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为,能飞遍全球的岗位就是它了!

 

未知的挑战如此有趣,又怎能错过?...



我就是炮火
胥正浩


2015年12月,结束新手村5个月的洗礼后,22岁的我去全球技术资源中心报到。这是一个向全球项目输送“炮火”的部门,换句话说,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办公室有点冷清,只有三三两两的同事在准备签证材料,听说其他人正在全球各地奋战。没有留给我“佛系”的时间,我便接到了第一个任务。地点:南半球的秘鲁。

一线:“这是公司A级项目,各方面都很重视,项目开始爬坡期,我们不要新员工……”

主管:“给他一个机会,培训排名和上机成绩都很优秀的。”

导师:“自学这份核心网白皮书,项目中有涉及。”

一线的质疑,主管的争取,导师的忙碌,偶尔从附近工位上传来远程会议的讨论……我看着周遭的一切,还没出发就隐约感觉到,前方等待我的将是怎样的压力和挑战。

是炮火还是炮灰?走着瞧。

秘鲁:不做“吴下阿蒙”
经过30多个小时的飞行,辗转3个城市,我在深夜到达了秘鲁代表处的宿舍。第二天一早,我刚到办公室,屁股还没坐热,连大门都还没记住往哪开,就被同事们带到了客户办公室。紧张的气氛从进门那一刻便向我袭来。

那是当时代表处规模最大的核心网项目,我们需要帮助移动运营商C客户完成CS Core(电路域核心网)和HSS(用户归属服务器)的整网搬迁以及IMS Core(多媒体核心网)新建。客户办公区已驻扎项目组三个产品线的架构师老大哥,他们在部署着测试设备的实验室和客户工位之间来回奔波,每个人都神情严肃,神态疲惫。

作为一个“菜鸟”新手,我既怕开口询问打扰到他们的工作,又怕傻站在一旁帮不上忙,心怀忐忑,手足无措。客户还说着节奏极快的西班牙语,少数会说英语的客户口音又有点重,我努力听了半天都似懂非懂,真是急出了一脑门子汗。

彼时项目组刚入场,还没有办公位,我和老大哥们坐在机房的箱子上,耳边大功率风扇使劲地吹着,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到处充斥着我听不懂的语言,一切都那么陌生和突然,在地球另一端的职业生涯开场,我一时无所适从到极点……

还好我是坚强的,专家前辈是耐心的,项目技术总负责人的安排是合理的。

当时技术总负责人被部门委托做我的导师,他在工作和生活上都对我颇为照顾。他交给我的第一个任务是抓取各种场景的信令跟踪,配合架构师分析网络中的业务是否能够实现。老大哥们对我这个新人也抱以相当程度的宽容,忙碌之余会抽空讲解分析的内容、产品的特性和网络的结构。虽然一开始一知半解,但随着了解的深入,各种知识如同拼图般一块块凑在一起,让我逐渐有了头绪。

不想当“吴下阿蒙”,不敢有丝毫懈怠的我像上紧了的发条,拼命追赶着前辈们的步伐。白天争取高效完成已知的工作,把不懂的工作列出轻重缓急,紧急的立刻求助,其他的就加班加点学习。遇到搞不定的,就在吃饭间隙、上下班路上、每周的例会后,见缝插针地向同事们请教学习,我终于慢慢跟上了大家的脚步。

随着时间的积累,我在语言关上也交出了还算满意的答卷。我每天厚着脸皮找本地同事聊天,为了适应当地人的口音,还简单学习了一些西语词汇,了解当地人的发音习惯。对新环境的不适感每日可见地淡去,虽然一时半会并不能滔滔不绝,但和接口客户、团队成员打交道时,我已经能自如对话了。

秘鲁代表处不算太大,人力实在紧缺,这就要求每个人都必须能独当一面,我自然也不例外。编写网设方案、澄清产品特性、监督上电、本局调测、对接集成、搭建环境、业务实现,再到验收测试和割接商用,我样样不落地边学边干,干活儿的速度越来越快,心里也越来越稳了。

