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人生》:第4章 我的童年(2)

 

------第4章 我的童年(2)------



母亲

父亲精神好了一些,就续弦本村付家的姑娘。这位贤惠能干的姑娘,就是我最尊敬、最怀念,也最留有遗憾的生身母亲。母亲生有我们兄妹6人,4男2女,一家人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但总还是热热火火的一个温馨的家。然而,就在我刚满5岁、小妹仅3个月大的时候,天降大祸——我的母亲又被病魔夺去了生命。那一年,她才39岁,我的父亲也只有43岁。

母亲的去世,使我们这个完整的小家塌了,倒了,散了。父亲失去了贤内助,骨架散了,精神也崩溃了,整天缩在炕头只是抽旱烟,思念着母亲,甚至幻想着母亲能够再生显世。因为母亲太能干了!太贤惠了!母亲给我的印象虽然不太深,但总还是有所记忆的。我从奶奶、父亲、大哥,还有邻居们日常的叙述中,搜寻、积累着母亲的温馨,母亲平凡而伟大的形象渐渐刻印在了我的心中。

我的母亲贤惠能干。父亲赶着毛驴常年跑脚在外,母亲事实上是我们家里里外外的一把手。田地里的农活、家里的杂务,母亲处理得井井有条,尽管日子不够富裕,但一家人还是过得红红火火。母亲孝敬老人,在邻里间可以说是一个楷模。邻居都说她和我奶奶之间,哪里像一对婆媳,简直就是一对亲生母女。母亲去世后,奶奶日夜哭个不停,心灰意冷,精神恍惚得几乎有些呆痴了。她老人家常常自言自语地说:“我这辈子罪孽大呀!没福气享受好媳妇的伺候孝敬。媳妇活着的时候,每天晚上都要几次亲自摸摸我的炕热不热,问寒问暖;她宁可自己不吃也要给我端来热菜热饭,可现在她在哪里?天不怜人,咋就让她先我而去了呢?”

母亲是热心肠的人,亲友邻里,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她都乐于热心帮忙。谁家要蒸馍馍,母亲就去给把握着放灰,不强不弱,恰到好处,蒸出的馍馍既好看又好吃;谁家要擀长面,母亲就主刀切面,切出的面又长又均匀;谁家要过红事,母亲就主勺调大茶,调出的大茶稀稠适中,色美味香;谁家如果住锅断顿了,只要母亲听到,就会主动送去米面接济。邻居家谁有个头疼脑热的,母亲总会登门探望,并力所能及地找医寻药。我们家有点啥好吃的,母亲都会给邻居端一点。母亲去世后,闫家姨娘、四舅母等老人每每遇见我就念叨着,我的母亲把谁家的事都能当作自家的事,总是热心热肠的,天底下再也没有这样好的人了。村上有个孤寡老人王三奶常说,我的母亲常常给她洗头洗脚,她的衣服几乎都是我的母亲给浆洗缝补。母亲去世时,王三奶哭得死去活来。她老人家痛苦哀号,呼天唤地,愿将自己的老命换回母亲这样的好人来。可是世事不公,苍天何曾有眼?善良的人们总是不能长寿,勤劳的家庭又为何总是多灾多难啊?

母亲去世时,懂事的大哥刚满13岁,已经读了两年小学,他悄悄地背回了书包,打算从此接下持家的担子。当时,我的二哥和三哥分别只有10岁和8岁,没有了娘,他们呆了、傻了,真正是变成草了。不懂事的我只有5岁,大妹妹也只有3岁,我们只是整天哭着要吃要喝。更让人揪心的是,3个多月大的小妹妹整天整夜地哭个不停,她要吃奶,她要妈妈的体温体味。可怜的小妹妹声嘶力竭的哭叫声,撕心裂肺,常常引得满屋子人都以泪洗面。

