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7 解读《伤寒悬解》001 寒温异气

 

《伤寒悬解卷首•仲景微旨九章》之“寒温异气”。...



我,学徒11,被黄师“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思想深深折服,立志学习《黄元御医学全书》。我业余自学为主,本公众号文章是我的学习笔记,为了不误导大家,建议大家多多看原著,我的学习笔记仅仅作为参考。如确实想参考我的学习笔记,建议你结合《黄元御医学全书》。《四圣心源》天人解与六气解的精华内容已经放在公众号的菜单中,以方便大家阅读。接下来从2016年5月7日开始将花费大概一年时间,解读《伤寒悬解》。

阅读文章请阅读公众号菜单上的文章,以及从2016年5月7日开始的文章。

交流请联系:3077767324@qq.com。

《伤寒悬解卷首·仲景微旨 九章》之“寒温异气”。

 

(伤寒温病,各不同气。《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令绝,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金匮真言论: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冬伤于寒,即冬不藏精之变文也。阳生于春而长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冬时地下之温暖者,阳气之密藏也,人于此际,宜顺天时,以藏阳气。蛰藏者,肾精之职,精密则阳藏矣。冬不藏精,阳气疏泄,天当极寒之际,人行盛暑之令,相火炎蒸,精液消亡,是谓冬伤于寒。此缘冬时肾精不秘,阳飞火腾,伤其寒水蛰藏之令气,非感冒寒邪,冬时不病也。一交春夏,木火司气,内热愈增,偶因风露侵伤,郁其内热,则为温病,(春为温病,夏为热病,时令不同。名目虽殊,实一证也)。病因外感而根原内伤,感在经络而伤在脏腑,故病传三阳即内连三阳之腑,病传三阴即内连三阴之脏。在脏在腑,但热无寒,以其原有内热,因表郁而里发也。六日经尽,则脏腑经络表里皆热,故曰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也。(《素问·热论》语)。

伤寒、中风,本无内热,但因风寒外感而发,病在经络,不在脏腑。阳盛而后传阳明之腑,阴盛而后传太阴之脏,其视温病之热自内发者不同。而病传阳腑则为热,病入阴脏则为寒,名曰病入,实里气之自病也。其视温病之表里皆热者亦不同也。

叔和混热病于伤寒,(叔和叙例,引“热病”之文以释《伤寒》,寒热始混),遂启后来传经为热之讹,注伤寒者数十百家,无不背仲景而遵叔和。一论之存,遗祸千古,此虽叔和之谬,而实后人之愚。仲景《伤寒》,昭如日星,后人一字不解,无怪其狐惑于邪说也。仲景而后,医法失传,非第伤寒,杂病亦尔。祖派已讹,孙支愈谬。庸妄接踵,不可胜数也。)

要点:伤寒名称的根究,以及与温病的关系。

我觉得学习中医最难的就是,一个词有很多种意思,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甚至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个意思,例如“伤寒”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需要一步一步来看。

(1)   《素问悬解.热论三十八》: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2)   《素问悬解.热论三十八》:外感之病,统曰伤寒,《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是也。温热之病,本非伤寒,曰伤寒者,感病之总名如是。

(3)   《素问悬解.评热病论三十九》: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

(4)   《难经悬解.五十八难》:五十八难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中风,风伤卫也,伤寒,寒伤营也,详仲景《伤寒》。湿温,中湿而发热者也。热病,暑病也,即仲景暍病。温病,春月而病感者也。《素问》热病,即温病之发于夏月者,评热病论:先夏至者为病温,后夏至者为病暑是也。与此不同。

综合以上的信息,我的理解如下:

(1)   伤寒的第一个含义是,作为外感之病的总名。《素问悬解.热论三十八》中的“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温热之病,本非伤寒,曰伤寒者,感病之总名如是”,以及《难经悬解.五十八难》的“伤寒有几”,这些“伤寒”实际上都是将“伤寒”作为外感之病的总名来理解的。

(2)   外感之病(总称伤寒)细分为: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这时候的小范围的“伤寒”就确确实实是“伤于寒”的意思了。《难经悬解.五十八难》:中风,风伤卫也;伤寒,寒伤营也;湿温,中湿而发热者也。热病,暑病也;温病,春月而病感者也。《素问》热病,即温病之发于夏月者。

(3)   依此理解“伤寒温病,各不同气”。《四圣心源.卷二 六气解》:内外感伤,百变不穷,溯委穷源,不过六气;六气了彻,百病莫逃;内伤者,病于人气之偏,外感者,因天地之气偏,而人气感之。所以在理解病的时候,就要理解病是因为外感之气,还是内伤之气,所以才有“伤寒温病,各不同‘气’”之“气”的强调。当然,我们不打算在这一小段就讲解清楚伤寒有“五”,这“五”的气各有不同是什么不同,后续我们慢慢讲解。要先理解这“伤寒有五”的最大差别在于“气”的发展过程不同以及收到外界的气的影响不同就可以了。

