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地理 黄土高原及黄土地貌

 

黄土高原...





本文由地理蹊倾情首发,编辑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虽免费交流使用,但保留谴责直接拿过去,作为自己成果的部分使用者的权利。

关键词:黄土高原,黄土沉积,北纬34°~40°,东经105°~115°, 水土流失,塬、梁、峁

(黄土高原范围示意图,依据@尤联元等著《中国地貌》,制图@刘昊冰/星球研究所)




黄土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亦为世界著名的大面积黄土覆盖的高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高原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位于北纬34°~40°,东经102°~114°(区域定位时一般记为东经105°~115°),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高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 000~2 000米。除许多石质山地外,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黄土高原面积广阔,土层深厚,地貌复杂,水土流失严重,均为世所罕见。



高原上主要山脉太行山、吕梁山和六盘山把高原分隔成3部分:

①山西高原。吕梁山以东至太行山西麓,有许多褶皱断块山岭和,断陷盆地,山岭多呈北北东走向,主峰海拔均超过,2000米,山地下部多为黄土覆盖。主要的河谷盆地,有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忻县盆地、运城盆地、榆社盆地、寿阳盆地等。

②陕甘黄土高原。吕粱山和六盘山(陇山)之间黄土连续分布,厚度很大,其堆积顶面海拔一般在1 000~1 300米。地层出露完整,地貌形态多样,是中国黄土自然地理景观最,典型地区。

③陇西高原。六盘山以西,高原海拔约2 000米,黄土厚度逐渐增大,成为波状起伏的岭谷地形。







黄土高原沟间地地貌
塬是黄土堆积受流水侵蚀残留的高原面,地表平坦,坡度1°~3°,如泾河上游的董志塬、洛河的洛川塬等。塬面被沟谷强烈侵蚀,后称为破碎塬。在大的地堑断陷谷地里,断裂往往呈复式阶梯状。覆盖其上的黄土,塬称为黄土台塬。黄土台塬通常保存较完整,如汾渭断陷谷,地里的黄土台塬。粱在平面上呈长条形,顶部宽度不大,多数仅长几十米到数百米,至数千米,面积约2平方千米。梁的横剖面略呈穹状,坡度多在1°~5°,梁顶以下有明显的坡折。峁是孤立的黄土丘,平面上呈椭圆或圆形,峁坡多成凸形坡,坡度可达20°左右,面积约0.25平方千米。黄土梁峁区亦称,黄土丘陵沟壑区。
(陕北吴起县白豹乡境内的,峁,摄影师@许兆超)




塬、梁、峁的形成常受黄土,堆积前基岩古地形控制。塬的基底多在开阔盆地中,地势较平坦,各时代的黄土呈连续堆积,黄土厚度较大,古土壤层较平坦,因而塬面甚为平缓;梁、峁地貌多分布于古盆地的边缘,或隆起的高地,受流水切割,地形起伏较大,后期覆盖黄土遭,侵蚀成为丘陵地貌。梁、峁在同一地,区内往往交替出现,或以梁为主,或以峁为主。两峁之间地势显著凹下,的分水鞍称为墕。若两沟头相向溯源侵蚀成长,脊状,称为崾崄,崾崄也常出现于塬和梁间。



此外,还有土墹(黄土覆盖的谷底平地),主要分布在陕北白于山,和甘肃省东部的河源地区。马兰黄土充填了古河沟,长条凹地,尚未被现代沟谷切开,宽几百米至数千米,长达几千米至数十千米,成树枝状格局组合。黄土墹受现代流水,侵蚀沟的破坏,谷坡两侧仍保存着局部,平坦地形,则称黄土坪
黄土高原沟谷地貌
黄土高原沟谷发育,被沟谷蚕蚀的面积已达黄土,覆盖面积的1/2。

