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之美与技术之力,好戏超越时代,也让初见者入迷 3D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

 

文学探照灯 | 今日看点(点击查看)第七届“红楼梦奖”举行颁奖 | 美国国家图书奖公布长名单 | 葛浩文英译...

文学探照灯 | 今日看点(点击查看)

第七届“红楼梦奖”举行颁奖 | 美国国家图书奖公布长名单 | 葛浩文英译雪漠小说发布 | ......






......“图画书界奥斯卡”


1998年,由上海京剧院出品的新编历史剧 《曹操与杨修》初登上舞台便引起轰动,被誉为“新时期中国戏曲里程碑式的作品”。30年时光荏苒,这部新编历史剧已成为京剧舞台上的经典剧目,却没有停止它在艺术形式和边界上的各种探索。不久前,由首代“曹操”尚长荣与首代“杨修”言兴朋共同出演的3D版京剧电影 《曹操与杨修》在院线公映,“在最新现代技术中展现传统文化之内核”,再度掀起人们对这部作品的关注。
《曹操与杨修》的故事取材于《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赤壁之战后,汉相曹操虽败不馁,力图东山再起,结束三国割据的局面。他求贤若渴,广罗人才,名士杨修政绩斐然,尤为曹操赏识重用。然而,他们的合作却酿成了一个悲剧。在原著的基础上,编剧陈亚先增加了误杀孔闻岱,曹操守灵杀妻等情节,通过曹操与杨修的性格冲突来体现作品的深层意蕴。
《曹操与杨修》的剧本首次发表于《剧本》月刊 1987年第 1期 (时为巴陵剧)。1988年改编为京剧演出本,本报第408期全文刊发。而这部新编历史剧一经上演,顿时风头无两,获奖无数:1988年参加全国京剧新剧目汇演,赢得优秀京剧新剧目奖;1989年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并获得首次颁发的中国戏曲学会金盾奖;1991年获上海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1995年上海京剧院对该剧进行修改,重新排练,参加首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获程长庚金奖。“京剧艺术新突破”“报春惊雷震剧坛 新编历史京剧《曹操与杨修》引人注目”“开创新海派京剧探索道路”“轰动津门:《曹操与杨修》谢幕45分钟”“征服了莫斯科的一出京剧”……从当年各大媒体报道时所用的标题中,今天的人们仍可一窥这部作品当年的热度。
一九八九年一月二十九日,本报以两个整版篇幅全文刊登《曹操与杨修》剧本


总导演马科,编剧陈亚先,导演贺梦梨,主演尚长荣、言兴朋及何澍……这些名字无一不令戏迷如雷贯耳。当年,正是这样一个精诚合作和精益求精的团队,才打造出了一鸣惊人的《曹操与杨修》。
更多的称赞来自这部新编历史剧的精神内核对于传统京剧舞台的突破。“《曹操与杨修》在戏曲的文本上突破了侧重于道德评判的忠奸模式和历史功过的评价尺度,所展示的人性复杂的存在状态以及人物评价的不确定性,为观众提供了充分的审美想象和感悟空间,也摆脱了历史题材剧易于陷入穿凿附会、影射比附的窠臼,而是以一种贯通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共鸣,焕发着具有人文历史意味的哲理精神。其文本的深层意蕴是通过生动的人物性格冲突、跌宕的命运起伏,乃至对人物心灵的细腻剖析来形象化体现的。戏中曹操与杨修两个试图携手共振汉室大业的卓越人物之间既相互觊觎和期待,又相互觑视和钳制。他们的性格既伟大又卑微,是各有缺陷的悲剧性人物,犹如‘两个刺猬的拥抱’,其由此及彼的人生况味,令现代观众唏噓不已。”评论界对这部作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一部优秀作品的生命力是历久弥新的。《曹操与杨修》并没有止步于传统,也没有止步于90年代,一如陈亚先在当年的创作札记中写到的那样:“这个作品绝对无意影射什么或是针砭时弊。时弊者,一时之弊也,一旦弊端成为过去,作品也就苍白了,被人遗忘了,岂不悲哉?因此,我力图写出曹操和杨修这两个主人公的伟大和卑微,透过这两个灵魂去思索我们的历史。过去,是今天的历史,今天又将是未来的历史。”
这并不是止于一时一事的戏剧作品。后来,《曹操与杨修》先后赴苏联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演出,自 1995年起,这部作品又成为上海京剧院“京剧走向青年”等演出活动的重点剧目,被青年观众称为“以歌舞演人性,具有强大的文化内涵”。这些年里,《曹操与杨修》青春版、传承版的演出也屡获赞扬,新一代京剧演员在这个剧中磨炼、成长。可以说,《曹操与杨修》已经超出了一部单纯的戏剧作品的生命力,其魅力何在?“历史剧需要戏剧创作者从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找到适合戏剧表达的故事情节,更要在艺术剪裁时发现足以贯穿古今的镜鉴史识。一部优秀的历史剧能够引发跨时空的情感与思想共鸣,正来源于戏剧工作者对于历史、生命、人性的深度认知。历史剧不仅仅满足于对历史的回顾与呈现,也不仅仅满足于对当下的回应与警策,更要预见到对社会人生未来发展的引领。《曹操与杨修》正是这样一部作品。”这些年里,人们对这部作品的评价依然不变。“不论是寄寓鲜明道德判断的白脸与俊扮,还是凸显理性评价的初心与真情,都将历史形象类型的真实性与艺术表达中情感心理的真实性,做了最妥帖的融合。它一改京剧乃至中国戏曲在表达历史文化传统时脸谱化、传奇化的舞台表现,成了现代中国在面对历史与发展时进行艺术人文思考的生动载体。”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而这一次,由尚长荣与言兴朋再次携手演出,滕俊杰执导,SMG尚世影业、上海京剧院、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SMG东方卫视、东方传媒技术有限公司、幻维数码共同摄制的3D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让人们再度领略这部经典作品的风采,也引发人们对传统戏曲在现代传播的讨论。

