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我是悬崖峭壁上一棵歪脖松,长不大,也死不了

 

悬崖峭壁不是一个长,松树的地方,所以,它不能作为范本。大家都去悬崖峭墙壁上,那复制不了。...

南周寻礼,寻中国和世界之礼乐文明,礼仪之道,寻人类共通的心灵与美感的,交流之道,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寻礼,在边界与尊重的感应,中心有灵犀。

愿君同参与、共襄礼。


“南周寻礼”之观复博物馆创始人

马未都
马未都与“观复猫”花肥肥(受访者供图/图)
“我心目中最好的结局是,我离开博物馆,若干年以后,有一天闲着没事,甚至都坐轮椅了,我说,我去观复博物馆看看,不通知任何人,我也买票进来。我进来以后觉得这博物馆,比我在的时候更好,那我认为,这个事就彻底做成了。”

文 | 李欢

编辑 | 朱又可

全文约4967字,细读大约需要14分钟

观复博物馆在北京五环外,下了地铁还要坐上,几公里公交车,票价不低,一百一张,但来客不稀,游客和本地人各半,多是慕馆长马未都,的名而来。不离京的时候,马未都没事就来,“正常上班,没退休,好悲催”。

这是全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1996年获批成立,次年正式开放,22年过去,分馆陆续开到了上海、杭州和厦门,可惜杭州、厦门两馆因租赁合同到期,而歇业。北京这间不算太大,两层红顶白楼,最初为工厂而建,马未都本想用,它作文物的库房。经过多次搬迁和周折,观复博物馆暂时在此落地,虽然这“离博物馆的要求相差很远”。马未都总是想,如果将来有足够的资金,一定要有更好的建筑,更好的展陈。

马未都收养的三十多只猫慵懒地,在馆内各处巡游,它们被唤作“观复猫”。马未都说,它们是“全中国生活条件最好的猫”,有专人照顾,他估算每年养猫的成本比养人,差不了多少。

猫咪马都督(马都督,)蹿到马未都身边,一位保洁大姐用零食把它,引了出去。他说,“她对猫好,一看就是真好”。
1
“博物馆让人坐下来是最,基本的要求”

放在1990年代,办私人博物馆是一个“不大正经”的想法。马未都办过一些,收藏品展览,设想把场地固定下来。“固定下来不就是博物馆,了吗?”他跑到北京市文物局申请,工作人员斜眼一瞥,“想什么呢,这种事是国家办的,私人不能办,别来这儿掺和。”

几年后,国家对私人文物的态度,逐渐明朗,马未都察觉时机到了,再次申请,终于获批。观复,取自老子《道德经》,“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观复博物馆最早的地址,在琉璃厂,这条古文化,街上还有荣宝斋、大千画廊等老字号。后来换了几处地点,越来越向城外去,“我从来没有选址这个能力,我们就是被人家轰着(走)”。

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坐落在纽约最好的,地点,曼哈顿城市中心,遍布美术馆。“中国最好的位置都莫名其妙给了,大商店了,大商店一开始挺热闹,后来也不挣钱,商业也未必能,支持你活下去。”马未都说,“我认为全社会对,文化设施并没有兴趣。除了公立博物馆,到目前为止,我没有看到中国有任何,一家商业机构,不管是国有还是非国有的,在最佳位置做,非常好的博物馆。”

上海的分馆开到了陆家嘴,新地标(新地标),上海中心大厦的37层,马未都觉得这仍,不是完全理想的地点——不是单体空间,场地也不够大,只能算是首次在高楼,里做了一个博物馆实验。

二十多年来,中国的私人博物馆,数量与日剧增,至2018年8月,全国民办博物馆达到,1398家,占博物馆总量的27%。增长最快的几年,平均每三天就增加一座。

不过,在马未都看来,政策环境变化并不大,私立博物馆和公办博物馆始终,不被一视同仁。观复博物馆的性质是“民非”,民办非企业、非社团法人单位,“你什么都不是”。民办博物馆既没有财政,支持,也不能盈利,部分由企业支持赞助。观复博物馆则是目前唯一,一家实现了良性运转的私立博物馆——“就是我们自己的收入可以很,好地养育我们”。
(受访者供图/图)


馆内藏品大多是马未,都自己的收藏,他尚未开放捐赠,为了“严防引发社会误会”,避免昂贵馈赠导致,的麻烦和纠纷。马未都认为,要想保障优质藏品,眼光是第一位的,资本是第二位的。“资本就是不管你有多少钱,在文物面前都不算有钱,你就算作为一个世界首富,天天拿着这钱买世界,艺术品,一会儿就把你买成穷人了,因为艺术品是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