沟谷地貌按其大小、形态特征和发育过程,可分为细沟、浅沟、切沟、冲沟和河沟等。



沟谷的发育是流水下切、溯源侵蚀和谷坡块体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切加深沟谷,溯源侵蚀延伸沟长,块体运动展宽了沟谷。每当暴雨,溯源侵蚀速度加快,沟坡块体运动活跃,其主要方式有泻溜、崩塌和滑坡等。泻溜多发生在35°~40°,的坡面上,土层因受干湿、寒冷和冻融交替而松动,受重力影响顺坡下溜。崩塌是谷缘陡崖因雨水和径流沿垂直节理下渗,通过潜蚀作用,使土体失去稳定而致。滑坡是谷坡上大量土体沿一定滑动面,整体滑下的现象,谷坡上造成圆弧形的陡崖,和坡脚庞大杂乱的滑坡体。滑坡体积达数百万乃至,成千万立方米,有时堵塞沟谷,截断水流,形成天然湖,称为“聚湫”。黄土高原沟谷重力侵蚀,占一定比例,大量物质补给流水,黄土泥流非常活跃。
黄土高原黄土微地貌
黄土微地貌是地表水沿着黄土中的裂隙下渗,机械侵蚀和化学,溶蚀的结果,破坏了黄土结构,形成洞穴,并引起地面沉陷,造成黄土特有的潜蚀地貌。常见者有黄土碟、陷穴、黄土桥和黄土柱等。黄土碟分布在平缓地面,形似碟状凹地,一般深2~3米,直径10~20米,深与直径之比约1:10。由于地表水下渗,溶解了黄土中可溶矿物,并把粘土微粒带到,土层下部,破坏了土层结构,在重力作用下,土层围绕中心,缓慢下沉压实。陷穴是一种较深,的圆形或椭圆形洼地,当地表水汇集到,节理裂隙中,由潜蚀作用形成洞穴,称陷穴,按其形态可分为竖井状、漏斗状和串珠状。黄土桥(黄土桥)是溶蚀和,侵蚀形成的地下洞穴受重力作用发生崩塌,残留的洞顶形如拱桥,故称之。黄土柱是地表水沿着黄土垂直节理,溶蚀和侵蚀,残留柱状或塔状的,黄土土体,一般高数米或十余米。



黄土高原属暖温带半湿润至半干旱气候,主要特征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雨量稀少,变率大,目光充足,日照时数多,热量条件较优越。高原从西北向东南,年均温变化在8~14℃,全区日均温l0℃以上活动,积温为2 000~3 000℃,无霜期120~200天。气温日较差平均在,10~16℃。降水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东南多于西北。年降水量200~700毫米,其中65%以上集中于7、8、9三月。降水强度大,多暴雨和冰雹,往往一次暴雨即占全年,降水量的30%甚至更多,最大降雨强度,每分钟可达2.4毫米,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区域水系以黄河为骨干,发源于黄土高原的河流,较多,约有200条,较大的有洮河、祖厉河、清水河、黄甫川、窟野河、无定河、北洛河、渭河、沁河、汾河等,河川径流不丰,不包括黄河干流,年径流总量,185亿立方米。大多数河流汛期受暴雨,影响,洪峰急涨猛落,汛期水量占全年,水量的70%以上。含沙量很高,往往一次洪水含沙量,占全年70%~80%以上。高原浅层地下水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大部分地区地下水贫乏,埋藏很深,多在50~60米以下,有的达100~200米。

高原土层富含碳酸钙和磷、钾、硼、锰等元素,土壤反应多偏碱性,腐殖质和氮素养分贫乏。主要土类有褐色土、灰褐土、栗钙土、灰钙土和漠钙土。水土流失严重,熟化土壤不断流失,生土裸露,肥力瘠薄。



黄土高原因长期滥垦滥伐,土地利用不合理,自然植被残留较少,分布零散。目前森林覆盖率仅5%。植被由东南向西北为,森林草原、干草原和荒漠草原。森林主要分布于吕梁山、子午岭、黄龙山、六盘山等地,为落叶阔叶林及少量,针阔混交林。沟谷和荒坡上,草本植物多旱生种类,如白草、委陵菜、狼尾草、碱草、甘草、酸枣、荆条、沙柳、柠条、沙草、沙蒿、苜蓿、沙打旺、草木樨等。高原农业垦殖,条件最好的地区,如关中盆地、晋中、晋南盆地等,是中国著名的,小麦和棉花产地。陕北、甘肃和晋西北条件差,一般仅能种植,耐干寒的莜麦、荞麦、糜子、胡麻、薯类等。

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面积,约27万平方千米,其中最严重流失面积有,11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冲走耕地的熟化,土层,降低蓄水保墒能力,作物生长不良,产量低而不稳。大量泥沙下泄,造成渠道、水库淤积和河流淤塞,增大了流域开发治理,的困难。陕县三门峡站每年,下泄泥沙约16亿吨,年最大输沙量39.1亿吨(1933),90%来自黄土高原。

新中国成立后,对黄土高原开展了群众性的,水土保持工作,设立了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总结历代劳动人民水土保持的,经验,根据土壤侵蚀特点和,沟道的输沙特性,创造出许多有效的办法。水土保持的方针是: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集中治理、连续治理。


地理题中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34°- 40°,东经103°- 114°。黄土高原海拔高度在,1000一2000米,面积64万平方千米。黄土厚度一般,超过100米,最厚处可达15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据历史资料考证,黄土高原曾是塬面广阔,沟壑稀少,植被丰茂的地区。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的加剧,环境渐渐恶化,如植被减少,气候变干,土壤遭到侵蚀。然而,要把环境恢复到原来状态,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很难做到。



