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我的2019要结束了,整个“10年代”也要结束了……

 

我常倒吸一口凉气,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点蓝字关注,回复“1”抽取签名书
我的故事 丨作者 / 刘润   整理 /  蕉皮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680篇原创文章


2019年就要结束了。“10年代”也要结束了。10年,一瞬而过。

每年我都会给自己,写一个年终总结,但是今年比较特殊,不仅是对,2019年的总结,更是对整个“10年代”的总结。

过去10年,不知道你在哪里,做了些什么。我从离职到创业,选择和接受了许多改变。这一路上,有句话一直激励着我:

勇于选择而不后悔,随心所欲而不逾规。

选择需要勇气,随心需要智慧。前行路上,还需要一点运气。

于是我尽可能在,规律内横冲直撞,还希望能撞见一些运气,不知不觉也就到了今天。

十年时间,寥寥数笔,写不尽全,但这是对自己,的总结和交代。如果我的经历和思考恰好能,给你些许启发,那就更好了。
 1 
2010年-2013年


2010年,是我加入微软,的第十个年头。

坦白说,那正是最惶恐和焦虑,的时候。

因为在一家大公司里,待得太久了。有点疲倦。也很害怕。

是,我也会害怕。

十年,一眨眼的时间,一杯茶的功夫,就过去了。但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呢?

面对快速流逝却,无情的时光,怎能不怕?

从1999年12月份,我23岁加入微软开始,我的青春几乎都,留在了这家公司。

那会年轻,心高气傲,当时想着,我这辈子最多在,微软待两年。我要拼命工作,榨干一切能学习的东西,之后就走。去创业,大干一场。

两年之后,我发现自己的不自量力,身边随便找一个人,都是奥数冠军、高考状元、科技发明奖获得者……而这家公司,比想象中大。能学的东西,也比想象中多。

好吧,那就只能继续待着,继续学习。于是一不小心,就干了5年。

5年,是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关口,你会开始想:5年了,我还要继续留在这里吗?还是,要离开呢?

但是,另一个问题就会紧跟着,升起:离开?那你优渥的薪水、具有发展潜力的职位、微软的头衔和光环,可就都没了。你舍得吗?你还走吗?

我很纠结。他们也说,天秤座的人爱纠结。

所以我又纠结了两年,最终决定,在微软内部转岗,从技术部门转到市场部门,从与计算机打交道,到与更多人打交道,换一个新的环境。

但是人力资源部告诉我,因为薪资结构不同、岗位不同,加入市场部门后:

1)我必须搬出独立办公室,坐在工位上;

2)不再管任何人,变成独立贡献者;

3)基本工资下调20%。

这次,我没有纠结太久。我同意了。降薪跳槽。

加入市场部门后,我继续拼命工作,开始了每周3-5天的差旅生活,经常一天乘坐不同的航班,出现在3个不同的城市。

机场是我的驿站,酒店就是我的家。

于是在日复一日的飞行和,出差中,我来到了2010年。在微软的第十个年头。

10年,是职业生涯的第二个关口。如果说第一次是迷惑,那第二次就是恐惧了。

也许是在某次飞行的机舱,或者是在某个住宿的酒店,我记不得了。但我记得的是,有一连串的问题闪,现在脑海:

我这辈子,都要留在这里了吗?我真的能一辈子在这里吗?微软,愿意让我在这里一辈子吗?

我开始写信给朋友们,拼命写,向他们倾诉我心中,的焦虑和恐惧。我也继续重复,着空中飞人的生活,拼命工作,在规律的疲惫中,忘记这些没有答案的困惑。

当时李开复老师甚至,还和我说,不然你来我这里吧。当时他在谷歌,是谷歌中国区的CEO。

我又纠结了。

不知不觉,这一回竟然纠结了4年。直到我猛然发现,我在这家公司,已经待了13年,我竟然已经36岁了。

年轻的时候,不是想着要创业吗?怎么一下子,就待了这么久?这样下去,我可能真的一辈子,在这里了,直到,直到微软不再需要我。

怎么办?

走吧。

想没想好,都走吧。

所以在2013年4月,28日,在微软工作的4876天,也是最后一天,我正式写下和,微软的告别信。

“10年代”的前几年,我努力工作,但也在纠结地焦虑着,直到最后决定离开。
 2 
2013年-2016年


离开之后,我决定让自己Gap半年,暂时从工作中抽离出来,好好享受生活。

5月和6月,我在宋庆龄基金会,帮助他们做一个公益项目,当志愿者。

7月和8月,我去北极旅行。在北极点,“啪”的一声,我插了根杆子,握着杆子绕行了一圈,用最小的半径完成了环游,世界的梦想。

9月和10月,我遵从约稿,将自己的探索和,内心写成一本书——《人生,就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旅行》。

