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十大科学家:茅以升》:第1章

 

------第1章------



他从小立下“奋斗”宏愿,到86岁时回顾说:人生之路崎岖多于平坦,忽似深谷,忽似洪涛,好在有桥梁可以渡过,桥梁的名称叫什么呢?叫“奋斗”。

1.镇江茅家

公元1127年,金国军队攻陷宋朝都城开封,虏走钦宗皇帝,北宋被灭。中原官民纷纷逃往江南避难。家住开封鼓楼的宋朝武功大夫茅康全家也加入了逃难行列;辗转流离,终于在镇江定居下来。

茅家到江南后的第769年是公元1896年。这一年的1月9日,一个婴儿的呱呱坠地,在茅家引起了小小的轰动,因为婴儿生下来手心通红,人人都说是大福大贵之兆,昭示着茅家将要发达和显赫。

新生儿的祖父茅谦,去年秋天刚中了举人,正在准备进京考进士,恰在这时又添了一个身带吉兆的孙子,更是喜上加喜。他为婴儿取名“以升”,自然是希望孩子将来前程远大,茅家后继有人,家业昌盛。茅谦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心的读书人,当时中日甲午战争还硝烟未散,他正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为孩子取名“以升”,也寓意着希望国家升平的愿望。

以升出生后不久,甲午战争以中国惨败结束,李鸿章代表清政府赴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爱国人士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联合全国各地进京会试的新老举人1300多人签名上书,要求朝廷立宪变法。茅谦也积极参加了上书活动,上书的初稿上有他写下的不少意见和建议。然而仅仅3个月,这场变法运动就遭到了血腥镇压,以谭嗣同等“六君子”血染北京菜市口刑场而告终。

茅谦在中举前,已是镇江、扬州一带的著名文士,曾被湖南学使聘为幕僚,与谭嗣同结为至交。变法的失败,尤其是挚友谭嗣同的被害,对茅谦的精神打击极大。他仕进之心大减,回到镇江,在诗酒中寄托愤世嫉俗之心。他的后半生以兴办教育、造福地方为己任。

茅谦于1896年底将全家迁往求学环境更好的南京。当时以升才10个月,在母亲的怀抱中乘船到达南京。茅家在镇江根深叶茂,亲朋故旧众多。茅谦虽迁居南京,根基仍在镇江。他每年都要带家人回镇江祭祖扫墓,参与家族事务。镇江的老宅还在,他家人可以随时回去居住。茅谦身居南京,仍以镇江为家,这对幼小的以升影响很大;以升虽不在镇江长大,却对镇江感情很深,一生以镇江为家。

茅谦在南京,主要从事文化教育活动。1902年,他创办了《南洋官报》,第二年创办养正学堂,后又创办达材师范学堂,晚年还回镇江创办城南学堂,培育家乡学子。

茅谦精通文学,有诗文传世;年轻时还曾跟岳父杨子安先生学习过天文历算。以升从小就喜爱文学和数学,是与祖父的影响分不开的。

茅谦还是一位水利专家。他少年时,正逢太平军起义,镇江曾一度是主要战区,他到苏北兴化避乱数年,在那里又经历了大水灾,他亲眼看到洪水淹没人民生命财产的惨状,开始留心水利事业。壮年时他远游河南、河北、湖南、安徽等省,考察各地水域;曾参与规划治理江苏水患。到晚年,他还参加了广东的治水工作。他一生写了60多篇关于水利工作的文章,汇集成《水利刍议》一书。茅以升后来选定桥梁专业,与祖父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茅谦有三个儿子:乃登、乃封和乃经。以升是乃登之子。乃登自幼受父亲熏陶,学问扎实,思想进步,在镇江进学秀才,到南京后补博士弟子员,曾做过《中外日报》和《申报》记者,任过书局编辑,当过国文教员。后来与弟弟乃封一起参加军队,对辛亥革命做出一定的贡献。

