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晓彤爸爸第五封家书曝光:自从父母中了仪式感的毒,孩子们都……

 

只有恰到好处、情感至上的仪式感,才是给孩子真正的富养。...

近日,关晓彤爸爸的第五封家书曝光,一字一句,尽显拳拳父爱。

9月17日是关晓彤22岁的生日,父亲关少曾以家书形式寄语女儿。
他在信中写道:

“22岁是让自己平静下来思考的年龄,逐步让自己成熟起来。”

“要给自己订个目标,不听忽悠、奉承之言,时刻提醒自己“我是谁。”


平实的文字里浸透着对女儿的殷殷深情和谆谆嘱托,从工作、生活到到人生观、价值观方方面面,教育女儿做人做事。

“爸老了,还能陪你几年?”更让人泪奔。
连续5年,关爸都以这种形式,为女儿送上生日祝福。如此用心,收到信的女儿一定会嘴角上扬,读了一遍又一遍。再把一封封载满爱的家书小心翼翼珍藏。

网友纷纷称赞:家书的形式真的很有意义,也很有仪式感。

这样的仪式感,虽然传统,却饱含温度,且有一种直达人心的力量,为孩子前行的背包里装满了爱、勇气和期待。

许多家庭越来越重视仪式感,但令人隐忧的是,以仪式感为名的天价生日宴、烧钱毕业礼等层出不穷。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仪式感不是追求形式,华而不实的东西,评判仪式感最重要的标准是能否让人感到内心的富足。

变了味的仪式感,不仅不会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反而蚕食着他们简单、纯碎而脆弱的心。
伪仪式感,不会带来幸福感
今年6月份,微博上出现了一个热搜话题:儿童节被迫营业现场。
在视频合集里,呈现了很多小朋友在舞台上的惨相:

“我们表演的节目是《一起崩溃》”
“实在控制不了情绪,只能哭着跳着。”
“我在台上流汗又流泪,妈妈在台下笑的好大声,还一直拍照。”
孩子们登台演出,家长们无不感到骄傲,可台上的宝贝却并不情愿,满脸都是委屈和无奈。

网友纷纷调侃:孩子们好惨!“我的节日还得在这跳舞给你们看,到底是谁过节?”这大概说出了孩子们的心声。

为了这一天,孩子们疲于练舞,被迫表演,还怀揣当众表现的恐惧,不知道有多少孩子真正快乐。错把形式感当作仪式感,只会成为孩子的负累,不会让他有所期待,更不会感觉幸福。

人民日报曾报道,太原小学生一场生日派对平均花费5万元,让人惊愕。现场充满了极强的形式感,高大的拱门,巨幅写真照片,长长的红地毯,有一种婚礼现场的错觉,甚至还有无人机拍摄。
父母眉开眼笑地忙于招待,孩子却说:其实不是我想过的,只是爸妈希望我这么过。这场天价生日宴,丝毫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完全是为了父母的面子。

如此仪式感,不但没有在表达爱,而且还在暗示排面比内容重要,久而久之,孩子变得功利、物质。

行为心理学教授托马斯·吉洛维奇说:幸福感更多来自经历,而不是礼物。真正的仪式感不是秀给别人看的,是美好的情绪被放大的体验,能让孩子拥有爱的感知力和幸福力。

作秀的、表面化的伪仪式感,抵达不了内心,与幸福无关。
过分强调仪式感,会引发虚荣感


有一位妈妈非常注重仪式感,特别是有关孩子的节日,都要大肆庆祝一番。女儿生日那天,她花800元订了一个大蛋糕,特意嘱咐多放女儿喜欢的草莓,还买了两箱零食送到学校。

她以为女儿会高兴地亲妈妈一口,甜甜地说一声“谢谢”。可谁知,小公主不仅理她,还一脸嫌弃。原因是:没有像同桌妈妈那样准备生日道具!

她彻底心凉:“老母亲精心定制的蛋糕你看不见,特意挑你爱的零食也看不见,就知道伸手要要要,跟人比比比,等你毕业,老娘是不是要把迪士尼搬过来?”

最后一句话更让人深思:什么生活需要仪式感那都是作,不玩花里花哨的她还健康点!
什么时候生日变成了大型拼娘现场?孩子不仅不懂得对母亲表达感激,反而变得欲壑难填。究竟谁知错?

