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茶史:“天子草”阳羡茶

 





“……闻道薪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著名诗人卢仝“七碗茶歌”中的“阳羡茶”,产干我国享有盛名的古茶区之一的宜兴。

宜兴,古称阳羡,濒临太湖,层峦叠嶂,风光綺丽,更兼有“善卷”、“张公”、“灵谷”三洞之胜。南部山区多产茶叶,是我国享有盛名的古茶区之一。



宜兴产茶历史久远,古有“阳羡贡茶”、“毗陵茶”、“阳羡紫笋”、“晋陵紫笋”之称,到明清时期它又称为“辰州碣滩茶”。早在三国孙吴时代,宜兴所产茶便已名传江南。唐代,茶圣陆羽为撰写《茶经》,曾在阳羡南部山区作了长时间的考察,认为阳羡茶“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其“芬芳冠世产,可供上方。由于陆羽的推荐,阳羡茶名扬全国,声喧一时,并被纳为贡茶。



唐肃宗年间,自常州刺史李栖筠开始,每到产茶季节,常州、湖州两地太守便汇集于宜兴茶区,朝廷特派的茶吏、专使、太监于此设贡茶院,茶舍、专司监制、品尝和鉴定之职。采摘下来的嫩茶焙炒好,要分五批通过驿道,快马日夜兼程,赶送京城,务必赶上朝廷的“清明宴”,谓之“急程茶”。诗人李郢有诗曰:“凌烟触露不停采,官家赤印连帖催……驿路鞭声砉流电,半夜驱夫谁复见;十里皇城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



宋代苏东坡在“耳根洗尽功名话”以后,更是爱上了阳羡的香茶、甘泉、紫砂壶而卜居阳羡,并写下“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的名句。“蒸之馥之香胜梅”的阳羡贡茶,不仅名满海内,还饮誉海外,公元八世纪日本奈良时代远销东瀛。



阳羡茶产于宜兴的唐贡山、南岳寺、离墨山、茗岭等地,以汤清、芳香、味醇、色鲜、形美的特点而誊满全国。明代周高起《洞山茶系》中赞曰:淡黄不唐、叶茎淡白而厚,制成梗绝少,入汤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茅香藏味中,空蒙深永,啜之愈出,致在有无之外。




阳羡春茶在谷雨前采制,焙制后的成品茶条形紧直锋妙,色翠显毫。沏泡后,汤色清澈,叶底匀整,清香淡雅,滋味鲜醇,回味甘甜,沁人肺腑。


    关注 新兴县宇元茶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