以升的母亲韩石渠,天资聪颖,靠自学读了很多书,能诗善文,见识过人。14岁时,父亲被诬下狱,她忧急万分,奋笔写下一份辩诬状,有理有据,情辞感人,使父亲的冤案得以昭雪。茅谦认为韩石渠真乃奇女子,极力促成了她和乃登的婚姻。婚后,她不仅是乃登持家的贤内助,而且还帮助丈夫出谋划策,评阅文稿。乃登做记者时,她经常能对丈夫将要见报的文章提出很中肯的意见,把文章修改得更加完美。她与乃登生三男(以南、以升、以新)一女(以纯)。她非常钟爱自己的儿女,但决不溺爱放纵。她最关心的是儿女们的读书求知和做人处世。以升成长道路上的几个关键时刻,都得到了母亲的教诲、激励和指导。

2.好奇的幼儿

以升天资聪慧,3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识字,5岁就随哥哥以南到一家私塾读书。课本是《论语》,老师只要求学生一节一节地死记硬背,背不出来就用戒尺打手心。小以升觉得没有一点儿学习的乐趣。

他从小好奇心极强,总是睁大眼睛,歪着小脑袋出神,显出呆头呆脑的样子。家里有的大人不喜欢他这个样子,就开玩笑说他不是茅家人,是从门外的台阶上捡来的。小以升听了半信半疑,就去问妈妈,妈妈叫他不要相信,他还以为妈妈在故意安慰他。“管它姓茅不姓茅,”他想,“只要我长大能读书干活就行。”

上私塾期间,家里有人又对他开这种玩笑。他又想,如果我真不是茅家人,又何必赖在茅家吃饭呢?

有一天,小以升看见门口站着一个讨饭的,心想:“他既能挨家讨饭过活,我何不跟他走呢?”就和讨饭的谈了起来。家里人感到奇怪,问他说些什么,他回答说:“我想跟他走。”大家这才惊慌起来,都认真地对他说,以前是开玩笑的,“你千真万确是茅家人!”小以升这才放了心。

“我至今还记得这个故事。”茅以升82岁时回忆说,“因为它激发了我可以独立的精神。”

小以升七八岁时,开始对“科学”发生了兴趣。

南京有个风俗,过春节时家家玩花灯。以升家有一个走马灯,里面有一个能转动的小轮子,轮子四周粘了许多彩色的纸人纸马;轮子底下有蜡烛,一点着蜡烛,轮子就会转动起来。纸人纸马的影子射到墙上,形象很生动,就好像简单的“影戏”。小以升感到很有趣,但不知道其中的道理。

“走马灯的轮子为什么会转呢?”他问爸爸。“小轮子里从中心到四周,有许多叶片,又薄又轻,蜡烛的热气吹到叶片上,小轮子就转起来了。”

听了父亲的讲解,小以升拿起走马灯仔细地研究起来。他反复将蜡烛点着又吹灭,果然叶片受热气一吹,就带动纸人纸马转动起来,吹灭蜡烛,轮子就停了下来。他想到:“如果热气大点儿,轮子不就转得更快吗?”于是就在轮子底下多放了一支蜡烛,果然那轮子就加倍地转动起来了。

小以升对自己这个新发现非常得意。

3.立下“奋斗”宏愿

8岁那年,以升从私塾转到思益学堂读书。学堂是一所效仿欧美教育模式的新式小学,是由一批具有新思想的“江南才子”创办的。思益学堂虽是个小学,但教师都很有水平,一些人还很有名气。著名史学家柳冀谋先生就在这所学校教历史课。以升的父亲茅乃登在江南官书编译局任编辑,也来兼任思益学堂的业余义务国文教师。教师中有些人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坚分子,以升在这里受到了新思想的熏陶。

在思益学堂,以升的科学兴趣大大地发展了。以升特别喜欢数学。放学回家,他常常边吃花生米、边演算数学题,很长时间头也不抬。从数学演算中,他得到了极大的乐趣。对数学的爱好,为他后来学习和研究科学技术打下了基础。

9岁生日那天,三叔乃经送给他一本没有着色的世界地图,这本书在他面前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原来以为南京城最大,外地也和南京一样;想不到中国还有那么多大城市,中国以外还有那么多国家,各地的地形和风土人情竟是那样千差万别。于是他萌发了要周游中国和世界的愿望。后来这个愿望果然实现了,他的足迹不仅遍及中国,而且他还到过世界上许多国家。他一生都没有忘记这本世界地图。

