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诗人李成恩在拉美谈中国百年新诗

 

李成恩出版了十多部著作,处于创作的黄金时期,是中国80后年轻一代诗人的代表。...





李成恩在麦德林国际诗歌节

中国女诗人李成恩在拉美谈中国百年新诗

紫荆网记者/周 朝

2017年是中国新诗发展100年,80后著名诗人、作家、纪录片导演李成恩应邀出访拉美,她在拉美谈到自身的写作与中国百年新诗的继承、转换、创造与发展诸多问题,对中国新诗与拉美文学的交流有自己的感受和启示。

感受“拉美文学爆炸”的力量

当地时间2017年7月5日,在拉美文学之旅的第一站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李成恩接受了哥伦比亚原驻华公使、波哥大塔德奥大学亚太观察中心主任、孔子学院院长恩里克·波萨达·卡诺及哥伦比亚中部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等多人的访谈。

她重点谈到了百年中国新诗所取得的成就,首先是诗歌的现代意识的觉醒,从人性的角度确立了诗的现代性,她认为诗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通过世界不同国家、地域与民族的生活、诗歌语言与诗歌艺术的探索,世界诗歌呈现出不同的样貌。她说,我们生活在中国,似乎可以在第一时间阅读到欧美、亚洲、拉美等最好的诗歌。拉美诗歌我们很熟悉,智利的米斯·特拉尔、巴勃罗·聂鲁达,墨西哥的帕斯这三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我们都有翻译与出版。还有“美洲现代诗歌之父”尼加拉瓜诗人达里奥,他的作品所具有的巴洛克式的风格,忧伤而孤独的秘鲁诗人巴列霍的诗歌,阿根廷作家、诗人博尔赫斯,他的诗歌的神秘,都是中国诗人与读者所喜爱的。这些年我还读到了西班牙的卡斯西塔纽、尤塞达,加勒比海的沃尔科特、布拉思韦特、古巴的纪廉、乌拉圭的马里奥·贝内德蒂等人的诗歌,中国对于拉美的诗歌译介持续、比较及时。

李成恩还谈到中国诗歌与拉美诗歌的共同点。她说近年越来越多的拉美诗人来中国参加诗歌活动,麦德林国际诗歌节主席、哥伦比亚诗人费尔南多·冉东,墨西哥女诗人卡罗·布拉乔,墨西哥城诗歌节主席曼努埃尔·夸乌特勒,著名诗人马加里托·奎亚尔,阿根廷诗人明雷等都来过中国,还有在北京用中文写诗的秘鲁女诗人莫沫的作品,我们都可以读到。中国当代诗人与拉美诗人有共同之处,都对日常生活较为关注,诗歌语言都有了极大的放松与自由,多写人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体验。

在回答哥伦比亚学者的提问时,李成恩谈到了她来到哥伦比亚能感受到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气息与色彩,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先锋文学的影响一直存在,比如莫言的《红高梁》《丰乳肥臀》,阎连科的《炸裂志》等作品,阎连科还开创了“神实主义”的中国文学,但中国诗人似乎只是马尔克斯纯粹的粉丝,马尔克斯笔下神奇的文学不仅属于拉美,是人类共同的想象。我们还没有写出像《百年孤独》这样有想象力,并且与民族地域、个体命运、生存现实相关的作品,这是她这次来拉美要思索的问题。

李成恩说她从写故乡的一条河流——汴河开始启动她的文学生涯,后来所写的高楼镇与青海高原,她私下是归入受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影响下的文学谱系,她的汴河与高楼镇正如马尔克斯小说中的马孔多小镇。中国诗人很有想法,但诗的构架还得向世界文学中的重量级大师靠拢。这次她近距离感受“拉美文学爆炸”的现实场景,会去马尔克斯与聂鲁达的故居和作品中写到的地方好好看一看,什么是文学大师,他们就是,他们的生活与作品给她的影响已经产生,她希望通过实地走访能更深地感受大师的气息与“拉美文学爆炸”的力量。

