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赛金牌的家长,他们是怎么培养孩子的?

 

别人家的“牛娃”是怎样养成的...

7月15日,在刚刚结束的第49届国际化学奥赛上,华师一附中高三毕业生黄政凯获得了金牌。“从6万多人的初赛到代表中国参赛,最后拿金牌,这一路还是挺不容易的。”黄政凯说,代表中国出征国际奥赛需通过学科、体能、交际等多项测试。

从各省挑选到国家队的共有300名学生,大家都是高手,再通过一轮轮的选拔,最后留下4个选手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奥赛。黄政凯透露,除了化学理论和实验,还有体能的测试,“化学实验需要做五六个小时,对选手的体能要求很高,有俯卧撑、引体向上和长跑等考察项目。”在最后的去留比拼时,还有一个队员之间互相投票的环节。他介绍,“不仅仅要自己很厉害,还要对手和同伴觉得你厉害,才能入围。”

这样的挑选方式是不是刷新了大家对学霸的认识,别人家的“全能娃”是怎么养成的?记者采访了黄政凯的父母,育儿经来了一套。
01

生活习惯先于学习习惯


“这段时间,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培养出两位剑桥学霸的故事在朋友圈刷屏,我特别认同她的观点——‘陪伴是最好的教育’。”黄政凯的爸爸说,孩子从小都是由他和妻子一手带大,学习和教育都由夫妻俩完成,老人只负责生活方面的照料。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隔代亲,老人带孩子很容易宠溺,不利于孩子的性格习惯养成。”黄先生说,最开始他只关注孩子的学习问题,把生活习惯交给老人。黄政凯4岁时,黄先生发现他成了个“懒孩子”,吃饭穿衣如厕都想让人帮忙。“生活习惯是学习习惯的前提,如果生活上不能自理,学习再好也没用。”黄先生当即给儿子定了家规,再用上了奖励的方法,比如自主如厕可以奖励1至5元钱,让黄政凯自己支配买喜爱的图书和玩具。“好在孩子小,可塑性很强,不到一个月就纠正过来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生活和学习都是如此。”

四岁开始建立了良好的生活习惯,黄政凯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能逐渐自理,在初中时担任班长,“像大哥哥一样照顾全班同学。”母亲向女士说。高中后,她就完全不用操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了,“我们这对父母当得很轻松。”
02

在读书和培优中坚定选择读书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从黄政凯出生后,家里的电视机就成了“摆设”,父母在家的闲暇时间就是看书。黄政凯也跟着有样学样,从两岁时开始看绘本等图画书。

通过阅读,黄政凯自己认识了很多字,也锻炼了观察能力。向女士回忆:“孩子的观察能力很强,两岁多的时候,他问我:‘偶’和‘遇’长得这么像,为什么读音差别却很大,让我非常吃惊。”

在成长过程中,读书一直是黄政凯最喜欢的事情,“只要我喜欢的书,父母都会给我买。”黄政凯说。小时候喜爱读科幻和历史类书籍,初中时他就能把《哈利·波特》的英文版读下来,刘慈欣的《三体》出版后他第一时间买来阅读,并与父母热烈讨论。

向女士还记得,在黄政凯小学时,有很多同龄人培优,但他和父母毅然地选择了读书。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暑假,早上把他送到图书城,到了晚上再接回来,能在里面泡一整天。阅读和学习时能“入定”,能静得下来,也是黄政凯征战奥赛的秘诀之一。

“现在回头看,这个决定是对的。大量阅读让孩子的知识面很广,他的青春期也在读书中平稳过去了。”向女士说。
培养一个奥赛金牌的伢,父母都做了什么
1
第17届亚洲物理奥赛总冠军张添诚
妈妈:不要在孩子玩的时候打断他


▲张添诚(左)

2016年,华师一附中高三(28)班的张添诚,在第十七届亚洲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上击败了来自26个国家及地区的约200名选手,勇夺“全场总冠军”。

