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让孩子不再沉迷游戏 睡前聊一会儿

 

干点农活强身心,更知粒粒皆辛苦。春种秋收不违时,一锹一锄战险阻。...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干农活,可能是不少人成长的共同记忆。比如我的父辈,大多是55后,经历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聚会时免不了提到当年插队挣工分的趣事。如何辨别韭菜和大麦,茄子、辣椒怎么种……听他们活灵活现地讲述,我时常会因为自己小时候只喜欢在农村灶台后面生火感到遗憾。

田野不只是诗和远方,还有牛粪的浇灌,烈日下的翻垦。而久居城市的我们,对土地、农业的了解,更多还是来自于书本。尤其是干农活,按我同事的话说,这种感觉,只有干过才知道什么是接地气。据报道,北京市在两年前启动了初中生“学农教育”活动,学生们走到田间地头,体验从未做过的农活,亲身感受劳动的辛苦。几个人组队,在老师指导下犁地;收割水稻,运到脱粒区进行传统人工脱粒……通过短短几天的“农民”生活,很多学生对劳动有了新的理解,对生活、学习有了新的感悟。这种走出去、沉下去的社会实践让我们看到,原来教育也可以如此生动。

是的,生活处处是教育,学业也不止于课本上的知识。我的一位朋友,曾给孩

子租了一块半分地,利用周末时间耕耘。从一开始拿个小铲子“搞破坏”,到后来完整经历了拉牛粪施肥、翻土、挖坑埋种子、建苗搭架子、浇水除草和采摘,孩子不仅清楚地知道不翻地土会结块,不浇水苗会枯死,不除草会被杂草抢了地盘,而且每次收获时都特有成就感,最关键的是他对大自然开始产生发自内心的热爱。在评论君看来,这就是非常好的生命教育。实践是感受教育的重要一步,由此习得的相关知识,相信一定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有教育管理者指出,教育要看得宽,要超出一间教室、一个操场、一所学校;要看得远,要超过一堂课、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确,学生适当参加类似学农教育、科学教育的活动,除了习得课本上难以学到的实践技能外,在培养良好性格、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也能受益良多。亲手刨过红薯的孩子,会觉得“红薯磕地上了太可惜”;在犁地中培养出默契配合意识的学生,认为“比在家打游戏看电视有意思多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当学生们在田间地头绽放出欣喜、自信的笑容,燃起追求知识的热情,这开心的忙碌里,蕴藏的不正是中国发展的未来吗?

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要被推广,往往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与规范。事实上,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中,明确提出学校要增加学生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机会。然而,具体到执行层面看,由于课业繁重、社会实践配套不完善等原因,学习和劳动的天平往往存在严重的偏向。从这个角度来看,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近土地,亲近自然,我们还有不少工作要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从小抓起,让学生扎根大地,不仅学农、而且爱农,今后必将有越来越多的现代化人才,致力于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这可是13亿多人口大国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人和土地,自古以来就有天然的亲近感。“你永远不知道,脚下的这片土地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惊喜。隐藏多年的地下宫殿,尘封许久的神秘村落,不为人知的史前文明,或只是一棵在土中等待被发现的小生命。”一位初二学生的学农日记,或许可以代表所有学生对教育的期待。不用着急,也不必焦虑,在他们的内心播下知识的种子,“精心培育,静待花开”,教育的涓涓活水,自然会润泽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这正是:干点农活强身心,更知粒粒皆辛苦。春种秋收不违时,一锹一锄战险阻。

祝各位晚安!

(文 | 吕晓勋)


    关注 人民日报评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