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奎特: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刚刚过去的伦敦佳士得拍卖,船长约翰尼·德普及其藏品《猪肉》成为当晚主角。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禁感叹那位到天堂...



刚刚过去的伦敦佳士得拍卖,船长约翰尼·德普及其藏品《猪肉》成为当晚主角。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禁感叹那位到天堂已经28年的天才艺术家原来还是这么让世人为其倾倒。





让·米切尔·巴斯奎特,生于1960,逝于1988。一个如流星般绚烂但短暂的艺术天才,在大众的印象中,他是那么的放荡不羁,俨然一个艺术疯子。也许疯狂只是表面,正如巴斯奎特的老朋友、音乐人霍尔曼说:“巴斯奎特是更加复杂和生动的人,他的心里住着一个国王,一个达·芬奇、毕加索。”

我不疯,我只是想找到我自己
家境殷实,本可以做个温室的花朵,但巴斯奎特偏偏在17岁时离经叛道,过着流浪的生活。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可理喻。
巴斯奎特从小接受艺术熏陶,跟着母亲经常出入各大博物馆。从60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成长起来的巴斯奎特,血液里的艺术细胞却离经叛道,凌乱而自我。所以在17岁辍学,正式成为一个街头小混混,至此巴斯奎特涂鸦的艺术天分就被彻底地释放出来了。
果然很快,巴斯奎特的作品有了专属于他的文字和符号——SAMO(意为老掉牙的臭狗屎),包含诗意的象征、哲学的内涵和讽刺的寓意。 这个符号出现在他每幅涂鸦旁,也不知是在骂谁。
画在哪里不重要,纽约地铁车厢、酒吧的外墙、路边的垃圾桶,都是巴斯奎特的天堂,或许只有在涂鸦中,他才能找到自己。

我不狂,我只是个艺术家


上世纪70至80年代,美国艺术投资市场开始兴起,在那个以白人艺术家为主导的市场,巴斯奎特就像一个另类横空出世。与白人的主流艺术大相径庭,巴斯奎特的作品粗犷不羁、疯狂愤怒,好似孩童般简陋张扬的线条勾勒出鸟、羽毛、图腾和骷髅等非洲元素,巧妙地拼贴都市流行文化、波普艺术和自言自语似的文字,充分体现了当时黑人社会特有的迷失、无序和躁动,震撼人心,在艺术界史无前例。


正是这种特别让巴斯奎特迅速成名。但成名后的巴斯奎特从不愿以自己的黑人血统来标榜自己,他甚至痛恨斥责媒体称他为“黑人艺术家”。这不是他成名之后变得狂妄忘本,而是在他看来他的艺术与肤色无关。他说:“我不是黑人艺术家,我是艺术家。”

我不癫,只是终究还是没有跨过自己这道坎


从17岁离家出走开始从事涂鸦艺术,到1982年22岁的巴斯奎特在美国和欧洲的一系列个展。短短五年时间,巴斯奎特在全球如爆炸般地火了,这时就不得不提他背后的推手安迪·沃霍尔。安迪·沃霍尔就像一个星探一样发现了在街头创作的巴斯奎特,并把他带回去重新包装,继而推向世界。
但是过快的成名,突如其来的名利似乎让巴斯奎特有点难以消受。他的脾气开始变得暴躁,甚至有了被害妄想症。其实回想起在巴斯奎特传记电影《轻狂岁月》里的一幕,我们就能看出他性格缺陷的一些端倪。
在电影里,由大卫·鲍威饰演的安迪·沃霍尔画了一幅墙面大的画,白底、上面是一匹嘴中喷火的马,造型极为漂亮。他让坐在一旁的巴斯奎特提意见,后者拿起颜料桶走到画的跟前,突然用白色颜料把马的身体从中间一下切断开。从这就看出他是那么的极端但又迫切成名,但当名利都来后,他并没有准备好。于是他开始依赖毒品,“坏孩子”终究还是放纵了自己。
1988年,在安迪·沃霍尔逝世后的一年,在一次吸毒过量后,巴斯奎特死在了自己家中。世上最伟大的涂鸦艺术家离开了我们,他终究还是没跨过自己这道坎。
斯人已逝,唯有念想。巴斯奎特的一生是疯狂的,只是作为吾等看客,确实是说不明看不透。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库拍APP更多专题内容


    关注 Art宝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