就在这一年夏天,一个偶然的事件影响了茅以升一生的职业选择。

南京秦淮河自古是热闹繁华之地。每年端午节,河里都要举行赛龙船盛会。河上的几座桥,是观看竞赛的最佳位置,桥上总是挤满了人。

端午节前一天,几个同学来约以升第二天去看赛龙船。妈妈不想让他去,说他太小,怕去后挤丢了。以升再三恳求,妈妈才答应让他去。正巧这天晚上,他突然肚子痛,非常难受,几乎一夜没睡,第二天自然就去不成了。

傍晚,一个同学来到以升家,说:“你幸亏没去,如果去的话,可能掉到河里淹死了。”

以升大吃一惊,急忙问怎么回事。“我和几个同学挤在文德桥上看赛龙船,”同学说,“人太多了!桥栏杆突然被挤断,几块桥面铺板也坍了下去,不少人掉到水里……”“人都救起来没有?”以升打断同学的话,急切地问。“淹死了几个人,”同学回答,“我们学校的一个同学,也差点儿就完了。”

同学走后,以升怔怔地坐在床上,浮想联翩。修桥是让千万人过河的,但是桥要造得不好,就会引起灾难,有桥反而不如无桥了,那些被淹死的人,应由造桥的人负责。他暗暗下定决心:将来我要造桥,一定不会造得像文德桥。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升已不像小时候那样呆头呆脑了,而变得英俊灵秀,性格也越来越要强好胜。

10岁那年暑假的一天,一位客人来访问二叔乃封。以升很懂礼貌地送上一杯茶水。这位客人大概懂相面术,见了以升就对二叔大加赞赏说:“这孩子相貌不凡,将来一定了不起,要给你家光宗耀祖的呀!”

听到客人的话,以升心里很受用。不料二叔却说:“他还是个孩子,样样还不行呢!”
* 温馨提示: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0843 在手机上阅读完整章节!

------第2章------

这本是二叔的客套话,而以升却认真起来,心中的得意顿时消失,暗想:“你说我样样都不行,我来行的给你看!”从此发奋读书,再不出外玩,除吃三顿饭外,关在房里不见人。有时一段书看不完,连饭也不吃。家里人以为他和人生气,却找不到和他生气的人,二叔也不知道他是跟自己赌气呢。

就这样,在一个暑假里,他看了很多书,不但把课本看得烂熟,还看了不少新知识、新思想的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感到自己的思想大有变化。从此把古人的一句格言“一寸光阴一寸金”牢记在心,有空闲就看书,成为终身习惯。

就在这一年,祖父在条幅上写下了苍劲雄浑的“奋斗”两个大字送给他。他理解祖父的意思,一生把这两字作为座右铭。他在晚年回顾一生时说:“人生之路崎岖多于平坦,忽似深谷,忽似洪涛,好在有桥梁可以渡过,桥梁的名称叫什么呢?叫‘奋斗’。”

4.刻苦的中学生

1906年,还没读完小学的茅以升以优异成绩考入新成立的江南中等商业学堂。那时他还不到11岁,是全校最小的学生。

商业学堂是当时全国屈指可数的新型中学之一,在社会上有很大名气。它的头两任监督是两榜状元黄思永和张謇,后来由宗嘉禄接任,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父亲。学堂教师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优秀人才,史学家柳翼谋先生也从思益学堂转到这里任教。学堂的设备很好,学生一律住校。

学堂实行欧美新式教育。课程有数学、物理、化学和英文,还有历史、地理和体育,到高年级还要学法文。每天上午、下午各三节课,早晚还有自习课。

学堂的考试很严格,以升学习刻苦,成绩总在年级前10名。在商业学堂5年,坚实地打下了他的科学知识基础。

以升的英文也入门很快,读了不少英文书。他特别喜爱英文文学作品,如《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鲁宾逊漂流记》、《孤星血泪》和《痴汉骑瞎马歌》等。

以升还是学堂体育场上的活跃分子,特别喜欢踢足球。他身材矮小,跑动灵活,善于迂回穿插到对方禁区,临门一脚,破门得分。他还在假期学会了骑马,常在南京下关至明孝陵的大道上来往奔驰。