网络变更操作需要在夜间进行,我们经常清晨回到宿舍睡觉,中午又匆匆赶到客户办公室准备下一步的工作。密集割接期时,一周六天,几乎天天如此。虽然老大哥们总是调侃他们不如我这个小年轻能熬,但有时我们一起通宵达旦割接后,中午起床时我却常常发现他们已经处理了一上午工作——为了澄清客户的疑问,为了处理值守时发现的问题,为了完成各方面的工作,他们比我更能“熬”。我切身体会到,华为人“以客户为中心”并不只是一句口号,这也成为我坚持下去的理由。

而我也逐渐能独当一面,虽然常驻客户机房的我们基本与代表处的食堂无缘,这里的工作强度有时令人疲惫,我的出差周期也从一开始沟通的三个月变成了九个月,但客户已经开始仔细聆听我的方案,曾经质疑我的一线主管已经舍不得我离开。在我出差期满准备回国时,一线主管问我:“你愿意留下来常驻吗?”

我想了想,婉言拒绝了。我希望我的人生能更加多变而富有挑战。家中长辈都是公职人员,他们希望我也有稳定的发展,但我不想给自己设限,从大学学习物联网,到毕业选择民企,我走了一条家人从未走过的路。

在我看来,人生的精彩就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去遇见、经历,接受挑战和得到收获。所以我不想一开始就在某个地方停留下来,我想在全球服务资源中心提供的全球平台上,去更多的地方,适应不同项目组的文化和角色,看更多的风景。

我想看看自己能走多远。
瑞典:客户给我上了一课
如果说秘鲁项目给了我一个完整的项目经历,让我从头到尾参与了一张核心网的搭建,那么瑞典客户,则给我上了非常宝贵的一课。

当时项目主体割接接近尾声,我通过项目组面试后,要作为技术组长主导完成CS核心网的收尾工作。我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手足无措的新人,来之前我就将任务目标和工作计划梳理得明明白白,满以为此行会非常顺利,谁料在一开始就状况频出。

客户项目经理在通信行业耕耘数十年,项目组同事带着我拜访他时告诉我,客户会授予我接入网络的账号和权限。于是第二天我就迫不及待跑去询问客户PM权限授予的事情,想尽快开展工作,没想到客户淡淡回应:“你需要耐心等待一段时间。”说完后他径直起身离开。

我无奈地回到工作区,尚不以为意,不料技术总负责人突然拉住我小声说:“正浩,这边的客户是非常专业的,他们并不喜欢其他人对其所负责工作的催促。以后你要注意一点,给他们合理的时间,如果太久没有回应再去询问。”我恍然大悟,方想起客户的回答虽然很礼貌,但已明显不快。

不同地域的客户风格完全不一,在这里,计划的准确性与契约精神渗透在整个国家的日常文化中,而我略显激进的工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客户造成困扰。有时候,客户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了解客户的工作习惯,尊重客户的工作方式,是欧洲客户教会我的第一件事。

而学会和客户专业对话则成了我的另一件功课。

因为人力成本高昂,瑞典客户大量采用智能网的方式,自定义设计出很多业务场景,随之而来的就是各式各样的问题和适配,问题管理成了我的主要工作之一,包括复现问题、分析定位,向不同体系的研发同事传递客户诉求,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个新补丁需要在现网实施验证。期间,客户展现出非常专业的通信功底。如果说有的客户需要厂商提供保姆式的服务,那么在这里,厂商更像是设备实现层面的顾问,客户有时还会反向输出方案给华为确认。如果我拿不出准确切实的分析意见,就无法与客户平等对话,因此,阅读协议,深入了解客户网络的业务,解读客户方案与主流方案的差异,成了我每日的必修课。

在向客户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渐渐被客户认可。记得刚来时,赶上网络中的不同领域接连发生一些小意外,客户主管对项目组说过的一句话至今让人醍醐灌顶:“建立信任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华为要摧毁信任却只需要这么几次‘意外’。”

于是整个项目组更加如履薄冰,我也不断思考:从客户的角度来说,他们想要什么,我能够做些什么?