来到哥伦比亚的第二天,李成恩在哥伦比亚塔德奥大学孔子学院的安排下,在该大学图书馆举行了诗歌朗诵与讲座,她朗诵了自己的关于《汴河》多首作品。她还接受了波哥大当地媒体的采访,中国驻哥伦比亚大使馆文化参赞赵晓明、波哥大塔德奥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李四清与玛塔女士参加了当天的活动。有现场观众当即写诗,与李成恩面对面交流,共同讨论什么是诗意的生活,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诗人。李成恩告诉波哥大观众,这座城市的色彩与天空就是最大的诗意,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明、战争与冲突,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的痛苦与快乐,就是诗歌,你们应该把这些感受写下来。

中国年轻诗人在麦德林国际诗歌节更受欢迎

当地时间7月8日下午四点,哥伦比亚第27届麦德林国际诗歌节在麦德林市中心城区的心愿公园开幕,现场有上万名观众席地而坐,有情侣、青少年,还有坐着轮椅的老人,大家只是为了听诗,人山人海,哥伦比亚人把诗歌节当成一场盛大的节日。李成恩出席了媒体和诗人见面会与开幕式。

麦德林诗歌节是美洲最大的诗歌节,世界四大诗歌节之一,每年举办一届,已连续举办27届。本届诗歌节主题为“建设梦想之国”,共有来自46个国家的110名诗人参加130多场活动,为期一周。诗歌节组委会在麦德林市及附近城市的图书馆、剧院、学校、公园设立分会场,举办读诗会,数千诗歌爱好者参与其中。李成恩参加了多场读诗会,在麦德林市巴勃罗·托邦·乌里韦剧院、伊格纳西奥修道院等地,李成恩朗诵了她的代表作《汴河》《高楼镇》《虚无传》《黑暗点灯》《致草原先生》《春天鸟在叫》等10首作品,组委会指派的读诗人安帝奥基亚大学艺术系阿丽西亚用西班牙语朗诵了李成恩的诗歌。

李成恩与哥伦比亚著名诗人玛利亚·伊莎贝尔·加西亚同台朗诵,法国、印度、哥伦比亚、塞尔维亚、孟加拉国等国诗人对她的作品高度评价,在观众中反响强烈,掌声不断,观众完全被带入了李成恩的诗歌境界,有观众说希望读到更多李成恩作品的西班牙语版本。玛利亚·伊莎贝尔·加西亚说:“中国年轻诗人在麦德林国际诗歌节更受欢迎,李成恩受欢迎的程度超过了我们这些老诗人。”

麦德林国际诗歌节组委会主席费尔南多·冉东先生与组委会成员设宴款待李成恩、孔子学院拉丁美洲中心执行主任、翻译家孙新堂、麦德林孔子学院院长黎妮等人。费尔南多·冉东先生认为:李成恩的诗充满了强烈的动感,语言具有音乐节奏,写出了大自然与女性生命特有的东方神韵。

在聂鲁达基金会朗诵

当地时间7月14日晩上7点,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聂鲁达故居,孔子学院拉丁美洲中心与聂鲁达基金会联合举办了专场诗会,诗会由孙新堂主持,曾获得聂鲁达诗歌奖的三位智利诗人卡门·贝伦格尔、卡洛斯·柯西尼亚、何塞·安赫尔·古埃瓦斯,智利著名作家、智利前作家协会主席拉蒙·迪亚斯先生,智利大学副教授、青年诗人罗伯特·艾多,聂鲁达基金会外联部主任塔米恩·毛雷因,中国驻智利大使馆文化参赞贺勇,新华社智利分社社长党琦等人,以及当地的诗歌读者、华人华侨等参加了当天的活动。

李成恩用汉语朗诵了自己的多首诗歌,聂鲁达基金会的工作人员用西班牙文现场朗诵她的作品,曾获得聂鲁达诗歌奖的三位智利诗人卡门·贝伦格尔、卡洛斯·柯西尼亚、何塞·安赫尔·古埃瓦斯也朗诵了自己的诗歌。