“培优不如陪伴。”张添诚妈妈文艳霞说,幼儿园时期其实是对孩子的人生发展非常关键的一个时期,自己儿子目前取得的小成果跟幼儿时期自己陪伴孩子“玩”有比较大的关系。

“孩子小时候一定要多陪伴,多陪他玩,也要会陪他玩。”文艳霞说,张添诚小时候特别活跃,坐不住,她不认为这是坏事,反而跟孩子一起探索周遭的环境。正是在孩子玩乐过程中,文艳霞发现孩子显现出一些喜欢物理的苗头,比如他总把小自行车倒过来,把积木放在车轮上,转动车轮,然后仔细观察,就这样捣鼓自行车轮可以玩一两个小时。文妈妈说,碰到这种情况父母可千万不要制止或者打扰。观察孩子喜欢玩什么,怎么玩,是可以发掘出他今后的特长的。在幼儿园时期,不让孩子玩,反而强制给孩子培养所谓的“学习习惯”,文艳霞是非常不赞成的。

文艳霞认为,在孩子幼儿时期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文艳霞很注重在生活中观察和学习,比如张添诚二岁多时,面对一盒糖,妈妈会让他数数,面对各种形状的物体,也会让他指出来,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会成为文妈妈教导孩子的教材。

文艳霞注意到,现在不少父母在孩子阅读、玩耍时总喜欢跟孩子说话或者喂孩子吃东西等,这些家长也总疑惑孩子专注力为什么不好?其实孩子专注一件事情的时候,千万不要打扰,经常打断孩子,孩子的专注力就会下降,就会影响他一生的学习能力。
2
 第43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舒驰
母亲:“纵容”孩子的创造性破坏


▲舒弛

舒驰同学毕业于华师一附中高三(30班),能在国际奥赛中夺得“最佳实验解题奖”,舒驰把这个奖项归功于“从小爱乱捣腾,而妈妈宽容甚至支持这种‘捣腾’。”

小学时,舒驰有次在家做实验,用铁丝把地板都烧焦了一块。还有一次,他想做台切割机,操作时不小心,熔化了电线,让家里短路了。

幸运的是,他的这些“破坏活动”从未引来责备。舒驰的妈妈姚翠萍还特别支持儿子,“他想做什么就让他做,即使是做错了,也要他自己先体验,我们再给他纠正。”姚翠萍认为,孩子的选择是需要尊重的,尽管儿子的房间抽屉装满各种乱七八糟的电线、零部件、试管,也经常让家中“不得安宁”,但因为孩子从中找到了兴趣,大人们也就乐在其中。“作为家长,要保护孩子的兴趣。”
3
第46届国际物理奥赛金牌 祝令邦
爸爸:踏实做好阶段计划


▲左起第三位:祝令邦

“我家孩子不比别人家的聪明,资质也只是一般水平,更别说是‘天才’,硬要说成功的话他只是比别人每一步更加踏实。”祝先生说。

学习的进步离不开每一个阶段的计划,要想实现目标得明确。祝令邦从小就坚持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有长期多达半年的计划也有短期就只目前几个月的,每一份计划都极尽详细确切。

祝令邦高中就读于华中师大一附中。进入高中阶段以后,计划显得尤为重要。就以高中竞赛为例。如果想在高二或高三的复赛拿到省一或更好成绩的话,进入省队,就得制定一年的计划,这一年分阶段要完成哪些知识点的学习等等,都是要实现的。“只有比别人更加踏实的做好每一件自己应做的事情,才能说是没有在自己原定的‘计划’路上偷懒,没有止步不前。”祝令邦说。
4
第47届国际化学奥赛冠军 欧阳一夫
妈妈:在家里搭建化学实验室


▲欧阳一夫

2015年,华师一附中毕业生欧阳一夫以理论第一和总分第一的“双第一”成绩荣获国际化学奥赛冠军,创我国在国际化学奥赛中的最好成绩。总结“冠军路”,欧阳一夫特别提到了妈妈在家中自建的小实验室,通过一个个奇妙的实验,他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妈妈是药学专业的老师,我看她将试纸放入不同的液体中,变幻出不同的色彩,觉得很神奇。”欧阳一夫说,妈妈曾娅莉在一所职校教药学,他小时候到妈妈办公室,看到各种各样的瓶瓶罐罐和试纸,因而喜欢上了化学的奇妙。

曾娅莉发现儿子对化学有兴趣,初中后就跟他一起在家中书房建了一个小小的化学实验室,“母子一起做一些安全有趣的简单实验。”
超级云课堂

出品





文丨长江日报记者 黄洁莹
编辑丨杜肖雨
合作洽谈| 41483225@qq.com


    关注 超级云课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