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榜|纳粹德国投降75年了,这些书依然值得读

 

《深港书评》好书周榜(2020第10期)...



你 · 的
好书周榜

(2020年 第10期)


去年有本书叫《掘墓人:魏玛共和国的最后一个冬天》,是一部比美剧《纸牌屋》更扣人心弦的真实的权谋故事。它讲述了魏玛共和国最后10个星期的引人入胜的一些事。本书的两位作者以天为单位描写这段充满戏剧冲突性的肆无忌惮地争夺权力的历史,在故事最后,阿道夫·希特勒成为总理,将德国引上独裁统治的道路。这部作品为那段将欧洲引向前所未有的灾难的日子描绘了一幅浓墨重彩的、层次丰富的画像,用极富冲突感的手法呈现这场本来可以避免的人祸。回顾去年出版的这本书,是因为它让人意犹未尽,勾起人们想要回到更多“历史现场”的渴望,我们不得不从“一战”“二战”入手,从当时的欧洲社会现状、思想以及繁荣的经济去思考。

今天(5月8日)是纳粹德国投降75周年的日子,但我们始终无法从这个日子中获得喜悦。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多达7000万人丧生,当战争结束时,世界总人口已不足25亿,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场战争具有如此之大的破坏性。本期书榜,我们也选入了几本有关纳粹德国历史的书籍,它们既是旧识,也是新知,既是人类的伤痛,也是警钟。

《第一次世界大战:繁荣的幻灭》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黑暗的年代》这两本是全面了解两次世界大战不可多得的读本,战争就像深渊,在巨大的黑洞里卷入着人性的欲望、人生的幻境,看似热闹,说到底皆为废墟上的冰冷白骨。战争从来都无成败之说,要反思的不是战争本身,而是人类的念想与虚妄。

还有两本书是以人物的视角去看纳粹德国历史的,分别是《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平庸面具下的大屠杀刽子手》《伽达默尔传:理解的善良意志》。前者揭开平庸的面具,还原大屠杀刽子手的本真面目。半个多世纪以来,纳粹屠杀犹太人“最终解决方案”的主要负责人阿道夫·艾希曼,因阿伦特的著名论述而成为“平庸之恶”的典型——服从命令的公务员、“从未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本书通过大量一手史料,彻底颠覆了这一认知:艾希曼是一个老练世故的操控者、不思悔改的谋杀犯,他清楚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却不知疲倦地伪装自己,逃亡期间还与其他纳粹残余狂热地计划未来目标。在后者这位哲学家的传记故事里,我们也能看到他在纳粹德国时期所做的态度和行动,从另一个侧面了解那个时代的残酷。

除了纳粹题材的书籍,本期虚构类作品也值得关注。首先是王蒙的新作《笑的风》,往往许多深刻的笑都是悲从心来,这本书由笑而悲,在人世平常又稀奇古怪的故事里,体会那些喜上眉梢的悲情。

书榜中唯一的诗集《众多未来》出自美国女诗人乔丽·格雷厄姆之手,她是“二战”后美国诗歌的代表性人物,与大多数女性诗歌有所不同,她的写作呈现出一种富于思辨并且更具有雄心的中性气质,足以和伊丽莎白·毕肖普媲美。有人认为,她之于1980年代以后的诗歌,就如同鲍勃·迪伦之于1960年代以后的摇滚:她改变了诗歌艺术的形式,使之能够呈现比以往更为深刻而广阔的内容。她最擅长的是用连续滚动的句子来捕捉人在特定场景中的细微体验,从静止到运动再回到静止,从完整到分裂再回到完整……

《烧纸》是韩国电影大师李沧东的代表作,无论是电影叙事,还是小说叙事,李沧东手中都握着一把极为锐利的手术刀,他深层剖开韩国现代社会中普通人的生存困境,将其经受的历史创伤、人性的残酷、个体命运遭受侵害等问题连根拔起。在这部小说集里,他不止是人文主义的电影导演,还是一位心怀悲悯的作家。
(排名不分先后)


虚构
1
《失败笔记本》

(阿根廷)尼古拉斯·迦科波恩 著

卜珊 译

中信出版集团·大方

2020年1月


小说家巴勃罗因为写不出满意的作品而转向电影编剧,意外大获成功。在一次拜访之后,他被著名导演圣地亚哥囚禁在地下室写作。

他与圣地亚哥合作的影片,接连两次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然而,圣地亚哥对外谎称剧本皆出自他手,并且食髓知味,逼迫巴勃罗再写出一部杰作。面对空白的稿纸,巴勃罗文思枯竭。眼看交稿死线节节逼近,他该如何无中生有,成功脱困?
2
《镜之孤城》

