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伟大的教子经典》:第2章 品德教育——从小树立孩子的传统美德(1)

 

------第2章 品德教育——从小树立孩子的传统美德(1)------



1.让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

当我们接触一个人之后,常常会给他一些评语:“这个人素质高,有风度”;“这个人有教养,谈吐文雅”;“这个人太差劲,连句客气话都不会说”;“这个人俗不可耐,满嘴脏话”;“这个人太邋遢,衣服皱皱巴巴,连脸也没洗干净”……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这样的人,被人尊重,受人欢迎,从心理学上讲,被众人接纳的程度高,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打开局面,发展事业。如果一个缺乏教养、不懂文明礼仪的人,被人耻笑,被人看不起,那还怎么发展事业、立足社会?

文明礼仪要从小培养,让其形成良好习惯。还是那句老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然而有些家长认识片面,对培养孩子的文明礼仪习惯不够重视。他们认为,现代社会讲个人自由,懂不懂文明礼仪没关系,只要学习好、有真本事就行了。这些家长只要留心一下周围的人,注意一下大众传媒,就知事业有成的人有几个不懂文明礼仪?现代社会的确尊重个人的选择,自由度大了,然而对人的文明礼仪要求更高,因为文明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现代社会注重礼仪的地方越来越多,家长不会愿意孩子成为难登“大雅之堂”的人。一些家长认为,小孩子天真无邪,想怎样就怎样,长大了就懂得文明礼仪了,这也是误解。一方面,孩子从小不培养好习惯,就必然形成坏习惯,坏习惯形成了,再改就很难。想一想,现在有些孩子说话没大没小,家里来客人不会称呼人,不懂礼貌,饭桌上挑挑拣拣旁若无人,浑身汗味不洗,指甲老长还不剪……这些孩子如果不教育、不矫正,会在某一天早上突然变个样吗?另一方面,在孩子小时候培养文明礼仪习惯,与孩子天真无邪表现并不矛盾,越是懂礼仪的孩子,越能获得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因为他是受人们欢迎的人。小学、中学都有《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有的地区,例如北京,还专门制订了《中小学生文明礼仪规范》,这些是我们家长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依据和参照。

这里,就最重要的文明礼仪做些说明。

(1)个人礼仪

个人礼仪包括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谈吐、着装几个方面。从仪容仪表说,主要要求整洁干净,脸、脖颈、手都应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按时理、经常洗,指甲经常剪;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不能当着客人面嚼口香糖;经常洗澡、换衣服,消除身体异味,有狐臭要擦药品或及早治疗。从仪态举止说,主要从站、坐、行以及神态、动作提出要求,古人对人体姿态曾有形象的概括:“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优美的站立姿态给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觉,身体直立、挺胸收腹、脚尖稍向外呈V字型,忌讳无精打采、耸肩、塌腰;正式场合不能叉腰或双手交叉;坐姿要求端正挺直而不死板僵硬,不能半躺半坐,两腿间距与肩同宽,不能叉开,双手自然放在膝或扶手上,大方得体;走路要求挺胸抬头,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忌讳八字脚、摇摇晃晃,或者扭捏碎步;表情神态要求表现出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带自然微笑,忌讳随便剔牙、掏耳、挖鼻、搔痒、抠脚等不稚观动作;从谈吐方面说,要求态度诚恳、亲切,使用文明用语,简洁得体,不能沉默无言,也不能自己喋喋不休,要认真倾听对方讲话,交谈时忌讳东张西望、翻看其他东西。交谈人多时,不可只跟一人谈话而冷落其他的人。从衣着方面说,要求干净、整洁、合体,忌讳皱皱巴巴。

(2)公共场所礼仪

公共场所礼仪包括走路、问路、乘车、购物、在影剧院看电影、听音乐等方面。走路除了注意体态、姿势之外,要遵守交通规则,遇到熟人要打招呼,互致问候,不能视而不见;如见到熟人需要交谈,应靠边儿或到角落谈话,不能站在道路当中或人多拥挤的地方;行人互相礼让,青年人主动给长者让路,健康人主动给残疾人让路。向别人打听道路,先用礼貌语言打招呼,如“对不起,打扰您一下”、“请问”等语言,年轻人问路应选适当称呼,如“老爷爷”、“阿姨”、“叔叔”等,然后再问路;听完回答之后,一定要说:“谢谢您!”如果被陌生人问路,则应认真、仔细回答,自己不清楚,应说:“很抱歉,请再问问别人。”到商店购物,不可以“上帝”自居,要用礼貌语言,忌讳用“喂”、“咳”等字眼,购物之后也应说:“谢谢!”。在影剧院里,不能大声喧哗,不能乱扔纸屑、果皮;尽量提前一点儿到场、入座,如果迟到,入座时走姿要低,速度要快;看现场演出,要尊重演员,适时礼貌鼓掌;演员谢幕时,不能提前退场。乘坐公共电、汽车、火车,人多拥挤时,要照顾老人、小孩和残疾人;人与人之间互相挤撞,不要恶言恶语,要给予理解、宽容;要保持车上卫生环境,不乱扔东西;学生上车不要抢座位。