许多国家的政要和企业,财团的高层参观过观复博物馆,国内外顶级博物馆同行也曾来,此切磋交流。

“我老说,我是悬崖峭壁上,长的一棵歪脖松,我长不大的,但是也死不了。”马未都这样形容,“悬崖峭壁不是一个长,松树的地方,所以,它不能作为范本。大家都去悬崖峭墙壁上,那复制不了。”

马未都想改变博物馆,的业态,就像诚品书店改变了,传统书店的形式,“诚品书店最重要的改变是,让人能在书店里坐下来,我们先不说,他坐下来干什么,有人坐下来并不是,为了看书,就是坐下来舒服。”而大多数人去博物馆,都满足于“那个博物馆我去过”,固有的方式是在,橱窗前盯着看。

“博物馆让人坐下来是,个最基本的要求。”马未都正在筹划打造新馆,整天盘算着如果,有足够的资金,可以有哪些新的展陈方式。“全世界没有的,一定除了惊奇就是惊奇,然后你还说不清楚,只好跟别人说,你自个儿看。”比如,他打算设计一面“顶礼墙”,一共四层,从上至下依次是佛、菩萨、上师、护法,让人一眼知道它们的关系。

惊奇的意义不仅是惊奇,否则可以像电影里“吊威亚”。“我也可以设计威亚,让这些佛像在空中来回飞,这种惊奇是没有意义的。”他说,“我们未来的博物馆一定要做,得很好,做到每个人都觉得,不虚此行。我想出了很多展陈的方法,不是标新立异,而是让你在展陈当中,还受到了教育。”
观复文创——九宫系列(受访者供图/图)


观复博物馆留住人的方法还包括,开发文创产品,其思路是“更加贴近百姓、更加体现文物的价值”。马未都和团队开发了自己的,观复app,APP的资金投入很大,但因其他商业平台,的费用越来越高,而观复APP就像“自己养大的孩子”。“所有科技方面的人都,认为我们搞app是会失败的,但我们确实今天很成功。”马未都说,APP上的内容非常多,一块是艺术品资讯,另一块是商品,分普通商品、礼品和藏品三大类。第三块是拍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教育性拍卖,拍卖前后都有评述和,行情浏览。这在全国的艺术品拍卖中,是一个极为独特的方式。
2
“骨子里的喜欢”

有一年,马未都去法国参观中国,唐代展,下榻酒店的行李员为,他服务,送到房间,微微一笑接完小费,走了。第二天,马未都又见到了,这个行李员,只身一人来看展览。他饶有兴致地偷偷,跟在行李员后面。马未都看展品,自问算是专业细致,“但扛不住那法国人的慢,他居然在那个唐三彩的雕塑面前,要站二十分钟左右,他不挪窝,这叫骨子里的喜欢。他没人可装,也犯不着给谁装”。

法国前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爱好中国文物,很多香港古董商在其店里都挂着,与他的合影。跟他做交易,不仅是钱货买卖,密特朗要问许多文化问题,非常专业,甚至不输专家,他的死去世后对香港古董,界是一个重创。“他一定是骨子里喜欢。”马未都说,很多时候我们就缺了这种“骨子里的喜欢”。

马未都对文物的,喜欢是从1980年代开始的,他是《青年文学》杂志的编辑,文物是他的业余爱好。他看见每一件东西都会,自然地好奇,为什么是这样的?例如杯子有两种,一种带把儿,一种不带把儿,他就会想,人类什么时候开始有意识地给杯,子安个把儿?“类似这样的问题我都会想,而这样的问题只有,文物可以给你解释,而且文物可以真,实地再现历史。”

可是,文物在过去不堪的年月里,曾给收藏者带来麻烦。马未都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朋友的父亲对家里的官窑,瓷器害怕极了,怕出声,裹着棉被,用榔头砸了。砸完分成四包,让四个儿子朝,四个方向扔掉。“他儿子跟我说,我爹怎么那么短视?挖一坑埋院里,挖出来残片也能卖钱。”马未都说,“他不是短视,那个时候压力到此,你不知道人会吓成什么样。”

1980年代博物馆也,很少,没地方看文物,去故宫需要介绍信,马未都总是以找人的,名义混进去,填好会客条,出来的时候再,自己模仿一个签字。馆里灯光暗,开门晚,关门早,到点就轰人,看门人总是那个打毛衣,的妇女,马未都每次都带,着一只大手电筒。起先去,打毛衣的立刻扑过来问:“你要干嘛?这么亮你还看不见?”马未都解释:你说看得见是,说那东西还在,我是要看清楚,咱俩的“看”是俩概念。

慢慢混了熟脸,人家也就不跟着了。他常在故宫陶瓷馆看,一下午,有时一个参观的人都没有。人们基本都是照照相、看看建筑就走了,马未都无数次看见游客们,围着珍妃井议论:这么小的井怎么,能跳下去一个人呢?