他不分严冬酷夏,每天清晨用冷水洗脸,午后用冷水洗身。渐渐养成习惯,成为他一生强身健体的重要方法,直到85岁还在坚持,引起了访问他的日本朋友的注意。日本朋友回国后在日本杂志上作了报道,称为“茅氏冷水浴法”。

后来茅以升在科学上的成就,是与他坚持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分不开的。

以升在商业学堂,也有愤愤不平之处。刚入学时,新生分为甲、乙班。以升入学成绩好,以为自己应分在甲班,却被分到了乙班。他发现分在甲班的都是富贵子弟,认为自己被分到乙班,是因为家中贫寒,感到很不公平。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争这口气,在学习上超过他们。他家有时经济困难,连食宿费都不能及时交上,招致一些富家子弟的嘲笑。他无话可说,可心里很不服气,想:“你们的钱是从哪里来的!”他在阅读新书中得到的新思想使他认识到,这个社会太不合理了,觉得自己真是生不逢时。

同班有个同学叫曹天潢,家里穷得连铺盖都没有,平时生活极其艰苦,但他刻苦学习,连星期天也不回家,整天在教室或宿舍中埋头读书,考试总是第一名。以升非常佩服他,心想,还是穷孩子有出息。他主动向曹天潢学习,两人成了亲密朋友,经常在一起学习讨论。

以升虽然家贫,每星期还有几个铜板的零花钱。因受曹天潢的影响,他从不乱花,积攒起来买了不少课外书,与曹天潢一起阅读。

在柳翼谋先生和祖父的指导下,以升在这5年中也很坚实地打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柳先生的历史课,文化内涵丰富深厚;《史记》、《汉书》等古籍,他都已烂熟于心,讲课时能自如地引用,讲得津津有味,以升非常爱听。

柳先生和茅谦是同乡,论辈分茅谦为长辈,但在文化上,两人是忘年至交。因为有这层关系,柳先生对以升格外用心培养。以升聪敏好学,富有才华,深得柳先生喜爱。在柳先生指导下,以升利用星期天和假期读了许多古书,文化修养大大提高。

茅以升终生尊柳先生为师。他成名后,柳先生为他写了一副对联:礼乐本百圣 桥梁通八荒

上联指茅以升的传统文化精神,下联指茅以升的科学技术成就。茅以升非常珍视这副对联,将它悬挂在客厅中,直到逝世。

祖父茅谦认为文学修养对一个人的成功非常重要。但商业学堂以数理化和外语为主,没有多少时间学习中文。他怕以升中文不进步,特别是对古文不熟悉,就利用暑假教以升学习古文。他和以升不住在一起,每天都按时来给以升讲课。

祖父的教法很特别。他先用毛笔写出一篇古文,让以升在旁边看着,用心记住他写的字,写完后再开始讲。他要求以升尽快把这篇文章记牢,明天上课时背诵给他听。使祖父感到意外的是,那些短小精练的古文,他刚写完,以升就能把全篇背诵下来了。祖父大为吃惊,连连称赞以升“聪明”,心里就别说有多高兴了。

通过这种方法,以升记住了大量的古文作品,像孔稚圭的《北山移文》、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等脍炙人口的文章,他都能一口气背诵下来。

这种学习方法的一个附带收获是,锻炼了茅以升的记忆力。不论是文章、数字或故事,只要他集中注意力,都能很容易地记住。后来他把数学里的圆周率记到了小数点后的100位,到80多岁还能一个不差地背下来。大家都感到惊奇,说他是记忆天才,但他却不这样认为。“我认为记忆力的好坏,不完全是天生的,主要靠锻炼,”茅以升说道,“一把刀,越磨越快,不磨不用,就要生锈了。”

5.小小叛逆者

茅以升在商业学堂读书时期,正是辛亥革命风暴来临前夕。像商业学堂这样的新式学校,是最容易受革命影响的。茅以升就是学生中较突出的反叛者之一。

戊戌变法的失败,彻底暴露了清政府极其腐朽的本质,越来越多的爱国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推翻清政府,建立新型的共和国,中国才会有出路。从1902年到1905年,国内陆续出现了许多革命团体。如黄兴、陈天华在长沙成立兴中会,蔡元培、章炳麟在上海成立复兴会,吕大森、刘静庵在武昌成立日知会,等等。