回来之后,我清空自己,重新开始。

那时我隐约感觉到,咨询行业可能要迎来结构性,的变化。

在过去,咨询公司之所以能做大,主要是因为两个因素:

第一是案例库:把成功案例写下来,越多越好。

第二是知识库:MECE法则、SWOT分析、波士顿矩阵……一套完整的咨询方法论。

有了这两个东西,咨询公司就可以去找商科学校中最,聪明的孩子,教授方法论,让他们根据案例库的,情况进行匹配,对企业进行指导。

但是在2013年,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这套东西失效了。

因为在这个巨变的时代里,没有先例,没有范本,所有的知识库、案例库,通通不管用了。

咨询行业,要被打回原形。从可复制的工业化,变成每个人的手艺活。

不过,咨询行业的类别那么多,行业咨询、职能咨询、战略咨询,我要进入哪一个?

行业咨询,是极其垂直细分的领域。

超市动线设计、餐厅装修装潢、连锁品牌加盟招商,都属此类。

进入这个领域,需要具体操作层面的,大量沉淀,需要敏锐的体感、细腻的手感。

职能咨询呢?

这是一个专业门槛极高,而且鱼龙混杂的领域。

股权设计、财务合规,税务合法,属于此类。

这个领域,不乏身经百战,在实操层面积累大量疑难杂症,案例的高人,但也有许多说自己,可以做管理咨询、股权激励、营销咨询的忽悠。

这是红海,更是血海。

战略咨询呢?

战略咨询真正考验的,不是体感手感,不是案例积累,而是对商业本质的理解。上层东西打包重来,但底层逻辑不会改变。

这也许是和自己能力,匹配的机会。

自己从小学习计算机,大学数学系毕业,在微软干了7年技术,也做了7年市场,经历过全球化视野和,实战训练……

也许,真的能试试。

但是,战略咨询的领域,也有很多细分市场,从哪里切入?

我继续思考,和朋友交流,向老师讨教。

在风云突变的2013年,移动互联网爆发,催生机会的同时让,人不知所措。那些去登山的老板,们都回到公司了,那些去打高尔夫的企业家,们也都坐在办公室开会了,他们很着急,但没人知道该怎么办。

那年,几乎所有人都在谈一个词:转型。

最焦虑,最需要转型的公司,正是那些手足无措的传统,企业。

而在想了很久,很久,很久之后,我确定“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是一种新兴又迫切的需求。

所以,这成为了我创业的起点。

然后,我更加勤奋地输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希望让更多人知道我。

再然后,我做了第一次企业的培训,客户名字是兴业证券。

再然后,我签下第一个私人顾问,客户名字是李家杰。香港恒基地产创始人,李兆基的儿子。

再然后,我签下第一个企业顾问,客户名字是海尔。

再再然后,我惶惶然的心,终于稍稍安定下来。

但现在回想起来,我时常脊背发凉,因为自己实在过于幸运,稍微差那么一点,也许就走不到今天。

如果不是朋友老师们对,我不厌其烦,也许我就不会进入,现在的咨询领域。

如果不是当时上海益策总经理的极力,推荐和坚持,也许我就不会,去兴业证券讲课。

如果不是我,早在2007年,因为一个公益项目,就认识李家杰,也许我就不会成为,他的私人顾问。

如果不是张瑞敏和海尔集团,战略部刚好看到我的文章,也许我就不会签下海尔。

如果不是有那么多的“如果”,也许我已经放弃了创业。

2013年到2016年,我能出来创业,做咨询、培训,绝大部分原因是运气。想到这里,我也常倒吸一口凉气。
 3 
2016年-2018年


2016年4月7日,我和罗胖说:“我们找件事儿合作一下吧,一块去旅行,去加勒帕戈斯群岛吧。”

罗胖说:“这都是小事儿,如果可以,你飞趟北京吧,咱们聊件真正的大事儿。”

我到了北京,罗胖和我说,刘润,你就给那百十个,企业家讲课有啥意思,带着你的手艺,来“得到”开课吧。

我每天死磕自己60秒,你每天死磕自己5分钟,怎么样?

我一听,觉得很有意思。但说实话,我心里是打鼓的。

做咨询,我唯一的有价商品,就是我的时间。做一门课程,极低价格(199元),极长时间(365天),如果订阅量不多,收入覆盖不了时间成本,那是停不下来的亏。

做?不做?做?不做?做?不做?

最后和罗胖来回沟通商量,一咬牙一跺脚,做!