诗会上,智利华人艺术团体的徐永达先生用二胡与琵琶演奏了《二泉映月》等曲目,受到了中国与智利诗人、读者的欢迎。

李成恩向智利聂鲁达基金会赠送了自己的诗集《高楼镇》,聂鲁达基金会外联部主任塔米恩·毛雷因说很喜欢中国诗人的作品,李成恩的作品细腻,感染了现场观众,基金会欢迎中国诗人能够再来聂鲁达的故乡进行诗歌交流。

当地时间7月13日下午5点,在智利圣地亚哥孔子学院拉丁美洲中心总部,李成恩还接受了智利国会亚太观察网的视频专访,李成恩回答了主持人费兰先生关于中国新诗、个人写作历程、创作来源等问题,孔子学院拉丁美洲中心执行主任、翻译家孙新堂先生现场翻译。

李成恩介绍了中国百年新诗的发展历程,自己在中国新诗的传统中所获得的创作源泉。她说中国文明就是一部中国诗歌发展史,诗歌是中国人文化性格的重要部分。她的写作与她的生活是一体的,故乡汴河与高楼镇、青藏高原是她这十多年写作的主要来源,灵感存在于生活的每一时刻,童年经验、故乡风物、西域体验、北京生活都构成了她的写作。写作是具体的,她从传统中看见未来的自己,每一个中国优秀诗人都是中国百年新诗发展中的一分子,现代性推动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影响着中国的每一位写作者。

李成恩说中国现代诗与世界最好的诗歌处于同一个水准,中国现代诗建立了中国的传统,这是一个现代性的传统,从语言的开放到个体的想象,中国新诗百年到了当代,出现了一批可与世界对话的重量级诗人,并且正在反过来影响其他国家诗人的写作。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现代诗对外的翻译还要快步跟上,外国诗歌在中国的翻译总是快一步,我们庆幸能够很快读到世界上最好的诗歌,但我们最好的作品却要滞后被外国读者读到。这次来拉美,她发现拉美对中国优秀诗人了解的并不多,所以这次来得恰逢其时。

中国诗人带来了圣地亚哥多年不遇的大雪

当地时间7月14日上午11点,智利南部大区城市奇廉市,圣托马斯大学孔子学院在该市政府所属的剧场,举行了李成恩的诗歌朗诵会与诗歌讲座。30多年来,圣地亚哥没有下雪了,前天晚上一场大雪悄悄降临,人们处于兴奋之中,正如中国诗歌给他们带来的惊喜。李成恩用汉语,当地读者用西班牙语朗诵了她多首诗歌。现场听众说中国诗人的诗歌已经打动了他们,李成恩关于自然的诗歌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圣托马斯大学校长何塞·弗兰克先生、孔子学院拉美中心执行主任、翻译家孙新堂先生、奇廉市议员奥马萨瓦尔女士、加西亚先生,政府秘书长贝克尔女士、文化局长蒙罗伊女士、圣托马斯大学孔子学院副院长阿尔瓦罗先生、智利著名诗人、智利语言文学院院士雷内·伊巴卡切先生等参加了当天的活动。

圣托马斯大学校长弗兰克先生致欢迎辞,他说这是圣托马斯大学一次重要的文学活动,中国诗人能来到奇廉市朗诵交流,是我们的荣幸!

孙新堂先生介绍了这次中国诗人作家的南美之行,是孔子学院拉美中心文学交流项目“中国作家讲坛”的一部分。李成恩出版了十多部著作,处于创作的黄金时期,是中国80后年轻一代诗人的代表。