(日)辻村深月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李大鸣 译

2020年1月
这是日本直木奖作家辻村深月最新一部探讨青春期成长困境的奇幻题材推理小说。安西心是雪科第五中学一年级的普通学生,她遭遇了校园霸凌,受到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她无法向别人倾诉自己的遭遇也不敢出门,一直幻想着有人会从沉重的现实中解救她。

忽然有一天,小心房间里的全身镜发出了耀眼的亮光,在镜子的另一边居然是一座城堡。戴着狼面具的神秘少女告诉小心,这个城堡在平日的九点到五点开放,只要在指定期限内找到藏在城堡中的“祈愿的钥匙”就能实现任何一个愿望。在这里小心还遇到了其他六名性格各异的初中生。究竟大家为何被召集到这奇幻的城堡中?是否每个人都抱有无论如何都想实现的愿望?在相处中,小心不仅获得了友谊,还得以窥见每个人的痛苦和心愿,并最终发现了城堡的秘密……
3
《笑的风》

王蒙 著

作家出版社

2020年4月
王蒙先生最新长篇。上世纪50年代末,贫农高中生傅大成在春天的一个夜晚,忽闻风中传来女子银铃般的笑声,青春情致骤然萌发,写下一首诗歌《笑的风》,从此开启他幸而不幸、不幸而幸、似荣光又似晦暗的尴尬一生。小说所述时代跨60载直至2019年,以极具王蒙特色的密集连珠排比语式,浓缩了各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和社会氛围,通过主人公的两次婚姻经历,揭示了时代变迁带给一代人思想、情感和命运的震荡。小说信息量极大,充分体现了作者的饱学多识和丰富阅历,读来酣畅有味。
4
《烧纸》

(韩)李沧东 著

金冉 译

武汉大学出版社·鹿书deerbook

2020年4月
本书共收录了李沧东的小说处女作《战利品》及其他短篇小说共十一篇。这些作品都是以城市边缘人和小人物为关注点,聚焦于两类题材,一类是朝鲜战争及南北分裂、光州事件等社会现实所造成的伤痛,一类是韩国社会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社会问题。他的小说不以大事件为线索,而往往围绕着生活的细节,如两代人之间的鸿沟、夫妻之间或婆媳之间的家庭矛盾、大巴车上的风波等等,他拙朴的笔触下隐藏的是这些细小的事件背后巨大的悲剧感。他的作品有一种逼真的写实感,如同他的电影那样深刻地刻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寻找被生活隐藏的真实。
5
《众多未来》

(美)乔丽·格雷厄姆 著

金雯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5月
本书精选了乔丽·格雷厄姆从1976年到2014年创作的诗歌,包括过去十一本诗集中的代表作和最近的新作,能够比较完整地展现格雷厄姆诗歌的面貌。在这些诗中,能看到她对幼年生活的回忆和深度情感的挖掘,她对亲人的深情,她重新改写神话传统、从中发现人类心灵秘密的努力,以及她对更平和、理智、远离暴力的世界的不懈追求。




虚构
6
《第一次世界大战:繁荣的幻灭》

《第二次世界大战:黑暗的年代》

(英)诺曼·斯通 著

王东兴 张蓉 美同 译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2020年4月


这两本书既囊括了“一战”全貌,又能让你快速了解“二战”。

进入20世纪,科技的大发展让上至政治家、知识分子,下到市井民众都相信:世界在进步,科学将拯救人类。“一战”就是从这样的繁荣和进步中脱胎出来。世界文明的龙头欧洲内战不断,继而演变成世界战局。事实证明,表面的欣欣向荣,不过是人们的幻觉而已。诺曼·斯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繁荣的幻灭》中,改变了以分析为主的历史专业写作方式,转而以叙事为主,穿插新颖独到的见解,深度解读20世纪欧洲各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关系,真实具体地刻画昔日的文明中心,简洁有力地勾勒出“一战”这个20世纪重大又复杂的论题。

经历过“一战”前所未有的破坏之后,全世界人民都在渴望持久的和平。然而胜利者更看重利益的重新分配,而不是稳定。“一战”并不是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复仇的火星在“一战”的余烬中跳跃。“二战”期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说:“如果我们失败了,全世界,包括美国和所有我们熟悉且关心的国家,都将坠入一个新的深渊,一个扭曲了科学、更加凶险或者可能更加漫长的黑暗时代。”“二战”是横亘在现代人心头的一个梦魇。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下,在绝望和怨恨的浪潮中,有关人类进步的观点悉数遭到了彻底的否定。七十多年来,它的阴云一直未曾消散。《第二次世界大战:黑暗的年代》将读者带回到“二战”扣人心弦的凶险时局,深度解析一场欧洲战争如何演变为世界灾难,再现了一个扭曲了科学与人性、漫长而崩裂的黑暗时代。
《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平庸面具下的大屠杀刽子手》