“现在条件好了,不能委屈孩子”

“别人都这样过,我们家孩子不办,会让人看不起。”

从物质匮乏的童年走过的父母,出于补偿心理,和处处比较的攀比心,不遗余力地为孩子营造特别的仪式。但理性思维还未成熟的孩子,只会有样学样,复制父母的行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产生严重的虚荣心。

中国青年报曾对1969位有过毕业季经历的毕业生做过调查。42.8%的人为庆祝毕业大约花费3000元以上,30.9%的人认为毕业季花费给自己造成较重负担。
被仪式感绑架的人,即使无力支撑昂贵的费用,也要保持隆重的感觉,本质上不过是为了满足虚荣心。仪式感,也需要分寸感。

过分强调仪式感,其实是内心缺乏安全感,想要被看到、被重视。这份不自信传递给孩子,只会滋生虚荣心和自卑感,引起心理失衡。
正确的仪式感,能丰富孩子的内心
作家林宛央说,仪式感是让我们拥有爱的感知力,并用心地去感知这个世界。

真正的仪式感,能让孩子感知到爱,学会爱的能力。



重情感 轻仪式

今年开学之初,陕西的李先生因给女儿手绘书皮在网上走红。他将哪吒、流浪地球等形象与各科知识联系起来,画在书皮上,配以相应的寓意,看起来生动有趣。
当被问道,是为了给女儿开学的仪式感吗?他说,并不是特别为了仪式感,只是想让女儿珍惜书本,并激发她对知识的兴趣。

这样的仪式感并非刻意,也不华丽,却让学习充满了动力和乐趣。仪式感,重在“感”,传递感情、触发感受。

只要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温暖,有值得回味的纪念,哪怕是睡前的一句晚安、一个秘密暗号,或孩子在意的一个小细节,都是最好的仪式感。



从孩子的喜好出发

美国的一个小姑娘奥黛丽,突发奇想要办一个“屎粑粑”主题的生日聚会。

父母不但答应了女儿的奇葩想法,还专门准备了“粑粑”蛋糕和气球,穿上了“粑粑”装。
生日当天,愿望被满足的女儿非常开心。妈妈说:“奥黛丽是一个忠于自己的人,我希望她总能拥有现在的信心。”

这场特别的派对,让孩子知道自己想法被尊重,被爱围绕,被鼓励坚持自我,这才是仪式感的真谛。

父母在精心营造仪式感时,若能从孩子的爱好和愿望出发,即使没有豪华的场面、昂贵的礼物,他也会无比幸福。



与金钱无关,与用心陪伴有关

在泰国短片《世界上最差的父母》中,新郎在婚礼上责问父亲:

“为什么我的音乐课,只能在家里跟爸妈唱卡拉OK,不用花一分钱?”

“为什么我的生日派对没有豪华包间,没有魔术表演,只有爸妈的小把戏?”

当台下一片唏嘘,父亲面露愧意时,男孩又笑了:“但,这就是我作为孩子最想要的生日,因为每一年爸妈从来没有缺席。
于孩子而言,爸妈在身边,才是仪式感里不可替代的元素。

美国亚特兰大日报社的一个调查数据表明,在家里收集故事和回忆所带来的幸福感,远胜于物质的满足,甚至是学业、事业上的成就。

再朴素的仪式,只要有了父母的真心陪伴,就会带来久久不能忘却的回忆,回忆里有充满笑意的脸庞,有难忘的片段,有未尽的余温。

《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里说:有仪式感的人生,才使我们切切实实有了存在感,不是为他人留下什么印象,而是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满热忱地面对生活。

仪式感的终极目的,是幸福感。建立在虚荣心、攀比心之上的仪式感,只会让孩子身心疲惫,未来的生活一地鸡毛。只有恰到好处、情感至上的仪式感,才是给孩子真正的富养。

让他体味到平凡日子中开出花的小确幸,让他明白,只要用心,稀松平常的事可以变得特别,从而成为一个富有乐趣的人,让生活变得多彩而亮堂。
更多热文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李嫣9月的第一张照片,
一个细节暴漏内心真相,网友:还是不自信
▲辟谣 | 女孩数理化就是比男孩差?
专家:女孩只是语言能力比男孩强
热门微课





文中所用图片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人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版权所有人的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们,以便我们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3375761794(QQ)

文章转载:supernannyipcn2018(微信)

文章投稿:supernannyipcn2018(微信)


    关注 超级育儿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