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之缘/常文铎

 

一面之缘我个人比较喜欢“缘份”这个词,国际化点的叫法可以叫“命运”,“安排”等等。在现在的生活中我们频繁的交...

一面之缘
我个人比较喜欢“缘份”这个词,国际化点的叫法可以叫“命运”,“安排”等等。在现在的生活中我们频繁的交际,人来人往,擦肩而过留在我们记忆中的又会有多少人?当智能手机普及后,我们的见面又不知从何时起多了一种“扫一扫”的方式,随后我们便各奔东西,不出意外,今生便不会再相见,并且彼此活在了彼此的朋友圈中;在我看来,现在的缘份得见俩次及以上才能叫缘份吧。

随后我们便各奔东西,不出意外,今生便不会再相见,并且彼此活在了彼此的朋友圈中
作品的起因是去年的8月份,我来到北京在青旅住了小半月,来来往往的人们难免有聊得来的,扫一扫微信,一夜之后便各奔东西,今生再次相见便不知何时,从此便彼此活在了彼此的朋友圈中。或许是自己的原因,额外的珍惜与怀念,深感苦恼。到了年底,我意外的来到北京漂泊,大北京的复杂与大北京的繁华,快节奏的生活以至于各种场合“扫一扫”并不稀奇,但随之散场之后,我便会回想起每一个人,这些曾经在我有限的生命中扫过的每一个人,他们活生生的生活在了我的朋友圈里,让我如此的期待再次的见面与怀念那一面之缘。所以这是来源于生活的一个作品。高不高于生活我并不知道,但它真实的存在过,并且我在用我的方式记录着。



它真实的存在过,并且我在用我的方式记录着
《一面之缘》算是一个小系列作品吧,这并不是我2016年的“主打”作品,则是“主打”外的一个小作品,可以属于不同系列的一个同名作品。一面之缘系列作品一共有54幅,除2幅尺寸为A3外其余全部是A4尺寸,材质方面也是制作起来相对容易的贴画,不过这一次我在选择与构思上投入的时间并不是那么容易。作品采用杂志上的图片与我自己的微信二维码粘贴为主要表现方式;选用图片图像,目的是其为真实性,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存在的,我们所处的当下的过去的,这都是这个世界存在的并所发生的一切,并且二维码也为真实存在的。在选用杂志上的照片也是有一定的寓意,我们现在的生活也有点像看杂志一样,在看杂志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是只看一遍,随后也就慢慢忘记,随手一扔,与我们现在的一面之缘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在制作的过程中,我曾试着去把二维码剪成与图形中的人物的脸型一样的类似面具的效果,但后来我感觉这并不生硬,与我需求的感觉不太对,于是我就硬生生的把原本方块形的二维码直接贴了上去,这样感觉才是我的风格。



我曾试着去把二维码剪成与图形中的人物的脸型一样的类似面具的效果
现在说说风格,我的朋友曾经说我的作品很“DER”。我也曾被朋友们评价过我这个人也很“DER”。所以“画如其人”。我很接受这个评价。并且我也很喜欢这个词。“DER”一个是东北话,汉字的写法是 “ ”。在东北各地对这其理解不同,大多是贬义词,则我认为这是中性词。它的意思的由来我所理解的是这样:“DER”原意是指男性的生殖器,在东北男性生殖器又被叫做“老二”,老二简化为“二”,二也就是可以被理解为“SB”“”“”等这类词语。总之我理解的“DER”是带着一点幽默与笨拙的结合。对于这种“DER”的风格的产生我觉得我是主动的,可能是从小的生活经历,在我目前的29年的人生的旅途中,我几乎一直在逃避。总想着停留在沿途的风景,不想前行。并且我愿意逃离到梦里,以一种“DER”的方式来逃避。带着一些长不大的孩子气去逃避。有点像周星驰,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他那么幸运,逃避的如此优雅而又理直气壮。童真,是我追求我作品的一个标志。尽量想让作品有童趣,让人觉得好玩,这样会让人想笑,或许是一笨拙,不加思索的极为简单的思维方式,这种感觉相比较于现代“成年世界”里的复杂来的让人可笑。这,似乎是注定的性格也是注定的风格。

当代酒局的一面
关于作品中的二维码。我们说现在物质构成的最小构成单位是分子;我则越发的觉得现在物质构成的最小单位是像素。这二维码非黑即白的像素有点像现代迷彩,把我们隐藏在其中,我们的生活,我们店点滴,似乎都已被装进了进去。它没有虚实变化,一切的边边角角都是实的,真实的数码块,呈现的是我们虚拟的生活。多年后我们会想,它曾出现过,并在我们的生活中活生生的扫过。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它也伴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生活也演变成了巴掌大小,足不出户变可以知晓世界,但这个世界真实与否我们似乎并不在意,我们失去的和我们得到的我们似乎也并不在意,有点像“无意识形态”,但似乎我们还有意识的去过着这样生活。小小的像素块,放大了虚拟,也放大了人们虚伪的一面,犹如虚拟世界的不真实,修图,轻而易举的虚荣等等。就像作品中各个场景里的二维码头像,我们没有表情,但我们还在生活。

