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仙境北武当

 

北武当山(又名真武山)历史故事之六于成龙重修灵官庙(曹科)让时光倒回到明崇...



北武当山(又名真武山)历史故事之六

于成龙重修灵官庙(曹科)

让时光倒回到明崇祯2年(1627年)的初春。

北武当山(又名真武山)正是山花烂漫,万物争春,香气袭人的美好时节。细心的香客、游人以及庙观的道人,都会发现有一个幼小、孱弱的身影踏着晨曦背负砖沙上山,踩着歹阳手捧书本回家,日复一日的很少间断。这就是时年十岁的于成龙。

于成龙(1617.9.26_1684.5.31),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人(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县北武当镇来堡村人)。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十分清苦。于父于时煌生性耿直,为人忠厚,不阿权贵,对于成龙的成长形成重要影响。

于成龙自幼聪慧好学,能吃苦。读不起私塾,请不起先生,就自啃书本或跑到有钱人家的私塾外偷听。至十岁时,已能通背完四书五经,详解来春秋战国。

来堡村距北武当山(真武山)脚下仅十公里路程。幼年的于成龙不仅好学,对道学文化亦特别痴迷。北武当山(真武山)就是令于成龙神弛心往的地方。或许当时的于成龙对真武大帝以及道学渊源并没有彻底、深入的了解、理解,但与真武的心灵感应、相容相通,却是确切无疑。所以,于成龙常徒步登山,便成习惯。据于成龙的后人讲,于成龙登山有三大成果。一是修身。思己过,端品行,谋报国,解民忧。二是学习。面对群山,跪对真武,顶着焦阳,沐浴清风,苦读书本。三是力行。见庙观破败失修,不畏劳苦,日背砖两块沙一斤,择灵官庙,储料修缮。从来堡村至北武当山(真武山)山脚约十公里。从山脚开始爬山至顶峰,又十五里之遥。五里土路五里沙,五里石梯往上爬。这就是民间对北武当山(真武山)全程的注解。于成龙日复一日的往返于二十五里的漫长之路,其对真武的执著崇拜,其不畏辛劳,忘我的精神,令人叹服。于成龙小小年纪,尚且无我有为,图成人大志,让人起敬。

明崇祯七年,时年十五岁的于成龙在其父于时煌及亲朋的帮助下,终于将灵官庙修复。至此灵官庙香火旺盛,香客不绝。特别是于成龙后来官至两江总督,使灵官庙的灵验更加得到佐证。

后记一。于成龙号于山。据传,其父于时煌见子成龙对北武当山(真武山)顶礼膜拜,痴迷执著,在成龙准备赴省乡试前,将其号于瑞改号于山,以号为证成龙与北武当山(真武山)的不解情缘。

后记二。于成龙明崇祯12年(公元1639年)到太原参加乡试,因不满考场作弊贪贿之风,在答卷中痛斥时弊,致正榜无名,勉强考取副贡生,后借故不官回家。清顺活18年(公元1661年),44岁的于成龙受清廷委任,出任广西罗城知县,历任四川合州知州(今重庆合川区)、湖广黄州府知府、福建按察使、两江总督,至病死公案。于成龙为官二十三岁,勤政为民,躬亲实践,廉洁奉公,不畏强权,所官之处令百姓万分拥戴。其清廉精神和卓越政绩遍受大清朝野称道。康熙惊悉于成龙病死公案,泪如泉涌,悲痛不已。康熙颁诏天下,称于成龙为天下第一廉吏,号召各级官员以于成龙为榜样,做心糸天下苍生、立志报效国家的清官。

于成龙勤政亲政廉洁爱民的精神至今受人传扬。其精神的形成,固然有多方面的因素。如父亲于时煌的言传身教等等。但谁敢否认,其精神正是真武道学慧顾苍生,惩恶扬善,德容天下,和合四海精神的再现和折射!

后记三。前些时日,有幸与国内名企德和集团总裁薛三伟先生以及左膀右臂薛景泉、刘某平等人谋面,谈及清代名臣于成龙时,都主张要不断深入学习弘扬成龙精神,将成龙精神作为立德之本。让成龙精神引领企业文化,做良心企业,做良心商人。

公元2016年4月20日18时14分落笔



微信客服lzh589888 欢迎提供有价值内容信息18935172888


    关注 吕梁综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