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空中读城:用心灵阅读城市

 

在卫星航拍技术日臻成熟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空中读城?因为那是一份原始的、用眼睛和心灵观察世界、观照内心的感动。...



每当引擎轰鸣,飞机离开跑道、加速升入蓝天,我总喜欢在舷窗边遥望大地。江河在褐色的土地上肆意奔流,白云在莽莽沙漠中投下浓重的云影,绿色的平原上公路如线如梭,编织起团团建筑群,折射出人类改变自然的印痕。飞行,为我们提供了观看大地、观照自我的新视点,那些熟悉的景物在不同的视角下,呈现出别样的美丽。

《空中读城》,就是一本由高空观看城市而产生的有趣读物。它源于一位建筑师对空中摄影多年的爱好和坚持。或许与作者的建筑学专业背景有关,他在飞机起降和高空飞行中所观察、拍摄的对象明确且执着地聚焦于城市。正如作者在书结尾颇具诙谐的自我统计,自2000年第一次在空中举起相机、按下快门起,16年来,他共计乘坐民航飞机600多架次,其中500多次携带单反相机,400多次有机会坐在窗口,300多次舷窗玻璃干净、光线合适、天气晴朗、空姐和邻座友好,凭借飞行前充足的准备功课和临场的好运气,最终收获国内外100多个城市的上万张图景。2016年初,作者在这上万张照片中精心挑选出16个国内城市、8个亚太城市、15个欧洲城市、12个美洲城市和4个非洲城市的空中图景,并为每个城市配以小文,集结成这本《空中读城》。

书中所摄城市地理跨度极广,从北京、新加坡、纽约、伦敦到悉尼、圣保罗、内罗毕,涵盖全球五大洲。在东京、上海、柏林、伦敦、巴黎等超大型城市之外,作者对文山、新泻、安卡拉等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市亦给予了关注。除了华盛顿、伊斯坦布尔、慕尼黑、旧金山等著名的高颜值城市,底特律、亚的斯亚贝巴、洛杉矶、釜山等形态褒贬不一的城市也未曾逃离作者的镜头。

当然,包罗万象并不是《空中读城》的唯一特点。翻开书,对每一个城市细细品读,你会发现照片中蕴含着作者独具一格的城市观察和思考。

在空中鸟瞰城市是人类内心原始的渴望,当我们随着作者的镜头,将对城市形态的观察升向万米高空、回归到超大尺度,那一幅幅图像带给我们的自然是直击内心的感动。而感动之外更有意味的,是作者带领我们读到的另一面城市风景,是作者提示我们如何用眼睛观察的景象来重构心中对城市的理解。

譬如“台北天台”,出现在镜头中的不是颜色青绿、干净清爽的台北城,而是天台上充满红红白白五彩搭建棚架的另一个台北,色彩斑斓、甚至有些粗放的景象颠覆了我们对台北的日常印象,却揭示出亚洲高密度城市里,普通市民以民间智慧争取生存空间的那种挤压和张力的美。

再如“亚特兰大”,被称为“绿下城、绿上城”,因为在飞机上作者的观察重点没有局限于标志性建筑、优美的景观,而是敏锐地发现,城市中带状的高层建筑像竹笋一样突出于树冠高度,与那些低矮、稀疏、躲藏在树冠下的建筑和浓密的绿化一起,将亚特兰大分成了两个城市——树冠上面是一个城市,树冠下面是另一个城市,这种只有在空中才能进行的趣味性观察和表达,即刻将亚特兰大与其他美国城市区分开来,为我们建构出它的独特意向。

而对于著名的后现代大都市洛杉矶,作者亦有自己独到的观察和见解。在他的镜头中,那种后现代无限蔓延的形态并不明确,反而是均匀形态之间蕴藏的不均匀成为表现的重点。从空中鸟瞰,充满活力的好莱坞、迪斯尼和圣莫妮卡形成了局部的中心,看似平常的均匀街区显示出人类不均匀使用的痕迹,当产业、消费和网络化的供给都创意性延伸到了街区内部时,一种新型的城市关系便产生了,原来这才是后现代大都市的精髓。



台北天台



亚热兰大 绿下城、绿上城



洛杉矶 均匀中的不均匀

尽管作者在书的开篇给出了“自然与人工的交替”、“形状的几何与有机”、“边界的清晰与模糊”、“结构的中心与分散”、“街道的规律与自由”、“街区的闭合与开放”、“肌理的粗大与细小”、“高度的参差或一律”、“形式的统一或差异”、“特殊元素”等形态上的读城要点,但这十条形态规律远不能概况书中影像包含的丰富信息。

在笔者看来,《空中读城》的影像,既有直接的形态观察,亦有观念驱动下的记录与表达。前者如安卡拉,一栋栋标准大小的住栋不断重复,这种如镶拼马赛克般的肌理超越了街坊、道路的尺度,由建筑直接构建了一个城市的形态特征;又如达累斯萨拉姆,非洲茫茫草原上信马由缰建造的自在之城,海滩随意、道路随意、建筑随意,这种随意的形态颠覆了一切城市规划的原理,却无比真实地存在。后者如广州,不难看出,镜头中那规模宏大的圆形聚落、那被称为“广州九龙城寨”的城中村成为引人注目的主角,正是作者内心对城市更新、大拆大建所带来的草根空间消逝、城市社会生态链条断裂等问题的反思,以及自身观念的隐性表达。



达雷斯萨拉姆 随意之城



广州  体量巨大的圆形城中村

或许这正回答了很多人心中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卫星航拍技术日臻成熟、谷歌地图日渐普及的今天,大部分城市鸟瞰图像都可从网络下载,这本《空中读城》的影像,还具有怎样的存在意义?

