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采白研究(十三)

 

汪采白研究(十二)第三章汪采白的艺术成就第三节对传统青绿山水的再创造...





汪采白研究(十三)
第三章   汪采白的艺术成就
第三节  对传统青绿山水的再创造
陈传席先生讲:“汪采白山水画最具特色的是青绿山水,他用挺劲而瘦峭的线条勾出山石和松云,然后用青绿、赭石反复渲染,再用石绿、石青提醒,清新而醒目,厚重而流丽。”①汪采白师承新安画派,一生致力于绘画黄山,他的最大成就是对中国山水画中传统青绿法的突破和超越。他的青绿黄山俊逸新奇、清快可喜,迥别于其他画家,他的青绿黄山最大的特点就是更具有写意性。特别是汪采白的三十年代作品清奇秀逸、古雅可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正如黄宾虹所言像“菠菜煮豆腐”,青绿翠白,极为形象。汪采白的创作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两个时期。二十年代创作主要以新安画派及传统诸家的笔法“略参己意”写家乡西溪一带的景色为主,设色也多为浅绛;三十年代是以青绿法画黄山为主,并不断致力于对传统青绿法的突破和超越。关于这两个创作阶段的划分1978年汪世清在给汪孝文的信中讲到:

“采师画至三十年代而境界益高,已臻上乘。然二十年代作品,今存《采白画存》一册,共收二十一幅,笔墨功力已深,秀逸澹远之风格已备,均有可观也。”②

历史上画黄山之最著名者要数渐江、梅清、石涛、雪庄等,近代的贺天健讲:“渐江得黄山之质,梅清得黄山之影,石涛得黄山之灵。”然而用青绿法画黄山,渐江、梅清和石涛都是偶然为之,在他们的传世作品中: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渐江《黄山图册》六十幅,纸本,尺寸21.2x18.3cm,其中《飞光岫》、《莲花峰》、《天都峰》都是用青绿法写之;安徽博物馆藏有梅清《黄山图册》,纸本,尺寸44.5 x 32.5cm,其中的《黄山翠微寺》也是用青绿法写之;北京故宫博物院还藏有石涛《黄山图册》,纸本,尺寸30.8x24.1cm,其中之二、之八、之十四、之二十一也都是用青绿法写之。汪采白青绿黄山在吸收渐江、石涛、梅清用青绿法画黄山的基础上,不断探本穷源,并上溯大李将军李思训③,成为第一个最擅长用青绿法表现黄山的人。


汪采白《黄海卧游集》册页之二、之三
纵观中国山水画史,中国画山水一门最早是以色彩艳丽的青绿山水出现的,东晋顾恺之④的《洛神赋》,当时的山水还是人物画的背景时,就是以青绿山水画的形式出现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独立的山水画,现保存于故宫博物院隋代展子虔⑤的《游春图》,也是青绿山水画。在古代“丹青”泛指绘画艺术,丹是指红颜色,即朱砂一类,青即石青、石绿,在隋唐时期的一些墓室壁画、敦煌壁画和绢本绘画其中的山水部分都是用“丹青”来表现的。

由此可见,山水画在创立初期是以色彩表现的,后来随着以王维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开始介入山水画的创作,才出现了水墨为主的山水画青绿山水到唐代为极盛,李思训直接继承并发展了展子虔的画法,用笔工致严整,着色华丽沉稳,布局气势宏伟,极富装饰性,他的儿子李昭道⑥又继承了他的画风,又能 “变父之势,妙又过之”,青绿山水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是到了五代、宋初,此种形式为士大夫画家所不尚,被看成是职业画家的匠俗之作,一度在北宋消沉。北宋中期,一些画家们力排众议,又重新致力于青绿山水,创造出适合宫廷欣赏趣味的青绿山水画,使青绿山水画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时期,著名代表画家有王希孟、赵伯驹等。两宋之交形成金碧山水、大青绿山水、小青绿山水三个门类,但在元、明、清三朝以来逐渐发展为以小青绿山水为主的格局。

青绿山水一门宋以后也出现了一些大家,如钱选、赵孟頫、文征明、仇英、蓝瑛、王翚、钱维城等,及至近代又有张大千、汪采白、陈少梅、吴琴木、吴湖帆等诸家。相对于其他擅长青绿山水的画家,汪采白的青绿山水率性而为,用笔爽利,点染自然,写意的成分更多一些,少有三矾九染、堆色积彩之作。早在1924年,汪采白为杨禾甫作《青绿黄山图》即开始致力于青绿山水探索,1926年“师大李将军笔”作《仙山楼阁图》,到1930年“试以重彩写之”作《云绕层峦图》时,已经转入以青绿山水为主。与汪采白同时代擅长青绿山水的画家张大千、陈少梅、吴琴木、吴湖帆等人中,张大千、陈少梅是延续宋人的丘壑,施以青绿,风格工整细密、瑰丽雄奇;吴琴木、吴湖帆是承接元人的笔法,青绿设色,风格秀润可爱、清丽古雅。汪采白的青绿山水用笔率性,发自己胸中块垒,直抒胸臆,以灵活、机警笔法,畅快、写意的赋色描绘心中的黄山,作品俊逸新奇、清快可喜,迥别于其他画家。他的青绿山水风格非常明显,汪世清在汪采白的一幅无款画上题 “笔墨依稀认得真,淡青浅赭见精神。当年愤写残山水,一角犹涵万里春。”汪世清通过“颜色见精神”来判断是否汪采白的手迹,这也侧面说明了他对汪采白艺术水平的认识和艺术风格的把握。汪世清治学严谨,精研画史,被誉为“京城第一读书人”,尤其是他对新安画派的研究更是不遗余力,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一致地认可。汪世清是汪采白的学生,跟随汪采白半生,情同父子,对汪采白的艺术成就十分了解,因此,他对汪采白的评价是最有说服力的。