我调整了面向客户的例行汇报重点,凸显问题处理的历史进展,便于客户可追溯,同时加入每周网络指标观察和分析报告,让客户知道我们的工程人员真正关心着网络。对网络的监控和分析,需要我们每天投入更多的精力,但很快便有了回报,客户更加直观地看到了网络的情况,而问题的有序闭环和网络指标的持续平稳也终于获得客户的认可,我们最终通过了CS Core的终极验收。

项目经理有一次从和客户的高层会议上回来,向我转述客户的话:“如果所有人都能像Harpell(我的英文名)那样做事,华为的网络就不会有什么‘意外’了。”他一时口快,说漏了嘴:“是啊,年轻人就是有冲劲,有想法。”客户很惊讶,他之前没看出来,我只是一个工作才一年多的新人。

说实话,在工作中我从来没把自己当成一个新人。我总欣喜于自己又参与了了新的项目,结识了新的团队和新的客户,我会努力调整自己去适应这些未知,并在此中获得新的成长。

冰岛:只有我一人的办公室
在离北极圈最近的国家冰岛,虽然业务量不大,但我们有两个重要的客户V和N,华为在N客户的楼上设立了办公室,2017年初的寒冬,办事处唯一一个常驻员工因要事脱不开身,而两个客户的网络整改又迫在眉睫,在多方协调下,刚结束瑞典项目的我,形单影只出现在冰岛白雪皑皑的街头。

两家客户一接触便知其风格鲜明,V客户严格遵从标准和流程,N客户则自由随性一些,比起听我讲繁复的方案,更愿意和我一起唠嗑,但细致接触后我才知道,这只是客户基于对华为公司的信任,而职业化依然渗透在每个细节。

有天晚上,我和N客户天南海北地聊着天,等待网络业务量降至低点时进行网络变更。到了零点,按业内惯例可以进行网络变更,但还有300个用户在线,我问客户是否强制下线这些用户开始变更,平日里随性的客户却罕见地摇摇头,要求我继续等下去,并认真地对我说:“Harpell,我知道你去过很多地方,300个用户相对其他一些运营商的核心网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在这座岛上,对于我们来说,300个用户依然占据着相对重要的比例,我们不能中断他们的业务。”

那一刻,我对“以客户为中心”又有了新的认识,不同的客户有着不同的“个性”,我不能陷入以往的经验惯性中,要时时警醒自己去拥抱每一个客户的特质。我们一直等到凌晨两点,确认设备上只剩个位数的用户后才正式开始。而后续的变更中,我们也始终延续着这一要求。

在冰岛的一个月里,当地每天的日照时间只有四个小时,除了吃午饭时我就没见过太阳。客户下班很早,我常常是独自一人在办公室编写材料、准备方案,窗外一片漆黑,寒风呼啸,刮得玻璃沙沙作响,室内安静得只剩下我敲击键盘的声音,华为办公室里“狼性”十足的会议声、拉通对齐的争论声、此起彼伏的eSpace(华为企业通信软件)振铃声统统离我远去。

后来听同事说,冰岛攻坚大项目时,很多人会出差过来支援,办公室也曾人声鼎沸,但那一个月,一连数日,静谧独属于我,仅有的交流便是我与客户的交谈以及内部的智真会议,虽然忙碌又孤独,但却令人颇为享受。直到有一天,在办公室,我与本地兼职的文员突然撞见,两人都互相被对方吓了一跳:啊,原来还有另一个人!

墨西哥:给本地员工的交接棒
2017年2月,从冰岛回国的我,正填写出差报告单,一个回国办签证的前辈,用项目奖这个大馅饼把我“骗”去了墨西哥。

在墨西哥A级核心网项目群的交付与生活漫长而难忘,但这个故事里的主角,不属于我,属于外籍同事。

因交付任务庞大,项目组在本地新招收了大批外籍员工与顾问,每个中方与2-3名外籍同事“结对”成组,并让外籍员工逐渐承担起对应领域的工作。这个方法直接有效,彼此间友谊增长的同时,本地团队的能力也肉眼可见地进步了。

团队中有一个入职华为多年的本地员工Marco,技能突出,逻辑清晰。最关键的是,他了解中国人和本地人的思维差异,掌握双方的沟通技巧,因此作为技术副负责人担任着代表处与客户之间沟通的桥梁,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一开始作为技术组长的我和他的配合并不是那么顺畅。在过往的项目中,为了展现我们的专业性,我习惯先在内部会议中统一各个方案的口径,避免给客户造成困扰,对于没有结论的问题答复时十分谨慎,这也是被很多客户认可的方式。但在与A客户的会议中,Marco的表现却出乎我的意料,他会想办法将项目组尚未确认的问题打开,追问到底,让我一度怀疑他是不是“卧底”。直到后来,在又一次争执后,我忍无可忍地问道:“你究竟是站在哪一边的?”