1905年,孙中山联合诸多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创建统一的革命党———同盟会,提出“驱逐鞑虏,复兴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创办《民报》作为宣传革命的阵地。

同盟会积极在国内发展会员,扩大组织,开展武装斗争。从1906年到1908年,孙中山、黄兴等人先后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发动了六次武装起义。虽然都失败了,却到处点燃了革命的火种,越来越多的爱国者投入了革命的行列。

当时,严复翻译的进化论著作《天演论》在知识界非常流行。他用生物进化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规律来解释中国的现实,指出中国面对列强的侵略,如不奋起抗争,奋发图强,就有亡国灭种的危险,在知识分子中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

1907年,茅以升也读到了《天演论》,被书中新颖的思想深深地吸引住了。他爱不释手,反复阅读,不但学到了生物进化的科学知识,而且还激发了爱国、报国之心。

他还经常阅读《新民丛报》和当时的革命书报《浙江潮》、《革命军》、《警世钟》、《猛回头》等,其中的革命思想强烈地感染了他。他还不理解什么叫“革命”,但他幼小的心灵里已开始萌发反叛精神。

1907年5月,安徽警官学校校长、革命党人徐锡麟,谋划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在安庆起义失败,被剖心处死;与徐锡鳞约定同时起义的女革命家秋瑾,继续在浙江部署起义,因叛徒告密,被捕牺牲。

商业学堂的学生从《民报》上得知这一消息,都非常震惊,一时群情激愤,自发举行了悼念活动。茅以升和另一位同学裴荣在悼念会上慷慨陈词,痛斥清政府残杀爱国志士的暴行。

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死去,清政府下令全国举哀。商业学堂也设立了祭堂,学生们在老师带领下,每天要举哀一次,行三跪九拜礼。进步的学生早已痛恨帝制,哪能忍受这些繁文缛节,在每次举哀时,以升和一些同学故意做出各种怪叫声,闹得祭堂乱哄哄的,使举哀活动变成了闹剧。

过后不久,裴荣带头把辫子剪掉了,以升也跟着剪掉了辫子。

要不要辫子在清朝可是个要不要命的大问题。汉族男人原来是头发全留,绾结在头顶上。清兵刚入关时,强迫汉人依从他们的风俗,剃掉脑袋前半部分的头发,把剩余部分的头发辫起来拖在身后,并把要不要辫子作为愿不愿归顺大清的一个标志,甚至提出“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口号。有无数不愿剃发留辫的人惨遭屠杀。

清末的革命党人,都以剪辫子来表示与清王朝一刀两断的决心。

以升和裴荣还在清王朝的统治之下,也效法革命党人剪掉辫子,按大清律法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要在以前可是杀头之罪。好在当时清王朝已自身难保,管不了那么多了。学校当局为了应付上面,给以升和裴荣记过处分了事。

但被处分总是不好的事,以升心里悒悒不乐。母亲看出了他的心思,把他叫到跟前,夸他有志气,做得对。以升打心眼里感激母亲的理解和支持。

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和黄兴又在广州发动了一次规模较大的起义。黄兴率领敢死队冲进总督衙门,陷入清军的重围中,革命军100多人战死,起义失败。过后,革命党人找到了72位烈士的尸体,合葬于广州黄花岗,并编写《七十二烈士传》,宣传他们的革命精神。他们中有许多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他们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令人敬佩。林觉民烈士起义前写给妻子的诀别书中,表达了他“以天下人为念,为天下人谋永福”死而无憾的决心。喻培伦烈士在激战中胸前挂着一筐炸弹,边冲锋边投掷,身负重伤,被俘牺牲。

茅以升读着《七十二烈士传》,禁不住热泪盈眶,热血沸腾,他只恨自己年龄太小,不能立即投身到革命中去。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0843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传记名著小说 《华人十大科学家:茅以升》

作者:孟宪明
最后更新于:2016年09月08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华人十大科学家:茅以升”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e90843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华人十大科学家:茅以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