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夏季如何养生,以及中医五运六气理论的养生应用

 

2016年是丙申之年,立夏节气已到,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夏季,在夏季如何养生...





2016年是丙申之年,立夏节气已到,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夏季,在夏季如何养生是我们比较关注的话题。由于今年春季大多数人都感觉这个春季自身火旺,无名明显原因,用各种方法都不容易调节。因此,我们根据中医五运六气理论,按“天干统运”和“地支纪气”的原则,推断出2016年全年的气候变化规律,以及疾病流行的特点,来说明我们今年养生特点及夏季该如何养生。这不仅能为指导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疾病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还能够正确指导人们依据不同天时变化规律而养生防病,维护健康。


雨露
YULU

雨伞
YUSAN
本年度的气候特点

2016年是水运太过的年份,在2015年的大寒节气前13日就开始交运,气候变化以“寒气流行”为特点,正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所论:“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寒,谵妄心痛,寒气早至,上应辰星。甚则腹大胫肿,喘咳,寝汗出憎风,大雨至,埃雾朦郁,上应镇星。”全年气候比常年偏于寒冷,四季都会有寒气不时来袭,寒冬会提早到来。

本年度气候寒冷则容易损害心火,会伤及于心而导致心气虚,出现伤寒发热、心中烦躁、心悸不安、手足逆冷、脏腑受寒、神志不清而心痛等病证。寒邪过盛则会出现“胜复之作”,物极必反,导致土湿之气来复,土湿克制水寒之气,会带来大雨天气,出现天空昏朦,多见阴郁埃雾雨湿异常气候变化,此时寒湿并胜,会导致腹水、肿胀、下肢浮肿、喘促咳嗽、夜眠出汗畏风等病证。

本年度的发病特点

水运太过之年,岁运会在上一年的大寒前13日提前交运(即2016年1月8日),并将在本年的大寒节气后13日(即2017年2月2日)结束,如此,在水运太过的年份,水运将多主司26天的时日。而岁气,则在大寒当日交接主司。

由于气候偏寒,最容易伤害的五脏是肾和心,容易引发的病证有:感冒发热恶寒、咳喘、浮肿、腰痛、尿频尿急尿痛尿少或清长、烦躁、心悸、手足发凉、腹泻如水(洞泻)等。

少阳相火司天,则上半年气候寒热互见,寒雨时起,可能有寒热交替的强对流天气出现,人们更容易感冒,外寒伤人,入内发为腹泻胀满等病;厥阴风木在泉,则下半年多寒多风,秋季凉燥,人们易患外感风寒、流涕鼻塞、腰椎及肩背疼痛、咳嗽多痰等病。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所说:“其运寒肃,其化凝惨凓冽,其变冰雪霜雹,其病寒浮肿。”运气相合之后,属于运(水)克气(火)的不和之年,在分析气候变化时,当以五运为主,以六气为次,进行综合分析。

夏季养生特点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结合当夏之时,夏季饮食养生重在调摄心,在五行理论里心主夏时,护心,护脾尤为重要。夏季养生调摄是增强人体对炎热气候的适应能力及防治暑证、暑湿证的有效手段,并对增强人体在秋、冬季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有重要意义。

(一)夏季气候与人体代谢的特点

“暑”、“湿”是夏季气候的特点。根据这一气候特点,古人将整个夏季又分夏和长夏。夏为暑热,五脏属心。由于天气炎热,毛孔开张,出汗量较大,人体的代谢是一年中最旺盛的季节,功能活动强盛,因此机体能量消耗也是一年之中最大的时期,营养物质的需要也为之增加。又由于高温对体温调节、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功能活动的影响,炎夏季节人们常有食欲不振,入夜难眠,倦怠乏力,日渐消瘦等征象,有时还出现头晕脑胀,心烦口干,自感发热(或低热)等现象,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疰夏。现代医学对疰夏发生的病理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中医认为其病因多由体质虚弱又感暑热之气所致。其病理机制不外有三方面,即元气不足、津液耗伤、暑湿困脾。前两者导致机体气阴两虚,后者则致脾虚。暑热伤肺或脾气虚都可引起肺气虚,这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少见。炎夏季节人体也常有口渴汗出,头晕耳鸣,神疲乏力,胸闷心悸,小便短赤等虚证表现,称为伤暑。其病因病机与疰夏相似。长夏季节或夏秋之交,炎热多雨,气候暑湿,由热转凉,特别是东南沿海雨水较多的地区,常因感受湿邪而暑湿困脾,使人体出现神疲乏力,倦怠乏力,头重胀而心烦闷,食少泄泻等征象,此称为暑湿。如贪食生冷或食物不洁,则易罹患痢疾、腹泻等疾病。暑温、冒暑(即夏季感冒)、暑瘵等也是暑、湿所致夏季的常见疾病。

(二)夏季的食物养生原则

1.清心祛暑,清热解毒夏季五脏属心宜清补,心喜凉,宜食酸,如小麦、猪肉、李子、芹菜等,宜为清补。食物以性寒凉味酸为宜,不食辛辣温燥的食品。但冷饮也不宜过度,以免伤及正气而引起病理变化。

2.清热利湿,生津止渴  因津液消耗过多,宜清热生津止渴,因暑湿并重应清热利湿、清暑化湿。长夏五脏属脾,宜淡补,脾恶湿,宜食甘性寒,故食物应以甘凉或甘寒为宜。因味苦的食物具有能泻能燥能坚,故不宜食。

