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八周年祭  《羌山采风录》留存民族记忆

 

“5•12”汶川特大地震八周年,我们重又忆起由我社出版的为羌族文化的存续保留了希望,在羌族历史重建、文化重建和精神重建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文化意义的《羌山采风录》。...

“5•12”汶川特大地震八周年,我们重又忆起由我社出版的为羌族文化的存续保留了希望,在羌族历史重建、文化重建和精神重建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文化意义的《羌山采风录》。



在羌族文化因地震而遭受重创之时,《羌山采风录》的出版以其不可复制的唯一性,成为唤起全社会关注羌族灾后文化重建的文化载体,也成为对那些为羌族文化的传承作出贡献的人们的褒奖和告慰。《羌山采风录》是一份用生命换来的珍贵的文化纪念,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之为是我国羌族文化的活化石。



《羌山采风录》是四川师范大学民歌研究所的万光治教授及其科研团队历时四年的心血之作,其中记录的是他们踏遍羌山跋涉寻觅的足音和羌族人民世代传唱的心声。2004年至2007年,万教授带领的采风团队多次深入四川平武、北川、茂县、松潘、汶川、理县等羌族聚居区,用摄像结合笔录的方式采集了221首羌族民歌。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采风团队再次深入震区补充采录了56首民歌。然而当年的歌者杨荣连、王志帮、母子文、刘显秀、韩秋生、韩天礼均病逝或遇难,北川县文化馆羌族音乐研究者计学文先生连同六十多位羌文化专家在北川文化馆会议室罹难。汶川特大地震使羌族文化遭受重创,所幸的是,万教授当年出于对中国民歌生存状态的危机感而挽救的277首羌族民歌,使羌人“心魂”未成绝响。
《羌山采风录》在策划出版的过程中,创编团队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情景再现、音响定格、生态还原的属于民族音乐文化特有的记录方式,以力图保证民族音乐真正原汁原味的田野风貌。因此,本书的创编团队完全选择未作任何创作加工的乐谱,配合三张民间歌手在最自然状态下录制的DVD光盘为声像载体,辅以说明性、叙事性、论述性的文字介绍,打造了一部在民歌出版史上不多见的集“声、像、文、谱”于一体的出版物。这种形式更符合保存和传播民族民间音乐的规律,也因此更具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作为“民族文化活化石”的民歌,在濒临消亡的局面下,尤其是当民歌的存亡已经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依托在此之上的精神家园的存亡之时,作为出版者,奉献和重现一个族群赖以生存的心灵之根,是必须要承担的责任。人民音乐出版社作为音乐出版物的创造者和音乐文化的传播者,始终坚守一个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始终致力于民族音乐的保护和搜集,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传承。《羌山采风录》的出版就是我们长期致力于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的一个生动缩影,也是文化传承和出版创新的一个新起点。
今天,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八周年之际,当看到昔日受灾的羌族聚居地区已从废墟中重新站立起来,我们就更加迫切地感到精神重振和文化重建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愿以《羌山采风录》的音乐记忆告慰逝者、激励生者,以《羌山采风录》的文化记忆祝福中国民族文化的世代相传、源远流长!


    关注 人民音乐出版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