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灾多难的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

 

都说“自古红颜多薄命”,是不是稀世珍奇的东西,都难逃飘零的命运呢。...



都说“自古红颜多薄命”,是不是稀世珍奇的东西,都难逃飘零的命运呢。《富春山居图》从出世到现在已过了几百年的岁月,在这几百年间它一直多灾多难,还曾经差点被焚毁,惨遭分身各自飘荡。

《富春山居图》是元四家之首的山水画大师黄公望晚年的传世杰作,创作这幅画的时候他已经年近八十,前后耗费了三四年的光景才完成这幅巨作,是他艺术创作的巅峰。明代的董其昌曾说:“此卷一观,如诣宝所,虚往实归,自谓一日清福,心脏俱畅。”
黄公望为了画好这幅画,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

深入的观察,真切的体验,丰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有了扎实的生活基础。
《富春山居图》的画面有春明村、庙山、大岭及富春江等一带的山川秋初景色景致,还有坡陀沙岸沙渚,房舍散聚,以及峰峦冈阜,山陵起伏层叠,林木葱郁交错。

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沙町平畴。云烟掩映村舍,水波出没鱼舟。近树苍苍,溪山深远,飞泉倒挂。亭台小桥,各得其所,人物飞禽,生动适度。正是“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达到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
这幅山水画长卷笔墨技法包容前贤董源、巨然之长,又自出新意创造,笔墨纷披,林峦浑秀,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景物排列疏密有致,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并以淡淡的赭色作赋彩,这就是黄公望首创的“浅绛法”

整幅画简洁明快,虚实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集中显示出黄公望的艺术特色和心灵境界。
正是这幅画如此的绝妙,几百年来,引得无数藏家为之痴迷,也决定了她如浮萍般飘零的命运。

《富春山居图》最早的藏家是无用禅师,当年无用禅师曾和黄公望同游富春江,所以当画作完成之后,黄公望就把她赠给了无用禅师,这也是后半卷被称为“无用师卷”的由来。
自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富春山居图》都杳无音讯,直到明代成化年间,她才又现身在苏州,明代书画四大家之首的沈周高价购得。

再后来又被董其昌收藏了。董其昌晚年的时候把她卖给了吴洪裕的爷爷吴正志。清初,吴正志把这幅画传给了吴洪裕。
吴洪裕对这幅画可谓是爱不释手啊,在家中建了“富春轩”专为藏图之用。谁曾想吴洪裕竟是如此自私贪婪的人,在他临终之际,气若游丝的他死死盯着枕头边的宝匣,家人明白了,老爷临死前还念念不忘那幅心爱的山水画。

当《富春山居图》在他面前展开时,他使尽了吃奶的力气说的话竟然是“烧”,他这是要仿唐太宗以《兰亭序》殉葬之例啊!
于是《富春山居图》在众目睽睽中被丢入了火中,立刻就被点燃了。就在这电光火石之间,有一人飞一般的抓住了火中的画,愣是把画救了出来,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画。这位救画的英雄就是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
可惜画是被救出来了,却还是被烧成了一大一小的两段。前段纵31.8厘米,横51.4厘米,画幅虽小,但画中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被后人命名为“剩山图”;后段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画幅较长,但损坏严重,修补较多,被后人称为“无用师卷”
“剩山图”后来被清代的吴其贞、王延宾,汲古阁的曹友卿收藏过。“剩山卷”最后的收藏者是近代著名画家吴湖帆。

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在浙江省革命文物管理委员会供职期间,得知“剩山图”在吴湖帆手上后,内心颇为不安。怕一旦再遭遇天灾人祸,以个人的能力极难将其保存下来,只有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
于是,他多次来往沪杭之间与吴湖帆商洽,又请出钱镜塘、谢稚柳等名家从中斡旋。

吴湖帆被沙孟海的诚心感动,终于同意割爱,吴湖帆将他装裱珍藏的“富春一角”长卷以5000元的价格出售给了浙江省革命文物管理委员会。

1956年,“剩山图”落户浙江博物馆,成为该馆“镇馆之宝”之一。
而“无用师卷”命运还要多舛一些,被清代的高士奇、张范我、李寓庸、王鸿绪以及朝鲜人安岐收藏过。乾隆十年(1745年),宫中广征名画,此卷被征入宫,却被乾隆定为赝品

还好乾隆看走了眼,因为他在《富春山居图》上疯狂题字盖章,连山缝都不放过,破坏了整体的美感。
1746年的时候,又有地方官呈进一幅《富春山居图》。其实这幅才是真迹,乾隆却认定之前被他题诗印章的那幅是真迹,即时有人看出来了也只能三缄其口,不过由于这幅实在是完美,也被收入进了内府中。
就这样,1745年入宫的《富春山居图》在“真迹”的光环下笼罩了两百多年。直到1816年胡敬等奉嘉庆帝编纂《石渠宝笈》三编,《富春山居图》的真迹才得以正名被编入,最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2010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总理温家宝在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表示,希望《富春山居图》上下卷能合成一幅画,提出“画是如此,人何以堪”。于是终于在2011年的时候,《富春山居图》才得以短暂的合璧。

《富春山居图》自问世到现在六百多年了,从浴火重生,到分身,到分隔海峡两岸,到合璧,这期间的苦难,令人感叹不已。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宝库APP更多专题内容

↓↓↓


    关注 Art宝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