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丨史上最流行的一版《千字文》

 

从南朝一直流行到现在。...



 

主播:孟易老师
秦汉胡同的小朋友们,大家好!国学经典,为你悦读,我是秦汉胡同的孟易老师。

相信大家对《千字文》这部经典作品不陌生,它是秦汉胡同国学启蒙课程之一。那么大家知道这部作品的来历吗?又知道历史上哪一个版本的《千字文》名气最大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千字文》的故事。


故事要从遥远的一千四百多年前说起,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有一天,梁武帝萧衍实在忍受不了诸位王公大臣在奏折上那些写得歪歪扭扭的字了,大声吼道:“以后朝中所有人必须先把字写端正!把每一个字都写端正!”

大家一看皇帝生气了,就开始认真练字。但梁武帝还不放心,找人从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中搜集了一千个常用汉字作为标准,要求大家临摹。可是这些汉字是散乱的,不容易从头到尾记忆,那怎么办呢?


梁武帝又找来大臣周兴嗣说:“听说你很有才华,那就想办法把这一千个字变成朗朗上口容易记忆的一篇文章吧。”

周兴嗣接到梁武帝的这个奇特的命令,当天就开始竭尽全力地想办法。传说他呕心沥血一夜成文。因为用脑过度,第二天早上连头发都变白了。

看到周兴嗣编写的文章后,梁武帝非常满意,重重赏赐了周兴嗣,并下令所有人按照这篇文章来练字。这篇文章,后人称为《千字文》。


其实,早在《千字文》之前,我国就已经有识字课本了,比如秦朝的《仓颉篇》、汉朝的《凡将篇》《急就章》、三国时期的《始学篇》等。但《千字文》诞生后,这些识字课本再也没人使用了,即使是影响很大的《急就章》,到了隋唐时期也被《千字文》取代了。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与其他纯粹的识字课本相比,《千字文》有很大的优点,它合辙押韵、琅琅上口,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许多方面的知识,每一句话都可以延伸出极其丰富的文化典故。学习《千字文》不仅可以识字,更可以增长知识。正因为如此,《千字文》成为千百年来最畅销的启蒙读物之一。

在《千字文》的传播历史上,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智永和尚。


智永和尚大约生活在南北朝及隋唐时期,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七世孙。为了不让自己祖先的书法造诣失传,智永和尚在云门寺专门盖了一座楼阁,每日深居简出专心练字。他准备了好几个大竹筐,笔头写秃了,他就换下来扔到竹筐里面。

日积月累,秃笔头竟然积攒了好几个竹筐,智永和尚便在后院的一棵大树下挖了一个深坑,将这些笔头埋在里面,然后用土堆砌了一个坟冢,又立了一块石碑,在上面写了“退笔冢”三个字。


经过多年勤学苦练,智永的书法造诣非常高,名气也越来越大,许多人慕名前来求他写一幅墨宝,把门槛都踩坏了。智永和尚只好用铁皮来包裹门槛,留下了“铁门槛”的千古美谈。

在学习书法的三十年中,智永和尚写下了八百多份《千字文》,赠送给了浙江地区各个寺庙。大家一看这是智永和尚的墨宝,非常珍惜,作为书法学习的经典教材。就这样,智永和尚让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千字文》同时传播开来。


许多人向智永和尚请教写字的秘诀,智永和尚除了告诉他们锲而不舍之外,还传授了著名的“永字八法”。

什么是“永字八法”呢?就是说汉字“永”里面包含了横、竖、撇、捺、点、钩多种笔画,能够把“永”这个字写好,就算是打下坚实的基础了。隋唐时期,许多人都向智永和尚学习过,比如虞世南、智果、辨才等人。后来,智永和尚还把自己家的传世之宝《兰亭集序》留给了辨才。

辩才继承了智永和尚《兰亭集序》后,从不轻易给别人看。但不知怎么回事,唐太宗知道了这事,他派人想方设法从辩才那里把《兰亭集序》偷了出来,让大家临摹,于是《兰亭集序》也流传开了。


但《千字文》的流传影响力,远远大过《兰亭集序》。后代有许多人仿照智永和尚的做法,写属于自己风格的《千字文》,比如唐朝的怀素和尚、宋朝的宋徽宗、明朝的文征明等。

由于他们都是书法名家,所以流传很广,大大提高了《千字文》在民间的知名度。许多人不但把它当作一部作为学习书法的绝好范本,还拿来作为儿童启蒙教材,一直沿用至今。

《千字文》问世一千四百多年来的流传表明,它是受众相当广泛的启蒙教材,许多童蒙读物都无法望其项背。到现在,它已经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一颗耀眼明珠。而智永和尚也为《千字文》的流传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听到这里,大家应该对自己手里的《千字文》课本有了更深了了解了吧?欢迎大家把这个故事分享给自己的小伙伴们,让他们也知道智永和尚和《千字文》的故事,也欢迎大家关注“秦汉胡同国文”公众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互动,孟易老师会在这里等着大家。我们下期再见~
推荐阅读
点击文字即可阅读全文
听丨《千家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听丨“五经”还是“六经”,到底该怎么算?

听丨当印章遇到碑拓,会发生什么?

听丨一篇文章,可以精彩到什么程度?

听丨他教育孩子,靠的是18缸水……


    关注 秦汉胡同国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