能真正代表汪采白青绿山水成熟之作的是他1936年出版的《黄海卧游集》,鲍义来在《汪采白传略》中讲:“这时他已与山水画大师黄宾虹齐名,他的青绿山水画铺色明快,章法完整,层次丰富,不落前人旧套。他笔下的山石、松林、屋宇、野渡形真意切,得文人画之妙味。尤其是他的黄山图,堪称继新安一派,于三百年来传其法乳。”⑦的确如此,汪采白的这套册页用笔爽利、潇洒、痛快,铺色明快、干净、率意,虽然是在绢本上作画,但毫无轻飘、单薄之意。

另外,汪采白的青绿山水代表作还有作于1933年的《游西园图》,现藏安徽博物馆,此图以宋人丘壑,运元人笔墨,是图烟云飞动,轻快流畅,用笔谨严中不乏轻快,恣意里更多松秀;设色清丽雅致,溪水丛竹、山石古松,远山近景,无不精妙。又有1932年为金安伯六十寿作《黃山图》大轴,现藏歙县博物馆,纸本,设色,长245.5厘米、宽122厘米,是汪采白少见的巨幅作品。“他的大幅画用笔更劲挺,更锐利,更精神,也更生动。”(陈传席语)金宗祁,字安伯,安徽歙县潜口人,清季廪生,善诗文,尤工联语。行医为业,是歙县有名的中医。金安伯仲子金怿甫任职于中央大学图书馆,和汪采白同在南京,两人多有交往。金怿甫父亲六十寿,汪采白即为其作画贺寿,此图款识:

“黄海多白云,絪緼郁灵秀。中有采芝人,亭亭如鹤瘦。

韬光养真气,灵素细探究。大道窥其涯,百病莫能寇。

颜童精神充,风采映耆旧。

亲朋接杯酒,往往到终漏。

高谈动四筵,响同金石奏。

妙语多诙奇,仿佛淳于又。

壬申元月,写奉 安伯世叔开七十寿,姪汪孔祁制于秣陵。”


汪采白《游西园图》
此图苍松挺拔,飞流挂壁,烟云翁郁,千岩万壑隐现于云蒸霞蔚之中,隐约山道中一位长者,手持灵芝,柱杖而行,得山泽闲气,正是汪采白 “问字常牵袖”的长者世叔安伯,画面多用浓丽的石青、石绿,是其大青绿山水的代表之作。汪采白有个乘兴画印的习惯,此图就是他亲笔画的印,亦是别饶风趣。另外汪采白青绿山水代表作有藏安徽博物馆的《黄海卧游集》、《黄山记游图》、《桃源图》、《秋瀑图》;藏徽州地区博物馆的《山居云海图》、《溪畔村后图》;藏歙县博物馆的《黃山图》、《秋林鸣壑图》等,另外还有私人收藏的为杨禾甫作《黄山图》、为张目寒作《黄山始信峰》等。

①陈传席著:《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468页。

②鲍义来编:《汪世清书简》,安徽省徽学学会,2009年版,第169页。

③李思训(653—718)唐代书画家,字建睍,一作建景,陇西成纪人,唐宗室李孝斌之子,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李思训擅画青绿山水,受展子虔的影响,笔力遒劲。法度谨严、意境高超、笔力刚劲、色彩繁富,显现出从小青绿到大青绿的山水画的发展与成熟的过程。

④顾恺之(348— 409 )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今江苏焦溪)人。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⑤展子虔(约550— 604),北周末隋初画家杰出画家,汉族,渤海人。他是现在唯一有画迹可考的隋代著名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擅画人物、山水及杂画,几无所不能,人物描法细致,以色景染面部;画马入神,立马有足势,卧马则腹有腾骧起跃之势,与董伯仁齐名。写山水有咫尺千里之势。传世作品《游春图》是中国山水画中独具风格的画体,亦是中国现存最古的卷轴山水画。

⑥李昭道,生卒年未详。字希俊,唐代画家。李思训之子。曾为太原府仓曹、直集贤院,官至太子中舍人。擅长青绿山水,世称小李将军。兼善鸟兽、楼台、人物,并创海景。画风巧赡精致,虽“豆人寸马”,也画得须眉毕现。由于画面繁复,线条纤细,论者亦有“笔力不及思训”之评。曾作《秦王独猎图》。画作有《海岸图》、《摘瓜图》等六件,著录于《宣和画谱》。传世作品有《春山行旅图》轴,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明皇幸蜀图》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⑦鲍义来撰:《汪采白传略》,载《安徽文史资料》第30辑1989年版,第192页。





美术人物志微信号:zgmsrwz515300327

美术人物志网址:http://www.hrtv.cn/ysjiuhua/


    关注 美术人物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