(德)贝蒂娜·施汤内特 著

周全 译

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年4月


1960年代,哲学家阿伦特在旁听耶路撒冷审判后,基于她看到的艾希曼形象——庞大体系下的小齿轮,只知服从命令而没有自己的思考——提出了“平庸之恶”的概念。然而,施汤内特在分析大量一手资料后却发现,艾希曼绝非盲目服从的平凡纳粹官员,而是一个善于伪装、不思悔改的谋杀犯。本书不仅纠正了长期以来对艾希曼的误读,更还原了战后纳粹与残余极右翼分子构成的逃亡网络,呈现了联邦德国的鲜活片段,揭示了美洲纳粹圈子的真实面貌。
《伽达默尔传:理解的善良意志》

(加)让·格朗丹 著

黄旺 胡成恩 译

拜德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0年4月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德国哲学家,哲学解释学集大成者。他一生著述甚丰,主要集中在哲学美学和历史哲学两个领域。他于1960年出版的《真理与方法》一书标志着现代哲学解释学的诞生,并成为该领域的经典著作(现代解释学的“圣经”),也奠定了伽达默尔作为现代哲学解释学大师的地位。

这本传记的作者是伽达默尔最亲密的学生,他也一直是解释学领域最重要的学者之一。因此,该书可以说是目前最权威也最全面的一本关于伽达默尔生平和成就的传记。作者通过采访伽达默尔本人和他的同时代人,以及查阅伽达默尔的私人信件与档案,勾勒出伽达默尔作为学者的生命历程和他的思想发展,并将它们放置在他那个时代的背景中——伽达默尔处在20世纪黑暗且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心,因为他选择在1930年代留在他的家乡德国。作者阐述了伽达默尔的代表著作《真理与方法》的源起和影响,还对伽达默尔在纳粹德国时期的态度和行动做出了解释,以期勾画出一位保持公正的学者的肖像,这位学者试图在面临巨大威胁的情况下保护德国的文化和传统。
《拜占庭的新生:从拉丁世界到东方帝国》

(英)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 著

李达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2020年4月


拜占庭帝国——这个自君士坦丁大帝于330年5月11日建都,到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于1453年5月29日破城,延续了1123年的大帝国,在英国历史学家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的生花妙笔下徐徐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本书为“拜占庭三部曲”的第一部,从君士坦丁的诞生乃至之前的戴克里先“四帝共治”时代讲起,在公元800年圣诞节查理曼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时收尾。在这近500年的时光中,这个罗马帝国见证了君士坦丁、查士丁尼、希拉克略等多位皇帝的光辉,也不断面临着周边蛮族的入侵和袭扰。自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以来,拜占庭帝国作为基督教世界的东方堡垒,不仅继承了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文化,而且保卫了欧洲的学术之光,并留下了辉煌灿烂的艺术珍品。

其他两部分别是《拜占庭的巅峰》《拜占庭的衰亡》:在“保加利亚屠夫”巴西尔二世执政时期,帝国达到巅峰,却在1071年的曼齐刻尔特之战惨败于突厥人,走向衰落。最后一卷,也是这部宏大史诗的高潮之作。本卷继续讲述了1081年亚历克修斯·科穆宁即位的历史。此后,在失明的耄耋老人、诡诈至极的威尼斯总督恩里克·丹多洛的率领下,第四次十字军给君士坦丁堡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拜占庭时代的晚年岁月充满哀怨,陷入与奥斯曼苏丹痛苦而漫长的争斗。1453年,这个曾横跨欧亚非大陆的千年帝国,随着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阵亡而灰飞烟灭。
《网上遗产:被数字时代重新定义的死亡、记忆与爱》

(英)伊莱恩·卡斯凯特 著

张淼 译

未读·海峡文艺出版社

2020年4月


你担心自己死后,社交网络账号被家人登录吗?

“集体点蜡”真的有意义吗?

我们今天的“晒娃”,孩子若干年后一定会喜欢吗?

在我们死后,我们在网上的私人信息并不会凭空消失,而会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遗产:“数字遗产”。终有一天会死于数字时代的我们,要如何处置自己的“数字遗产”?数字时代让人们面对死亡时的痛苦和悲伤都变得更加复杂,我们渴望保留回忆,也渴望保留某种程度的隐私。作为心理咨询师,作者历经十余年,记录了人们在处理“数字遗产”时遇到的种种困境,用无数触动人心的真实事例,让我们前所未有地思考在数字时代的记忆与爱,死亡与不朽。
选书 | 深港书评编辑部

主编 | 谢晨星

撰文|伍  岭

编辑 | 邓晓偲


扫码关注我们
蜗牛读书7日免费阅读卡继续发放哦

留言即有机会获得


    关注 深港书评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