我们没有表情,但我们还在生活
不知道从何时起,我们得没事就发朋友圈,巴不得的与人们分享自己的生活,似乎也不管有没有人看,这好像是个习惯;也不知道从何时起,我们没事就得刷朋友圈,巴不得的看到些什么,似乎也不管认识不认识,这好像也是一个习惯。很多人我们并不认识,也并不熟悉,但他们就是硬生生的闯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展露着生活,公开化与隐私化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的现代生活吗?我们期待与盼望的生活?我们的喜怒哀乐,婚丧嫁娶,衣食住行,都很轻松的与人们分享,不管认识与否,我不知道这是好是坏,但我并不喜欢;可悲的是我也在分享着与使用着,这时我是多么的想逃避啊,可我发现即便我逃避了,我可能就脱离了世界,真真实实的活在了一个人的世界里。我们是想让我们得到关心?让他人在乎?还是满足虚荣与发泄?就像我作品里的二维码头像一样,没有表情,谁TM在乎。一笑而过而已。我们活在过去,被遗忘,像只见过一面一样,很快被遗忘,就像前不久的“欧洲难民潮”,“假疫苗事件”以及现在的“魏则西事件”我们很快就会遗忘,甚至是不再谈及,匆匆而过,模糊不清。我们用过去的历史和现在比较,参考,未来不属于我们,属于我们的只有短暂的现在和漫长模糊不清的过去。当我们的现在出现在过去,它还会一样在不属于我们的将来会被遗忘,至于会是什么方式我目前并不知道。
被遗忘的难民潮
我们的现代生活
而我对待我生命中的出现的人时,他应该是我用我有限的时间去了解,聆听与接触的,并不是刷一刷朋友圈一闪而过的。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翻翻照片来回忆我们的过去。我们或许记不得彼此的长相,但我不想让他们都已模糊到像素化。

我也希望我们的生活能不那么模糊,呼吁我们珍惜我们生命中每一个插肩而过的生命,并不是让他们活在我们巴掌大的朋友圈中。

我想用我有限的时间述说着我们的曾经,并且我也在用我有限的时间述说着我们的曾经。

这是一个人从青年到晚年的模样
我也希望我们的生活能不那么模糊,呼吁我们珍惜我们生命中每一个插肩而过的生命,并不是让他们活在我们巴掌大的朋友圈中
我想用我有限的时间述说着我们的曾经,并且我也在用我有限的时间述说着我们的曾经

控制我们生活的是谁呢

当我们和别人不一样时

我们的国度

我们所有的生活

从何时起
草原上的一只斑马
这幅是其中两幅A3尺寸中的一幅,还记得我们年轻时的样子
砰儿
........

昨天在“艺术北京”当代馆,已这样一种方式“参与”了人生第一次艺博会
为了夸大,头套被P大了
这是昨天在我朋友圈中“剧透”的照片内容,也属于《一面之缘》作品的一种现实代入方式吧,我也硬生生的把这种方式代入了现实生活中,去了生平第一次的“艺博会”。这样一种方式去参观似乎演变成了参与。的确,当我在当代馆带着二维码头套时,的确会有人对着我拍照,他们是不是把我当成了作品?一次行为艺术?但当我带着头套行走在街上或是出现在地铁里时,我也注视着人们,走来走去的人们对于我也没什么特殊的表情,要不就是低着头活在自己的巴掌世界里。这种在生活中与展馆中的现象似乎也反映出了《一面之缘》的作品。当他逃离出展馆中进入生活时,太寻常了。一个“SB”带着二维码头套在那,这是变相的“广告”吗?这是需要“关注”吗?
在街上


在地铁站
在地铁上
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
去年的今天,一群好友给我过生日,大家在一起时非常让我感动,我现在也能记得那晚的蛋糕,没到这样的场景我真想定格在那个时刻,逃避着停留着,拼命的是感受着,迟缓着,但第二天的太阳依旧会照常升起,我依旧会独自一人的走在回家的路上。那晚我并没有拍照与录视频合影留念,我深知它留不住,它存在于我的记忆中,和我所在的记忆中。的确今天是我的生日,并且我总是认为我的人生少过了一个节日,但是今天当我看见朋友圈有说只是14岁-28岁才算青年有资格过“青年节”的时候我庆幸我今天步入了中年,不会再有少“过了一个节”的念头。也在想着当明年的“主打”作品不出意外应该就会叫“三十而立”。

说的有点多了,整整一天几乎就在制作这条公众号信息,就算在这特别的日子给自己一个生日礼物吧。巧合的是《一面之缘》作品是54幅,但在这里版面有限,我并没有全部展示出来。过几日我会全部上传到我的ARTAND主页上,也希望有朝一日《一面之缘》能与更多的人来一次一面之缘。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
常文铎
想多了
想多了
想多了
想多了


    关注 想多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