3.健脾养胃,补气益阴夏季是人体急需补充营养物质和津液,又因暑、湿气候的影响而造成脾胃正气不足,故应健脾养胃,饮食宜清淡松软易消化,应以汤、羹、汁等汤水较多的膳食为主,少食或不食油腻厚味油煎的膳食。每餐进食量不宜过大,应以少量多餐为原则。如已有疰夏、伤暑、暑湿、中暑先兆发生,则应辨证用膳,或补脾肺气虚,或气阴双补。

总之,暑热、暑湿是夏季(含长夏)的特点,以上养生方面的原则是根据其特点而定的总体原则。具体运用时尚需根据现实的气象条件(如春夏之交由温转热,夏秋之交由热转凉,各地区的小气候等),结合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及表现,辨证施膳。

(三)夏季的食物养生内容

1.夏宜清补清补类膳食的要求,一般膳食总热量略低,饮食营养素的构成为二高二低(蛋白质含量宜略高,膳食纤维含量应较高,脂肪及糖的含量应略低),以清淡食品、素食为主。主食宜用粳米、麦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米饭和软食(也称半流质饮食,如粥、面条、馒头、糕、面包、馄饨、水饺、冷面、蒸饺等),以及各种汤、羹、糊等。副食宜用味酸(以性凉或平最为相宜)或性味甘凉(或甘平)的肉类、禽蛋类、水产类、蔬菜类、瓜果类、乳蜜类等食物,宜用酸甜类调味品。食物烹调多用凉拌、炒、蒸、煮、炖、烩为主,并适度摄入盐。

酸味食物有性寒凉之枇杷、芒果、梨、番茄等,性平之青梅、葡萄、李子、林禽、柠檬、桃子、橄榄、菠萝等,性温之野鸡肉、山楂、杨梅、乌梅、杏子、醋等。性味甘凉的食物可参考“春季的食物养生”。

2.祛暑利湿,清热解毒的食物有黄豆、绿豆、荠菜、金针菜、冬瓜、冬瓜子,性味甘凉,可健脾利湿,渗湿利水,祛暑湿;荷叶、牛蛙肉、茶汁、西瓜、冬瓜、冬瓜子、丝瓜、黄瓜、甜瓜、高梁、芹菜、苋菜、菱、甘蔗、马兰头等为性味甘凉或平的食物,可清热解毒或清热祛暑。菊花、苦瓜、香蕉、荸荠、生萝卜、茄子等也有清热之功,青菜、芹菜、金针菜、茼蒿、茭白、竹笋、菜瓜、荸荠等也有清热利湿之功。健脾利湿的食物还有蚕豆、赤豆、青鱼、鲫鱼、鲢鱼、扁鱼等。

3.夏季津液亏损较多,宜祛暑生津为主,辅以滋阴益气常用食物有炒大麦粉、菠菜、藕、茭白、西瓜、甜瓜、菜瓜、桃子、柠檬、椰子、甘蔗、绿豆、番茄、竹笋、黄瓜,以及胡萝卜、枸杞苗、橙子、柚子、柑、豆腐、滑菜(冬葵)、蛤蜊肉、鹅肉、白鸭肉、绿头鸭肉、鸡蛋、苹果、牛奶、白砂糖、葡萄等,桑椹子、莲子等也有清热除烦的功效。

(四)夏季的养生膳食处方

1.主食类莲子粥、蛋花粥、豆腐浆粥、麻油粥、米油粥、蘑菇米粥、山楂粥、大麦米粥、玉米粉粥、荞麦粥、葡萄粥、鹅肉粥、小麦米粥、番茄粥、高梁粥、赤豆饭、赤豆粥、绿豆饭、绿豆粥、丝瓜粥等。

2.菜肴类大蒜炒茄丝、藕片蛋花汤、莲子藕羹、丝瓜蛋汤、番茄炒蛋、笋丝金针菜、豆腐汤、荸荠炖鸭、番茄冬瓜汤、生拌芹菜萝卜丝、荷叶粉蒸鸡、柠檬汁煨鸡、苦瓜鸡翅、赤豆鸡汤、菠萝汁鸡丁、豆腐蛋、菠菜蛋花汤、金针菜狮子头、冬瓜肉片汤、金针菜黄豆汤、素烩面筋等。

3.补酒类苹果酒、雪梨酒、海藻酒、桑椹酒、茯苓酒、葡萄酒、山楂酒、乌梅酒、杨梅酒等。酒应节制,过量饮酒会降低机体抵抗力及胃肠功能,易使人体感受暑邪、湿邪,甚或中暑及患其他疾病。

4.药膳类荷叶凤脯、地黄鸡、参麦团鱼、砂仁鲫鱼汤、六一豆浆、五味猪肚、灯心苦瓜饮、砂仁肚片、鸡血藤肉饼炖蛋、夏枯草猪肉汤、葡萄煎、解暑凤脯、蔻肉馄饨、参芪鲤鱼、桑竹卤黑豆、健胃猪爪、乌梅益气饮等。夏季一般大补之品不宜继续服。

(吴玉烽医生整理)

公众平台:atcm365

小编微信:WYF365

投稿邮箱:980705233@qq.com

欢迎广大朋友投稿,或推广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


    关注 医之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