(3)待客与作客礼仪

家中来客人,要事先有所准备,把房间收拾整洁。中小学生也要学会以主人身份招待客人。迎接客人进屋,帮助客人放衣物,请客人在合适的位置落座。问客人喝什么饮料,主动送上。要双手呈、接物品。要主动、大方地与客人交谈。客人要走时应礼貌挽留,说:“您再坐一会儿”、“再喝杯茶吧”等。要送客人一段距离,说:“再见”、“欢迎您再来”。

去亲友家做客要仪表整洁,尽可能带些小礼品,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在亲友家,不能大声说话,要谈吐文明。不经主人允许,不可随意动用主人家里的东西,即便是至亲好友也应先打招呼,征得主人同意。如果在主人家用餐,要注意用餐时的礼仪:不能抢先入座,不能先动食品;要请长辈先坐下,长辈动筷后再动筷子,双肘不能放在桌子上;饭后,坐好略陪大家一会儿,或者说:“我用好了,请慢慢用。”然后再离座去别的房间休息。告别时,要说感谢的话,如“今天真高兴”、“欢迎到我家去”。

以上我们介绍了生活中一些基本礼仪,难免挂一漏万。家长要提高自己的礼仪意识,如果自身不重视礼仪,就无法教育培养孩子。礼仪就表现在生活之中,只要家长重视,以身作则,随时说明要求,按要求去坚持训练,发现孩子有不讲文明礼仪的行为,及时指出并当时改正,这样就能逐步培养起孩子的文明礼仪习惯。

2.幼儿家庭品德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天然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尊重、信赖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父母,他们听父母的话,观父母的行,学父母的样。因此,只有在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里,父母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又能以身作则,并善于利用一切时机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才会使孩子具有良好的品德。

(1)培养孩子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一个人爱祖国爱人民的伟大情感,不是生来就有的,是由低层次的爱逐渐升华而来的。

培养孩子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首先要培养孩子热爱父母、长辈和家庭,使他们在家庭这个爱的摇篮里产生具体的爱;其次要培养孩子热爱幼儿园集体;第三要培养孩子热爱劳动人民;第四要培养孩子热爱自己的家乡。逐渐地,这种低层次的具体的爱就会升华为热爱祖国和人民的伟大的爱。因此,父母应经常给孩子讲有益的故事,教文明的话语,让孩子懂得礼貌。

(2)培养孩子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的优良品德

家长应有意识地让孩子和邻居小朋友多接触,引导他把糖果分给小朋友吃,把玩具分给小朋友玩。教孩子使用礼貌用语,不说粗话、脏话等。

(3)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优良品德

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从小培养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可先从自理生活开始,如脱衣、穿衣、吃饭、替父母拿东西等。不要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以免养成依赖、懒惰的坏习惯。教育孩子珍惜粮食和劳动成果,爱惜书籍和玩具,爱护公共财物。

(4)培养孩子诚实的美德

如果孩子说谎,那多半是跟别人学的。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不要在孩子面前撒谎。另外,当孩子说的话与事实不符时,不要武断地责怪孩子说谎。要弄清具体情况,有的谎话是因孩子认识能力差,有的谎话是孩子为了对付成人的不正确作法而采取的防卫手段,并非有意说谎。因此要区别对待,不要使孩子蒙受“不白之冤”。孩子做了错事,要教育他主动承认错误或向他人道歉。

(5)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的形成要从小培养。从小鼓励孩子在众人面前说话、唱歌、游戏;有了错误要大胆承认;不怕黑暗;敢坐各种车辆;敢登高;敢接触某些小动物。父母给孩子做榜样,不要在孩子面前说怕这怕那;遇到具体问题要沉着冷静,不惊慌失措;父母不用黑暗、动物、打针吓唬孩子;对孩子的勇敢行为要给以鼓励,使他感到勇敢的孩子是爸爸妈妈喜欢的好孩子,长大后能开飞机、驾驶轮船,干好多好多有用的事。