(l)简析黄土高原成为世界最大,黄土堆积区的原因。

(2)简述黄土高原古代发展农业,耕作的有利自然条件。

(3)请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解析】整体分析: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从地形、沙源、动力等方面分析。农业生产条件,主要是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因素。从地理位置、环境要素、人类活动分析区域抵御,灾害能力弱的原因。

(1) 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从地形、沙源、动力等方面分析。紧邻冬季风的源地,冬春季节多大风,吹送尘土的动力充足。黄土高原西北部有,广袤的沙漠,沙漠的外缘,有颗粒较小的黄土沉积。黄土高原区地质历史,上地势低洼,利于黄土堆积。秦岭、太行山等山脉对,冬季风的阻挡,风力进一步减弱,黄土大量沉积。

(2)农业生产条件,主要是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因素。该地有黄河流经,为黄土高原古代农业,耕作提供灌溉水源。古代的黄土,高原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业生产。区域内地形宽阔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业发展。

(3)从地理位置分析,具有明显的过渡性。从环境要素分析,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和严重。从人类活动分析,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使得自然灾害发生,的频度增大。所以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

(4)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其次是生态移民,减少人类活动以环境,的破坏。生态退耕,进行生态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调整农业结构。


向左滑动找答案
(1)①紧邻冬季风的源地,冬春季节多大风(西北风);②黄土高原西北部有,广袤的沙漠;③沙漠的外缘,风力减弱,颗粒较小的黄土沉积;④秦岭、太行山等山脉对,冬季风的阻挡,风力进一步减弱,黄土大量沉积

(2)有充足的黄河水源为,黄土高原古代农业耕作提供灌溉水源;古代的黄土,高原气候温暖湿润,地表植被茂密;黄河及其支流流经,的河谷平原,地形宽阔平坦,耕地成片;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3)①加强计划生育力度,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②生态移民。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人口迁移到,其他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③生态退耕。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向农民提供足够,的粮食或补贴,使他们响应退耕号召,积极进行生态建设。④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民收入,解决黄土高原人多地少的问题




黄土高原的黄土是在干早半干旱环境条件下形成的风积物。严格意义上讲,黄土并非土壤,而只是富含矿物元素,的成土母质(指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破碎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仅能满足一些低等,植物生长)。在湿润环境条件下低等,植物不断新陈代谢,当黄土中积累了一定的有机物质,时才形成土壤。

黄土塬是指,黄土高原上顶面平坦、四周陡峭、覆盖黄土的高地。董志塬位于甘肃东部,是黄土高原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塬,也是我国历史上周王朝,和华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在地质历史上,黄土开始堆积之前,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山脉就,已经形成,其中兰州一带为盆地,董志塬一带为地势较高,的台地,目前这两个地带都覆盖着,深厚的黄土。

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区域及,董志塬的位置。


(1)说明大气环流、地形因素对董志塬形成,深厚黄土堆积的影响

(2)分析与兰州一带相比,董志塬黄土厚度的特点,及成因。

(3)调查发现,董志塬地下黄土层(黄土层)和古土壤,层多次交替出现,试推测形成该现象。

(4)分析黄土在董志塬形成农耕文明发祥,地中的作用。

向左滑动找答案
(1)冬季风将西部和北部戈壁沙漠,地区的沙尘(黄土颗粒)搬运至此;秦岭等山脉阻挡使,风速减小,沙尘(黄土颗粒)沉降,形成深厚黄土堆积;秦岭、太行山的阻挡减弱了夏季风(夏,季风)势力,降水较少,地表径流对黄土侵蚀较少。

2)特点:厚度较薄。

原因:黄土塬位于,六盘山背风地带,距离黄土来源地较远,又在地势较高的台地上,因此黄土堆积相对较少,厚度较薄。

(3)地质史上,该地区干旱期和湿润,期多次交替出现。干旱期,利于黄土堆积形成黄土层;湿润期,利于植物生长使黄土中积累大量有机物质,形成古土壤层。

(4)黄土土质疏松,易于耕种;黄土土层深厚,利于长期持续耕作;黄土矿物养分含量多,且每年都有新的黄土沉降,利于恢复肥力;黄土垂直节理发育,灌溉或降水后利于下层养分,被毛细作(毛细作)用带到地表。



图片来自百度搜图
材料综合自网络
地理蹊

地理爱好者的家园

欢迎关注 | 分享

您的支持就是小蹊的动力

转载需注明来源


将地理简单化、生活化、趣味化
觉得不错,请点在看↓↓↓


    关注 地理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