马未都非常推崇日本的,美秀美术馆,它的创办人小山美秀,子认为,美育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所以现在有人说这句话:美盲比文盲更可怕。”马未都认为,审美和创造美是两回事,创造美可能是天生的,不识字的农妇也能唱,美妙的山歌,但审美一定是后天学习,的产物,通过教育和知识,人们才能欣赏不同文化,的美。例如日本的舞蹈风格滞涩,不像新疆舞那样流畅,它与日本人的“物哀”情结息息相关,需要有对文化的理解,才能欣赏“滞涩也是一种美”。

对于城市的建筑和雕塑,马未都经常愤怒于这些“社会中低劣的审美产品”:“太难看了,不能容忍,我可以选择不看,但是你搁到城,市中心广场上的时候,它就强迫你在看。”

“你随便到西方的,各大博物馆去看,永远有一群一群坐,在地上的孩子,老师在讲。我们今天是基本没有的,有的话也多是一个应付,比如说各种教育(活动)来了,必须得去,带着孩子遛完了就完了,很少有人从内心里真正地,喜爱艺术,觉得艺术是他们生活中非常,美妙的一部分,非常少。”马未都说。
马未都与故去的“观复猫”黑包包(受访者供图/图)
3
“不通知任何人,我也买票进来”

2003年,“非典”SARS肆虐,许多家养猫狗遭到遗弃。有人跟马未都说,自己家门口有只大黑猫蹲,了好几天,要不要捡走?马未都冒雨把这只,猫抱了回来,人家根本不是大黑猫,是只狸花猫,取名花肥肥。花肥肥是第一任“猫馆长”。

后来,他又收养了黄枪枪、蓝毛毛、麻条条、云朵朵,黑包包是自己跑进来赖,着不走的。奶牛猫王情圣是从一位流浪猫,救助者那里领养的,对方二居室的房子,里养了几十只猫,气味巨大,马未都形容“都进不去,进去脑袋都疼”。一大堆猫里,他一眼就看中了王情圣,它亲人,适合在博物馆里,跟客人相处。

观复博物馆里陆续,有了三十多只流浪猫,客人喜欢它们,正巧“撸猫”时代来临了,日本出现了许多猫屋,专门为人们提供和宠物,亲近的功能。马未都观察,“猫替我们来治愈社会的,很多心理问题,缓解情绪”。

于是,他把“观复猫”发展为一个品牌,也就是现在流行的“网红”和“IP”。“观复猫”系列丛书已经出版了,超过二十种,儿童音乐剧《观复猫之“喵”》刚刚完成首演,未来还打算创作动画片。
“观复猫”家族(受访者供图/图)


马未都一向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他经常刷抖音,“看到好多非常有意思的事,我觉得抖音给了基层人一个,非常强大的自信,很多人是没有机会去,表演的”。抖音、微博、直播、网红,马未都声称“不反对任何新的事物出现”。即使有部分审美低劣,的内容,他也觉得不至于看不上,“我什么都看得上,我觉得社会的每一个现象或者说每一个人都,各有各的好处”。

他知道,今天的人有一种普遍,的心态:当一只猫成为网红,许多人即使家里有猫,也想见见这些网红猫,“尤其看看这些带有传奇色彩,的猫”。

“我说过一句话,历史上说‘物以稀为贵’,今天的社会是信息时代,叫‘物以知为贵’。你必须让人知道你,你不知道全国哪有那么多,人来,是不是?”马未都说,“宣传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猫不能进入博物馆的,展陈区,以免破坏展品,但馆内四处都有以,猫的口吻给孩子贴的标语。马未都说,猫是一种沟通途径,“希望更多的孩子能,从小有很好的美学教育”。

“看这有什么用呢?没什么用,但能让你这辈子活得,比别人美好。这东西不当吃,不当喝,人非动物。千万别小看动物,动物有时候也有审美。”他解释,“我们做博物馆,只能是尽自己的努力,对自己的良心,别枉来社会一趟。活在这个星球上,每个人都生命短暂,人过百年,不过一瞬,就过去了。那么,你既然来,就应该为这个社会,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事。我觉得,我们这个社会的审美,未来的路很长。”

第一只“观复猫”花肥肥活到十五岁,去世了,作为流浪猫算相当长寿了,马未都找人做了,十二只座它的铜雕像,放置在馆内各处。在他畅想的新博物馆里,会有一个猫的墓地,每只猫走了以后都能给,它立个碑,供人凭吊。

不可否认,马未都本人是观复博物馆目前,最大的品牌,他希望将之转化为“观复博物馆”的影响力,延续下去。“我心目中最好的结局是,我离开博物馆,若干年以后,有一天闲着没事,甚至都坐轮椅了,我说,我去观复博物馆看看,不通知任何人,我也买票进来。我进来以后觉得这博物馆,比我在的时候更好,那我认为,这个事就彻底做成了。”
  只言“礼”语 
马未都


    关注 南方周末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