3.幼儿家庭品德教育的误区与指导策略

(1)教育误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生存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由于受社会传统教育的影响,以及长期以来受重“智”轻“德”思想的支配,出现了家庭品德教育的误区,对孩子品德和个性的形成极为不利。

1对孩子溺爱、迁就。孩子有什么需要,有的家长不论是非曲直,一味地给予满足。如孩子常吃零食,没有节制,造成肥胖。购买玩具,不加选择,说买就买。给孩子买衣服,讲究名牌、时装,不考虑家庭实际。

2放任孩子的自私行为。孩子看到家里有好吃的东西,唯我独占,不给别人分享,家长见此情景要么漠然处置,要么一顿打骂。孩子如与同伴吵闹、打架,受了委屈,家长心里不服气。孩子侵害了他人利益或拿了别人的东西,家长看在眼里,不予纠正。

3轻视孩子的习惯培养。孩子饭前便后不洗手,家里东西乱扔乱放,玩好了玩具不放回原处,在公共场所乱扔杂物,家长对此不闻不问。家里来了客人孩子不打招呼,甚至“迎来疯”,家长认为这是小事,无关紧要。

4家长自身的行为影响。有的家长嗜好烟酒、聚众赌博。脏话连篇,骂家人、骂邻居。有的家长行为懒散,家庭环境脏、乱、差。有的家长随便拿人家的东西,或把集体的东西占为己有。凡此种种,家长不以为是,而孩子在这个环境里生活,受到了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2)指导策略

幼儿期是一个人生个性品德形成的最初阶段,这个阶段的德育应以“情感教育、习惯形成、个性培养”为核心。幼儿可塑性大,爱模仿、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是了解社会、学习各种行为要求、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重视对孩子进行适时适宜的品德教育,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教育引导法。孩子年龄小,分辨是非能力差,最初的道德概念、是非标准来自于父母对他的教育。家长尊重孩子的人格,坚持正面教育,要及时地发现孩子的优缺点。如孩子与同伴发生了争吵,家长要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分析错误所在:“要是这样做了,会有什么影响,会有什么后果”等等,这样孩子下次不会重犯。家长切忌随意打骂,弄得孩子无所适从,不敢说话,不敢承认错误。

2举例说明法。孩子对事物的了解是感性直观的,具体形象的。家长要用正面举例的方法、给孩子讲故事,带孩子参观,让孩子学习理解。如带孩子参观邻居家,看邻居家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叠被子、整理玩具,看邻居家的孩子尊重长辈,家里好吃的东西大家分享等情景。切不可用反面的例子和反话刺激孩子。

3榜样示范法。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样,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言传身教和人格的示范作用,孩子身上的不少习惯就是直接从父母那里模仿来的。如果父母言行规范,严于律己,从而以行为榜样影响教育孩子。反之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所以家长要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文化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修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勤劳俭朴,妥善安排家务事,做到家庭环境整洁优美,为孩子起表率作用。还要给孩子选择品行端正的同龄伙伴,使孩子在良师益友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切不可让有品德问题的孩子和成人在家中玩。

4行为训练法。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家长要特别注重孩子习惯的养成。如指导孩子怎样注意衣着整洁和如何做到个人卫生,并在生活中时时提醒,加以实践。让孩子学着收拾家务,整理玩具,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在日常交往中有意识地教孩子使用礼貌用语,如看到熟悉的人要主动打招呼。在与弟妹或老人一起时,要懂得谦让和照顾,从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和关心尊重别人的好行为。

5情感交流法。父爱和母爱是家庭教育的良好基础,父母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创设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家庭氛围。家长利用空余时间要多与孩子接触,带孩子玩耍,运用父母特有的亲子语言、神情、动作和孩子交流所见所闻,和孩子一起干孩子喜欢的事,如发现孩子的进步,及时进行鼓励、肯定和引导。如遇到问题,家长用商量的口吻,倾听孩子的意见,并积极地给孩子出谋划策,满足孩子情感上的合理需要,使孩子感受到父爱和母爱的关怀和温暖。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5692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育儿健康小说 《世界上最伟大的教子经典》

作者:李津
最后更新于:2016年10月14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世界上最伟大的教子经典”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e95692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