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祭:揭秘北京街巷的奠基时代

 

胡同...

元朝是北京街巷的奠基时代
 
祁建
元朝从1267年至1285年(至元四年至二十二年),用了十八年的时间,建成了一座基本奠定今天北京城区格局与脉络的元大都。

元大都周围六十里,明朝北京内城四十里,所占面积的2/3与元大都重合。祁建偶然看的一份资料,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是亲临元大都的第一个西方人,他留下的游记中说:大都城内街笔直,城门可以通过街道互相望见。大街的两旁是房屋商店,全城街道规划整齐,犹如一块的棋盘。
大都城内的街道有明确的规定,当时的度量单位是步(一步为五尺,元朝一尺为0.308米,一步约为1.54米),小巷最窄的为六步,支干线为十二步,主干线为二十四步,两条胡同之间的距离为五十步。每个城门两旁第一条街巷与大街大间距为七十步,这是因为大街两边是繁华的店铺的原因。通过勘测,今天的朝阳门两侧的第一条街巷,北侧的东四二条,南侧的礼士胡同,与大街的距离均为七十步(约100米),与记载基本吻合。北面的东直门的各条街巷之间的距离均为五十步左右,可见这个区域的街巷仍然是元朝的规模。

60年代的考古工作者对元大都街道的布局进行勘测的时候,发现原光熙门内两侧的街道与记载的数字相同。

1368年之后,元大都就不复存在了,但它的格局和一些地名却保留下来。西四砖塔胡同在元曲中就出现过,王府井附近的菜厂胡同,元朝就是菜市。沙拉胡同,在钟楼前,沙拉是蒙古语,是珊瑚之意。其他,诸如丁字街、十字街、千步廊等都是元朝起始的街名,直到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才逐渐湮灭。
明朝初年除了改建城墙,重建了宫殿和街巷,一直到现在,变化不大。解放之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向四面扩建,但仍然是以旧城为中心的。

内城是北京城的心脏,为了突出皇宫,在城内形成了一条主要建筑的中轴线,客观地将北京城的城区分为东西两部分,南起正阳门,北至地安门,皆为禁区,东西向不能够通行。在东西部又各自形成了一条与中轴线平行的南北大街。这两条大街主宰了城区街巷以南走向为主的趋势,横向街巷都是从主干上派生出来的。



外城的建设虽然晚于内城,但其街巷布局也同样受着中轴线的影响。以前门大街为界,明显地分为两部分。

1644年的清世祖定都北京,宫殿、城池、街巷完全沿袭了明制。晚清时期,由于列强的入侵,市内划出了一些租界地区,对历史遗留的地名有些影响,但范围不大,未影响到市区街巷的总布局。(祁建)
征集全国古村古镇相关信息和商业合作
旧事不沧桑,向着你的心灵深处出发。
如果你觉得此文不错,不妨分享到朋友圈,和你的小伙伴共享。
关于出版、约稿等工作,可联系QQ:442765512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关注 旧事不沧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