要点:温病的基本原理与特点。

我是一个初学者,我的劣势是我没有什么经验,当然我的优势也是没有什么经验。正因为我没有什么经验,所以我决定“宗黄师一家之言”来理解,也许理解的温病不一定与业界通用说法的温病完全一致,但是我尽可能保证我理解的是黄师的意思。我们也来看看参考内容:

(1)   《素问悬解.生气通天论四》: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令绝,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2)   《素问悬解.金匮真言论三》: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3)   《伤寒悬解.伤寒悬解卷首•仲景微旨 九章.寒温异气》:冬伤于寒,即冬不藏精之变文也。阳生于春而长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冬时地下之温暖者,阳气之密藏也,人于此际,宜顺天时,以藏阳气。蛰藏者,肾精之职,精密则阳藏矣。冬不藏精,阳气疏泄,天当极寒之际,人行盛暑之令,相火炎蒸,精液消亡,是谓冬伤于寒。此缘冬时肾精不秘,阳飞火腾,伤其寒水蛰藏之令气,非感冒寒邪,冬时不病也。一交春夏,木火司气,内热愈增,偶因风露侵伤,郁其内热,则为温病,(春为温病,夏为热病,时令不同。名目虽殊,实一证也)。

(4)   《伤寒悬解.伤寒悬解卷首•仲景微旨 九章.寒温异气》:病因外感而根原内伤,感在经络而伤在脏腑,故病传三阳即内连三阳之腑,病传三阴即内连三阴之脏。

(5)   《伤寒悬解.伤寒悬解卷首•仲景微旨 九章.寒温异气》:在脏在腑,但热无寒,以其原有内热,因表郁而里发也。

(6)   《伤寒悬解.伤寒悬解卷首•仲景微旨 九章.寒温异气》:六日经尽,则脏腑经络表里皆热,故曰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也。(《素问·热论》语)。

综合以上的信息,我对温病的理解如下:

(1)   温病的根因是“冬不藏精”,或者说“冬伤于寒”。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为四时之序,人之一气也应该遵循这个规律。冬天的时候,大气候处于极寒冷的状态,而此时人之一气不藏而处于火的状态、发散的状态,导致相火炎蒸,精液消亡,是谓冬伤于寒。冬天的时候,虽然人之一气处于火、发散的状态,并不会立即生病,因为整个大气候是严寒的,人之一气发散也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是一旦到了春夏,木火司气,内热愈增,偶因风露侵伤,郁其内热,则为温病。

(2)   温病与热病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冬伤于寒,只是发作时机不同。春为温病,夏为热病,时令不同。名目虽殊,实一证也。

(3)   温病虽因外感,实缘内伤,故必传脏或传腑。病因外感而根原内伤,感在经络而伤在脏腑,故病传三阳即内连三阳之腑,病传三阴即内连三阴之脏。

(4)   温病在脏在腑,但热无寒。《伤寒悬解.伤寒悬解卷首•仲景微旨 九章.寒温异气》:在脏在腑,但热无寒,以其原有内热,因表郁而里发也。

(5)   温病六日经尽则脏腑经络表里皆热。温病根在内脏,起于外感。外感传经,六日经尽,则脏腑经络表里皆热,故曰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也。

要点:伤寒、中风,病起于经络而不在脏腑。

“寒温异气”小节的剩余内容的含义继续解释如下:

(1)   伤寒与中风的病因在于外感,并无内热。伤寒、中风,本无内热,但因风寒外感而发,病在经络,不在脏腑。

(2)   里气不偏,则伤寒与中风不一定传脏传腑。伤寒与中风因阴阳偏盛而传脏传腑病,传阳腑则为热,病入阴脏则为寒。与温病之表里皆热不同。阳盛而后传阳明之腑,阴盛而后传太阴之脏,其视温病之热自内发者不同。而病传阳腑则为热,病入阴脏则为寒,名曰病入,实里气之自病也。其视温病之表里皆热者亦不同也。

(3)   王叔和混热病于伤寒,寒热遂混。叔和混热病于伤寒,(叔和叙例,引“热病”之文以释《伤寒》,寒热始混),遂启后来传经为热之讹,注伤寒者数十百家,无不背仲景而遵叔和。一论之存,遗祸千古,此虽叔和之谬,而实后人之愚。仲景《伤寒》,昭如日星,后人一字不解,无怪其狐惑于邪说也。仲景而后,医法失传,非第伤寒,杂病亦尔。祖派已讹,孙支愈谬。庸妄接踵,不可胜数也。)

我是如此理解黄元御老师的文章的,有理解不周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关注 感悟黄元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