可支配收入26000元,比2015年增长44%;城镇化率超过87%,城镇绿化率达到38%。


    关注 魅力红兴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