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银潭医院52个危重型病例研究中,我们能看到什么

 

前不久,一项基于52名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发表在《柳叶刀·呼吸医学杂志》。该研究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





前不久,一项基于52名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发表在《柳叶刀·呼吸医学杂志》。该研究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等机构,主导,是首份描述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特征的研究。研究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由武汉金银,潭医院收治的符合研究条件的52个危重型病例,进行了临床电子病历、护理记录、实验室检查结果、放射学检查和入院数据,等方面的回顾性分析。研究主要发现是什么?对下一步临床治疗有何提示?对此,记者采访到了研究,作者及相关专家。
年龄和基础疾病增大死亡风险



在该研究中,危重重型患者被定义为入住重症监护病房,且需要机械通气或吸入气中的氧浓度分数超过60%的患者。研究纳入的52名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均为武汉市居民,平均年龄59.7岁。研究显示,年龄大于65岁且患有基础疾病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老年患者有更高的死亡风险。此外,61.5%的患者在入住重症监护室后,28天内死亡,死亡患者从入住重症监护室到死亡的,平均时间为7天。有脑血管病史的患者,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会有更高的病危或死亡风险。

“我们发现,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普遍年龄大,多数有严重基础疾病,病程中容易并发,严重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该研究责任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尚游表示,死亡患者生前更容易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更可能接受有创或无创的,机械通气支持,并同时患有慢性疾病。高龄、基础条件差的患者,转为重症的风险很大,在日后临床治疗中,应对这类患者加强重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对恶化苗头及早合理干预。

“对轻型患者也要提高警惕,在治疗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轻型向重型甚至,危重型的转化。如不提前重视,治疗难度将会很大。”尚游强调,早期干预、早期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疾病进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透露,通过前段时间的临床探索,发现了一些可以,早期预测预警、及时进行干预的指标。包括患者出现病情快速,变化,比如出现持续高热,淋巴细胞逐渐减少,乳酸水平或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快速增长,影像学快速进展等指标。“通过对这些临床预警指,标的监测,能够提早进行干预治疗,不至于病情持续恶化,从而大大提高治愈率。”王贵强说。

了解危重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对于降低病死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前已有三项针对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发表,但因涉及的危,重型患者数量太少,无法总结出危重型患者,的特征。

据了解,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日前发布了基于72314例,新冠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研究。其中数据显示,危重病例的粗病死率为49%。如何看待这两个研究数据,的差异?“这项大样本,研究类似横断面分析,病例来自全国,更有代表性,能反映出国家在此次疫情应对中投入大量,医疗资源产生了一定效果。但研究未对病例后期,随访至28天。此外,钟南山院士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论文中提到,有合并症的患者病死率为73.3%。”尚游认为,随着对新冠肺炎,认识的逐渐深入,救治措施更加科学得当,病死率有望进一步降低。

脏器保护和维护至关重要



研究发现,在52名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当中,多数患者出现器官功能,受损。其中,67%的患者发生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9%的患者出现了急性肾损伤,23%的患者出现了心肌损伤,29%的患者出现了肝脏功能异常。

“新冠肺炎是一种进展性疾病,缺血缺氧之后会致使很多,重要脏器受累。对于有基础病、脏器功能本身不够,健全的老年人来说,缺氧会使其基础疾病,迅速恶化,最终导致死亡。因此,保证有效的氧供,是非常重要的,脏器保护和维护是,治疗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王贵强说。

“除了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外,还需要强有力的对症治疗,为针对病因治疗争取时机。对症对因要双管齐下。”尚游表示,在对症治疗方面,保证充足氧供的同时,还需要降低氧耗,比如对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的危重型患者,使用镇痛镇静药物;对已造成器官损伤的,要采取更强有力,的支持手段,比如当发生少尿、肌酐高等急性肾损伤,表现时,需及时开展连续肾脏替代治疗,以确保机体水电解质平衡的稳定,防止继发危害。在对因治疗方面,将含有新冠病毒抗体的人恢复期血浆,用于病情进展较快、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可以作为特异性抗病毒治疗的,一种现实选择。

日前,全国各地重症医学专家,共同制定了《重型和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尚游也参与其中。他介绍,《共识》提出,虽不建议对新冠肺炎患者常规给予全身性,糖皮质激素治疗,但对于有指征的患者,应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减轻或阻止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进展。同时,对于严重的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需尽早行进一步,呼吸支持治疗。

提高重症患者识别能力是基本功



研究显示,52名危重型患者最常见的起始,症状依次为发热、咳嗽和呼吸困难,从症状出现到放射学确诊为肺炎的中,位时间是5天。但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中有11%的患者在发病,时并未出现发热,而是在出现与新冠病毒感染有关的症状后2,至8天才见发热症状。“发热症状的延迟某种程度上,会阻碍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早期识别。”尚游说。

对重症患者的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提高在病情变化中,早期识别重症的能力,对于临床救治来说意义重大。对此,尚游认为,识别重症患者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也是重症医学科医生,不断反思的一个问题。“不管有多少种评分,多少种仪器、监护,我认为最根本的,是要密切观察病情,尽早发现恶化的迹象,提前做好预案。”

“在新冠肺炎病例数量快速,增加的时候,重型及病危型的患者,数量也在增加,超过了ICU的收治能力。最初一段时间,人力不足客观上增加,了危重型患者的病死率。”在该研究第一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杨小博看来,危重型患者病死率高仍是(高仍是)临床,急需攻克的难题,但重症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技术、数量、仪器等对降低,病死率有一定帮助。“随着各地多个,医疗队前来驰援,国内几乎10%的重症专家和护士,都集中了在武汉。他们在武汉建立了更多,的icu,使得更多患者能及时,接受到更好的治疗,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病死率。”

“目前湖北省已经了进入‘床等人’的阶段,重症监护室的床位,也有了一些富余,这是非常好的现象。”杨小博说。

文: 健康报记者 王倩  特约记者 涂晓晨

编辑:管仲瑶

审核:陈会扬 曹政 闫龑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


    关注 健康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