4个儿子未成人、小女儿还在襁褓中,母亲却撒手人寰,这样深重的灾难,降临到谁的家庭,都是莫大的苦难啊!亲朋、好友、街坊、邻居都来照料、安慰、出谋划策。大家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出了一个将就的方案:把年迈的奶奶暂时从叔父家接过来,给全家人先长个精神。大伙儿一致开导、鼓励父亲:为了儿女,为了这个破碎的家,要振作起来,可不能垮下去。说归说,可做起来千难万难。一家七八口人,烟洞里要冒烟,饭锅里要下米。而且老的老、小的小,在那样的境况下,让父亲怎么振作起来呢?为了活命,父亲只能采取下策:二哥由远方的尕爷领到一条山他家去,给他们打杂放驴;三哥由村上好心的李国治爸爸领到他家去打杂,只有8岁的孩子,能干个啥呢?两个哥哥就这样被分领到别人家,勾灰、填炕,白天放驴,夜晚添草,再干些打扫院子提水倒灰的活儿,好歹他们算是有个混饭的地方了。小妹妹由本村好心的王爸、王婶抱去扶养,就算送给他们当女儿了。大哥就成了我们家里的小大人了,他挑起了家里主事儿的担子。我和大妹妹在家里那时还只能添乱、吃闲饭。大家希望这样的安排,或许还能顾活一条条命。这样的下策,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热乎乎的一个家,就这样生生地四分五散了,我们兄妹6人在人世间就成为地地道道的没娘娃了。天底下最苦的人,就是我们这样像根草一样的没娘的孩子。
* 温馨提示: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1807 在手机上阅读完整章节!

------第5章 我的童年(3)------

爹和娘

破碎的家总有它的过法,日子再苦也总得往过熬。父亲挺过了这重重煎熬后,又重新站了起来。那一年冬天,父亲锥了一双妈妈生前给他做的旧鞋,穿起妈妈给他做的旧棉袍子,头上裹一块蓝布包头,赶着毛驴又开始跑脚了。北方的天气,冬天是很冷的,大多数人出门都穿羊皮袄,可是父亲只能简装御寒了。父亲的振作撑起了这个家庭的精神。父亲挺起他那在苦难中已经磨炼得像山一样的脊梁,担负起灾难甩给他的千金重担。父亲有着像海一样的宽容大度,他能容纳人世间一切的酸甜苦辣。

父亲跑脚做生意,主要是赶着毛驴到内蒙古去驮盐,驮到兰州卖出去,挣一点辛苦的跑路钱,或者在小芦塘驮上砂锅,到天祝、临洮、靖远等地换点粮食、土布之类的生活用品。父亲常年奔波在外,辛苦不必说,还常常要冒着各种危险。做小生意的利润是很微薄的,与其说是跑生意,毋宁说是要饭糊口。有时一趟回来,一分不赚,还要赔本。而父亲不让家里人发愁,常常会乐观地说:“好着呢,生意生意,有赚有赔,赚了就好,赔了就算咱家这一趟减了三张口,不也省了些吗?”父亲常说,他跑脚要是在夏天就比较理想,可以不住店,找个有水有草的地方歇息一夜就行了。可是,有夏就有冬,而且冬天没有了农活,才是跑脚的好时机。冬天天冷人畜都受罪,而且没钱住不上店,只好留心观察,找个避风挡雪的土坑或砂窑,顺路再捡一些干柴,歇脚的时候有柴火御寒壮胆,一夜也就过去了。父亲赶着毛驴出门在外的时候,家里人就扳着手指头计算他归来的日子。驮着货物的毛驴,一天只能赶过四五十里的路程。顺利了,跑一趟兰州需要10天左右,跑一趟天祝或者靖远则需12天左右;如果不顺利,就没准了,有时要有20天才能回来,家里人就一直悬心到父亲归来时为止。这些年来,我乘着小车往返于兰州、景泰,或者是靖远、白银、景泰之间的路上,每每感慨万千,常常想起父亲当年跑脚的情形,他老人家当年为了我们这个破碎的家庭,在如此漫长的路程上,曾经历了多少艰难!