事实上,直观的形态记录加上作者内心观念的表达,恰恰构成了《空中读城》的影像与卫星记录的影像之间本质的差别。这正如对人的记忆,一种是理性的、可以准确描摹的记忆,另一种是感性的、刹那间在心目中形成的记忆,它虽然是模糊的,但却是直达人心、直达特色、直达生命本质的。《空中读城》的影像,恰似一种对城市的“相面”,它是一种基于理性分析而实现的对一个城市的感性印象,它更为真实地表达出一个城市的性格,它的模糊性、观念性,是谷歌地图上卫星精确记录的影像所不具有的,也正是其可读性和存在的魅力所在。

就摄影艺术而言,《空中读城》的影像也颇值得玩味。诚然,作者是一个非专业的摄影师,且受制于飞机上的时间、地点和多种约束条件,这些影像并非完美。不过,在摄影与科技结合日渐紧密的今天,科技使艺术的手艺性一日比一日降低,摄影艺术也具有了当代艺术的某些特征。美,不再是它所强调的唯一问题,对社会的干预和批判才是它的核心力量。

从作者来说,他所捕获的每一个瞬间,都带有自己的发现、自己的判断,抑或说是一种态度。例如那张他最喜爱的“平的北京”,当飞机起飞经过北京正东面时,作者发现在这个独特的角度,北京竟仍然是平的,茫茫白雪净化了芜杂,天坛、故宫、中南海等标志性景观变得无比清晰,于是他按下快门,诞生了这张雪中的北京影像。虽然这张照片像素较低、焦距不够长,画面并不算完美,但它诞生的视角、观察点、时机加上拍摄者的心胸、态度,决定了这张照片无可替代的意境,它单刀直入地将作者的意念传达出去,实现与观者的沟通。正如摄影大师阮义忠所言,“视觉性”不只意味着“画面”,而是一种诚恳的态度。当一个创作者有了这种内涵,他所表现出来的就有强烈的“视觉性”。从观者来看,这些饱含“视觉性”的影像集合在一起,加上观念的直接传达,它们足以形成一种批判的力量。它使我们看到城市背后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思想如何去凝聚城市,它促使我们对每一个不同的城市进行比较和反思。

可以说,《空中读城》的55个城市图景既是一种城市学的记录和观察,又是一种独特性的瞬间捕捉,也是一种视觉性、观念性的影像集合。它们构成了独特的类型学研究成果,是建筑学的类型学研究,也是摄影的类型学研究。摄影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呈现,拍摄的结果既表达了专业,更超越了专业。



平的北京

在影像之外,《空中读城》还有一个可圈可点之处,那就是它的文字。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评价:“我的文字比我的照片要好一些”。的确,从每个城市图景的标题到那一小段说明文字,无不显示出作者的匠心和文采。城市标题经常使用双关语,从“平的北京”、“长沙长河”到“合肥合围”、“台北天台”,这些标题简洁、幽默,在切中主题的同时也带给人想象的余地。而配合图片的文字则是轻松、优美又不失诙谐的,如柏林,“就像一本装帧平常的好书,在飞机上看到的很多东西,都只是一个封面,翻开之后,里面蕴藏了无数惊心动魄的故事”;如西安,“这是真正的古城,这里有完整的城墙。经历了沧桑变化,老城中相继出现了高楼、工厂、公园、体育场等现代元素,可泱泱大城的气度一如既往”;如阿特莱德,“难得的平静而从容,如同被海水缓缓洗涤过那样,建筑和城市均匀、低平、和缓、不紧不慢,没有任何矫饰。就连远处的山丘和天边的云层,也像被海风轻吹过那样,平缓而干净”。短短的、生动的讲述与影像相辅相成,恰到好处地阐述了作者的观念与真实的情感,也弥补了部分图像尺幅较小而带来的理解不足。

合上这本厚厚的《空中读城》,映入眼帘的是灰色的封面上隐约呈现出的圆形光晕,光晕中有一架飞机的暗影。书内的纸张有点毛毛的,影像呈现出老照片一样的质感。与一般的摄影书籍不同,它的装帧和印刷有一种内敛、模糊的气质,似乎有很多未尽之意,要在模糊中让读者自己体会,正如封面上那个飞机的掠影,美丽而又意味深长。书很厚、窄版,比例有点像一块城砖,但重量很轻,这似乎在暗示我们,它不是一本严肃的著作,而是一本可以在旅行中随身携带的小书。



封面:光晕中掠过一架飞机暗影

当代城市生活就像一架高速运转的马车,也许我们终日奔忙,无暇在书斋中享受属于自己的时间,但是,我们一定不要失去那份原始的观察世界、观照内心的冲动。在下一次飞行的时候,请带上这本《空中读城》,用自己的慧眼,与作者共同挖掘、体验那份神奇的乐趣吧!

2016年10月19日

于半层书店

图书信息

书名:空中读城

作者:李振宇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光明城

ISBN: 9787560860985

长按识别下图中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前往 半层微店 购买
作者签名版《空中读城》




《空中读城》半层书店首发 签名纪念


    关注 半层书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