于是我在回上海的路上,就在车里拿手机录,了5分钟,发给了罗胖。我很自信。

2016年,我当时大概要讲,100多天的课,也是很多企业的顾问,我常常一开口就是,两个小时。5分钟,没问题。

但是罗胖听到的时候,他很“克制”。我觉察到,他想用尽量委婉的方式,提醒我讲的不好。

但很显然,他失败了。

于是他直接劈头盖脸,把我批得“体无完肤”。

所以,我只能咬着牙改,然后被打回来。然后再改。再被打回来。再改。

就这样,我的第一个“5分钟”,改了一遍、两遍、三遍,直到正式上线时,改了50多版。

而我也在一遍遍的,推敲打磨中,重新理解、修正对于知识服务的认知。

什么认知?

互联网因为连接,因为它带来的规模效应,降低了交付的边际成本。知识服务,不是终于可以把,东西卖贵了,而恰恰是把贵,的东西卖便宜了。

所以,知识服务的核心能力不是,创造知识,而是死磕传递知识的技能。

我开始懂得,不是把内容讲“深”,也不是把内容讲“浅”,而是把内容讲“透”。让深者觉得其深,浅者觉得其浅,让不同领域和背景的人都,能有所收获。

知识服务,也是把知识的旧外壳打碎,根据读者今天的习惯,重新包装和产品化。

因此,得到的产品经理和我说话的,姿势经常是这样:

润总,这节课写的实在是太好了。

但是...如果一定要鸡蛋里挑,骨头的话,我有如下99点建议。

每次,我都只能面带微笑说好,然后默默把咬碎的,牙往肚子里吞,转身回去再改。

也因为有得到严格的品控,我才能和40多万学员,一起学习进步。

所以当有人问,你怎么能教的这么好?我都会说,其实是我学得好。

其实,不仅是学得好,更因为运气好。

我常常想,万一在2016年,我没有发那条,微信给罗胖会怎么样?

更早一点,万一在2015年,在吴晓波的“转型之战”千人演讲上,那个我到现在都不知道是,谁的朋友和罗胖提到了我,我们互加微信,会怎么样?

又或者是,万一我恰好没有参加那,次演讲,去了其他地方出差,又会怎么样?

所以“10年代”的这一段路,我运气好,碰巧撞上了一条,我自己喜欢的赛道。对此,我满怀感激。
 4 
2018年-2019年


最近两年,我把很多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公众号上。

刘润公众号,其实早在2013年,就注册了,但我当时的重心,都放在咨询和培训上,也就无暇顾及。

公号,慢慢变成了我的朋友圈,或者整理资料的工具,无规律地发布着一些内容。

我在得到写专栏时,也没有更多的精力,公号也是半运营的状态,偶尔才会更新。

直到有人和我说,你看看,你的付费用户,都比公号的免费,用户要多了,你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价值,应该要好好经营下公众号。

在和很多高手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也这么提醒我。

更重要的是,读者也鼓励我。

但是当我决定把这件事,好好干、当成正事干的时候,发现已经晚了。

2018年6月,有3000多万订阅号,其中1000多万都断,更了。

几乎所有领域都有了,头部自媒体,公众号早没有了红利。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怎么办?

我也不想用裂变、投放广点通等方式做增长,这是某种程度的数据造假,哪怕粉丝是真的,这种方式也会让人上瘾,是饮鸩止渴。更重要的,还会影响读者的体验。

不能做。

唯一的办法就是提供高质量,的内容,用内容吸引读者。

所以2018年和2019年,我投入了很多时间精力,在公众号,也投入很多资源招兵买马,希望能持续交付给,你更多好内容。为了这条路能走得更长久,公众号也必须进行商业化。至少,要自负盈亏吧。所以今年,我们进行了一些,商业化的尝试,帮助我们认可的品牌,做推广。

我们也试验电商领域,尝试了润米优选,和润米造物。

我要感谢这些信任我们,的合作伙伴,但我想,更应该感谢的是读者,是你。

我知道我们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也请你允许我们继续努力。最后的话

回顾过去的十年,我希望自己做到了,勇于选择而不后悔,随心所欲而不逾规。

但很多时候,还是因为纯粹的运气好。

如果说这十年真的做对,了一件什么事情,我想也许就是,累积了一些信任。信任,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资产。

所以我也一直告诉自己和,公司的小伙伴,我们是靠着运气和声誉,才有幸到了今天。

我们好不容易积累了一些,东西,但不能躺在上面吃“租”,我们只能赚奋斗的钱。

我们必须更加努力,更加小心,呵护辛苦建立起来的信任,才能继续往前走。

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这是我对自己“10年代”的总结,很谨慎,也很小心。也谢谢你愿意看到这里,如果恰好对你有些许帮助,我很开心。

不知道你过去10年是怎么,过的?下一个10年,又会在哪里?做什么?

希望吧,希望我们都能继续努力,明年、后年、下一个10年,在规律内横冲直撞,还能再碰上一些好运气。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
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
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长按二维码关注,一起洞察商业本质
▲ 长按关注刘润,洞察商业本质
商业咨询 培训合作 | 案例撰写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1,获取进化岛珍藏锦囊


    关注 刘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