Marco坦诚相告,和很多运营商一样,A客户也在意厂家最终给出的方案,但不一样的是,他们更注重参与其中的过程,“They want to be involved.(他们希望被卷入进来。)”

我将信将疑,后来不断观察,发现客户团队果真并不介意我们彼此在会议上的争执,甚至更喜欢参与到这些讨论中,对方案落地前的问题报以相当程度的宽容。之后我便改变了方式,甚至刻意将一些问题的讨论从内部搬到客户的会议桌上,直接听取客户的意见,反而少走了很多弯路。最终,我们一起完成并支撑重大操作100余次,零事故零投诉,并促成了一笔专业服务订单的落地。

这段经历,让我又有了新的感悟——哪怕我走过再多地方,积累了再多经验,也不能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应该始终保持谦逊的心态去面对客户和同事,因地制宜,才能顺势而为。

曲有终,人有散,在墨西哥的两年,项目关键里程碑的一步步达成,与此同时,新订单、新需求也不断落地,新的项目群接踵而至,留下的中方员工包括我在内不断给本地员工开展更多的赋能培训,他们开始承担起更多的职责。有一天下班,我偶然听到,一个本地员工把握好时差,正和研发直接澄清着问题,虽然沟通效果似乎并不是太有效,但这也证明了本地同事们是有能力、也有态度接过接力棒的。

即将离开前,看着本地同事主持客户会议时的身影,我明白,我终于完成了代表处交给我的最后一个任务,不再需要找新的中方员工接替我,客户的网络已经可以交由本地同事继续交付。
带着妻子看世界,事业爱情我都要
不同于公司的大部分岗位,工作在全球技术资源中心,我们总是在不同的团队中来来往往,当一线呐喊时,我便是呼啸而来的炮火,马不停蹄地辗转全球,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我享受着每一次旅程,也期盼着每一次未知。

四年弹指一挥间,我从一个羡慕他人给我讲故事带我看世界的新人,也变成了踏过大山大河,谁也看不出年龄的“老人”。天南海北的旅途见证了我激情燃烧的年月,我也在旅途的每一站见识世界的模样,在广西“嗦”过螺狮粉,在内蒙古大快朵颐过冰煮羊,听安徽客户在餐桌上讲他和华为闹过的笑话,在浙江用一叠动车票到处给客户讲新网络的宏愿……每去一个地方,便结识一群有趣的人。不给自己设限,找准定位,能上能下,是我给自己的生存格言,当年无所适从的“萌新”如今已身经百战,在项目中担任着技术总负责人,做了别人的导师。

但自豪与骄傲的背面,是半年得见一次的女友,是隔着时差连生病都只能留言安慰的遗憾。

头几年,我和女友在一起的日子屈指可数,但我们一直坚守着这份爱情。每次我从海外回国前,都会和她反复计算彼此的假期和行程,想尽办法将各自的时间凑在一起,让彼此的地点再近一点。

来华为的第三年,她成为了我的妻子。作家沈从文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和她亦是如此,我享受着我的工作,但也绝不放弃与她的相伴。感情与陪伴不能用成本估量,她欢欣雀跃地奔赴我所到达的地方,陪伴着我,我也尽我所能陪她做任何想做的事,一起去吃她想吃的美食,去她想去的地方。
猛然发现,妻子已与我四海为家一年有余,从她明亮的眼睛里我看不到一丝退缩。我们不知道还将旅行多久,落往何处,但前方的新奇吸引着我,也吸引着她;我也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从“炮火”绽放为将军,但未知的挑战如此有趣,又怎能错过?
*本文来自“华为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心声社区是华为的罗马广场



长按二维码关注心声微信公众号


    关注 心声社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