朗诵会后,校长弗兰克先生向中国诗人赠送了镌刻有“小鸟、春天与森林诗歌朗诵会与主题讲座”水晶纪念杯,以及刻有奇廉市标志的纪念铜盘。中国作家回赠了相关译著与诗集。

李成恩与92岁高龄的智利著名诗人、智利语言文学院院士雷内·伊巴卡切先生,以及多位智利著名诗人、作家、学者进行了中国与拉美诗歌的交流与探讨,他们高度评价李成恩的诗歌,认同她“诗就是生活,诗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语言”的观点。李成恩说:“拉美诗人与读者太热情了,他们对诗歌的热爱体现了一种有爱的生活态度。我喜欢拉美诗人与这里的读者。”

朗诵会开始前,智利纽布来省电视台、奇廉市广播电台、论坛报三家媒体联合采访报道,李成恩的朗诵与讲座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智利30多年不遇的大雪中带来了中国诗歌的春风。



[在哥伦比亚第27届麦德林国际诗歌节上的演讲提纲]

诗歌是人类的爱

李成恩

人类的爱到底是什么?
女性在战争中要不要走开?
当我看到炮火升起,妇女与儿童惊恐的眼神与我相遇,血流在土地上,生命在天空消失,我的心会哭泣。

我无法承受人类的伤害,我是一个把爱奉为宗教的诗人。如果杀戮能够解决冲突,那么人类就会走向毁灭。惟有爱可以拯救世界。诗歌并不意味着妥协,也有战斗与抗争,但诗歌更多时候是柔软的,甚至是女性的,就像人类情感的母亲,源源不断给受伤的人提供爱的抚慰。人类的诗歌史,不是一部战争史,而是一部爱的历史。苦难、逃亡与战争,在世界各地发生。2016年底,哥伦比亚最终同革命武装力量FARC协商签署了《和平协议》,给持续了52年的武装冲突划上了句号。半个多世纪以来,25万人在冲突中丧生,战争受害者超过800万。这是令人心痛的代价,冲突最终被和解取代,和平的曙光虽然在52年之后才到来,妇女与儿童惊恐的眼神,终于有了新的希望。诗歌滋润受伤的心,当我们从战争走向和平,人类的伤痕如何抚平?我相信诗歌在我们心里燃起的爱的火焰,并照亮哭泣的脸,烤干人类的泪水,颤抖的心靠近诗歌,获得平静与温暖。中国诗人艾青先生当年写下《在智利的海岬上——给巴勃罗·聂鲁达》一诗,他在诗中写道:“这房子的主人/是被枪杀了的洛尔伽的朋友/是受难的西班牙的见证人”,“请斟满葡萄酒/为和平而干杯!”“枪杀”“受难”“和平”这样的词语与词语背后的人,而让诗歌不朽。诗从苦难中挣扎出来,与爱同在,所有的苦难都是诗的源泉,如同晨曦是黑夜的终点,但爱无终点。诗走向爱,穿越灾难与痛苦,获取生命的意义。没有任何灾难能够将诗从人类的心里熄灭,只要蓝色星球还在转动,人类将在孤独中与爱紧紧相依。诗歌的光芒照射在人类的脸上,人类的欢欣与兴盛、痛苦与灾难,在诗歌中呈现。我们没有理由不拥抱诗歌,它是人类漫漫长夜里的光明之火。拉丁美洲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智利女诗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1889-1957)诗选《你是一百只眼睛的水面》中文译本刚刚在中国出版。这是一位充满了女性之爱的诗人,她的诗给人爱的温暖。她25岁时就因为爱情诗《死的十四行诗》获得了圣地亚哥“花节诗歌比赛”金奖,1945年,米斯特拉尔以“那富于强烈感情的抒情诗歌,使她的名字成了整个拉丁美洲理想的象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迄今唯一获此殊荣的拉美女作家。拉美诗歌与文学有着博大的视野,充满了爱与自由的诗性力量。春暖花开,我在北京的书房读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翻腾着炽热的熔岩”(诗选译者、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赵振江先生语)的诗篇,诗人心中“翻腾着炽热的熔岩”的爱仿佛要将我融化,通过她的诗歌我强烈感受到了拉美人民炽烈而美好的情感。我相信,诗歌是人类的爱,我以此写作。————————————————————



作家网编辑:安琪


    关注 作家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