可能是由于母亲去世太早的缘故吧,父亲有着慈母一般的温柔,从不打骂我们这几个没娘的孩子,这在西北的汉子里是少见的。父爱给了我们生活的勇气和成长的翅膀,父爱帮我们扬起了生命的风帆。父亲总认为,孩子没娘就够苦的了,怎能再忍心责怪他们呢?好心的亲戚们劝他再续一室,父亲坚决回绝:“娃娃们够遭罪的了,我不能再让他们遭受后娘之罪。这辈子再苦再累我认了。”父亲出远门时,一般都是早起五更上路,每当这时,父亲总是悄悄地推醒我,往我的怀里塞上一块干馍,这是奶奶特意给父亲烙的路上吃的干粮,可是父亲宁可少吃,也要给孩子们留下一份。父亲归来大多都是深更半夜,他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摸着我的头亲吻,尽管父亲的胡茬子上挂满了冰碴子,但是我总感觉那样的温暖融融,那样的爱意深深。每每这时,父亲总会从怀里掏出一把用他的心焐热了的大豆或豌豆,塞到我的怀里。此时此刻,老泪、小泪就会流在一起,说不清是喜,道不明是悲!

时值抗日战争时期,兵荒马乱,父亲常年奔波在外,家里人也因此常常提心吊胆。那时,一家人的家务,主要落在了祖母的身上。祖母已是70多岁的人了,由于年轻时曾孤身承担抚育子女的重任,吃苦太多,再加上祖父走后精神上的摧残,她老人家体弱多病,显得格外苍老,拉巴我们这几个孙子,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我们家的睡觉吃饭再简单不过了:我们奶奶孙子几个人同睡一个土炕,盖着一床破被子,炕中间放一个带火桌的小火炉,冬天放一些煤块生火取暖,夏天放一些柴棍和驴粪蛋做饭。我们的吃食主要是拌汤(即面糊糊),或者小米粥,也叫稠米汤,再就是既有米又有面的米拌面,往往都是做一次吃两顿。我们不知道吃荤、吃炒菜,改善生活的唯一希望是姑姑从她家捎来一些羊肉或者猪肉炒的肉臊子,或者是一些馍馍。每当此时,奶奶会把这些有味儿的臊子调在我们所谓的饭里,我们就这样分享着美味,也因此享受着生活。

这样的日子,太难为我们的老奶奶了。因是用小煤炉烧砂锅,烧壶开水很不容易。冬天煤烟呛人,老奶奶往往就喘不过气了。我们用的,都是从附近自挖的煤,煤质差、毒气大,又没有烟筒,天气再冷也不能关门,屋内屋外一样寒冷。夏天的日子也不好过,烟熏火燎,叫人往往睁不开眼。每做一次饭,砂锅外表都沾满了黑灰,用手一端,十指全黑,再加上汗水、泪水,老奶奶就像背煤人一样,黑乎乎整个一个“黑”奶奶。本来老奶奶就老态龙钟了,再加上这样的生活环境,谁看了都会伤心落泪。就这样,汗水伴着泪水、辛酸浇着苦瓜,在老奶奶抓养了我们两三年后,叔叔实在不忍心再让奶奶陪着我们受罪了,他强行接走了奶奶。我们虽小,但一家人都能理解,奶奶的一生够辛苦的了,再也不能让奶奶的老身病体陪着我们受罪了。叔父的家境稍微好些,再说还有婶婶伺候,应该让奶奶的晚年过得好一些,这是人们应有的孝道,我们再苦都会理解,都会支持。时至今日,我们仍常常为奶奶没能在我们家享到清福而感到愧疚,但这也是我们这个破碎的家在当时无可奈何的事了。

在我的记忆里,叔父是个特勤劳、刚毅、聪慧、精明世理的人。那时,天天抓兵、要粮,逼得正当年的男人们走投无路,叔父携家逃到周家窑的深山沟里。他在那里凑合了一个小窝,一来避兵,二来跑些小生意,还租种了别人的一些旱地。叔父勤劳,谋事有远见,小日子过得还可以。我的母亲去世后,叔父又舍弃了刚刚拼搭起来的小家,匆匆回到了锁罕堡——他要孝敬老母,也放心不下我们几个没娘娃。当时叔父已有4个儿女,同我们住在一块儿不可能,但叔父叔母对我们的照顾还是很周到的。叔父经常教育我的几个哥哥:“孩子,人穷不怕,但要有志气,有了骨头就会长肉的。”他给我们做出榜样:只要勤快、肯干,穷日子是会熬出来的。叔父的身教言传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叔母则尽力为我们操心吃吃喝喝、缝缝补补。他们待我们像亲生孩子一样。叔父、叔母的大恩大德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1807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成功励志小说 《五味人生》

作者:朱万祥
最后更新于:2016年10月14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五味人生”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e91807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