近年来,上海的戏曲电影拍摄渐成规模,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及旗下院团陆续拍摄了多部戏曲电影,并计划在上海电影博物馆建立戏曲电影放映基地,通过常规和固定品牌的放映,使之成为上海的特色品牌项目。在技术时代,传统戏曲如何插上现代传播的翅膀,创造性、创新性地实现传统戏曲从舞台到银幕的跨界传播,技术与艺术如何才能实现共生共荣的融合,如何打造上海戏曲电影品牌,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话题。
唯有不断尝试,才可破冰向前。作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新中国第一部彩色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便是在上海拍摄的。近年来,上海陆续拍摄了多部戏曲电影。在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之前,还有京剧3D电影《霸王别姬》《萧何月下追韩信》。与《曹操与杨修》同时出现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的,还有3D昆剧电影《景阳钟》和 3D越剧电影《西厢记》。此外,4K越剧电影 《双飞翼》已经拍摄完成,沪剧电影《雷雨》和京剧电影《贞观盛世》的拍摄也在进行中……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戏曲作品可期与观众在大银幕上相见。
虽然,戏曲与电影艺术的融合并非水到渠成。比如,京剧写意,常有“马鞭一端,走过万水千山;帅旗一打,带出千军万马”的说法,而电影写实,图像中呈现的不是一个如传统戏曲般需要以程式和想象填补“留白”的艺术世界。当京剧与电影相逢,如何虚实结合、相得益彰,是创作的最大难题。但是,在这些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导演和演员们正在一次一次摸索中调整出适合戏曲的电影呈现。在《曹操与杨修》中,主创团队艺术的写意性予以保留,但对视觉的空间感给予拓展、打开,力求不丢戏魂。于是,当戏中人端着马鞭拟作马行千里时,京剧艺术“以虚写实”、“虚实相生”的美学品格在银幕上得以呈现。
不断地与时代激荡,不断地从时代中激发艺术火花,不断地寻找与观众的相遇方式。这是《曹操与杨修》的选择,也是传统戏曲在当下的选择:“戏曲艺术虚拟写意,电影艺术写实,实虚结合以前是个矛盾,把优美的传统戏曲表演艺术和当代最现代的3D全景声结合在一起,确实产生了一个非常美妙意想不到的艺术效应。”尚长荣说,“很多观众之前没有看过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让他们完整地感受到了京剧的魅力。我相信随着电影的上映,喜爱京剧的人也会越来越多,走进剧场看京剧的观众会越来越多,这就是我们拍这部电影的真正目的。”


文学照亮生活

公号:iwenxuebao

网站:wxb.whb.cn

邮发:3-22

扫描左边可进入微店
文学报


    关注 文学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