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搏】这些考点请务必记牢!(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

 

乘华图翅膀,圆教师梦想广西华图将第一时间同步广西人事考试网发布教师考试相关信息,可加教师考试群:332485...







乘华图翅膀,圆教师梦想

广西华图将第一时间同步广西人事考试网发布教师考试相关信息,可加教师考试群332485718获取复习资料,关注广西华图教师官方微信gxhtjs 了解最新考试动态。

知识点13:教师心理

1、教师成长的过程: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重点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

(2)关注情境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师把关注焦点投向了如何提高学生成绩。

(3)关注学生阶段:处于该阶段的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学生的内心世界。

2、教师期望理论:罗森塔尔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人将之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寄以期待,学生就会发生相应变化。

3、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可以把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一般教育效能感指教师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即教师是否相信教育能够克服社会、家庭及学生本身素质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指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解释教师动机的关键因素,影响着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以及克服困难的坚持程度等。

4、控制点理论:控制点的概念源于美国社会学习理论家的朱利安•罗特于1954年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理论,旨在对个体的归因差异进行说明和测量。不同的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和各自目标出发,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其中,心理学家格洛佛在其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的“控制点指的是一个人感到自己的成功与失败的位置在哪里——内部的或外部的”这一观点最有代表性。

根据在控制点上的差异,人可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两种类型。内控型个体相信自己能够发挥作用,即便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会怀疑未来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他们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而外控型个体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面对失败与困难,往往归责于外部原因,而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企图寻求救援或是赌博式的碰运气。他们倾向于以无助、被动的方式面对生活。

5、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社会因素:(1)教师竞争加剧;(2)家长对子女的期待提高;(3)教师劳动强度与其社会、经济地位失衡;(4)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待。

学校因素:(1)学校管理缺乏民主;(2)学校对教师心理健康不够重视;(3)教师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存在问题。

个人因素:教师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人格以及生活经历各不相同,使得教师在心理健康方面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6、教师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由于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教师在长期工作压力和自身心理素质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并带来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导致教师出现严重的身心疾病。

玛勒斯等人认为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①情绪耗竭,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②去个性化,是指个体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和忽视的态度;③个人成就感低,表现为消极地评价自己,贬低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职业倦怠的原因:①社会因素,主要来自教师职业的声望压力,表现为教师及其工作缺乏社会支持;②职业因素,指的是教师担当的多种角色所产生的角色职责压力,体现在角色冲突、学生问题、升学考试压力等方面;③工作环境,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家长、领导、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压力,以及来自学校考评、聘任制度所带来的压力;④个人因素,体现在教师自身的认知方式和应对策略。

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个体积极的自我调适;组织有效的干预;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2014年】16.教师职业倦怠是用来描述教师不能顺利应对(  )时的一种极端反应。

A.个人压力  B.生活压力  C.工作压力  D.社会压力

【答案】C

【解析】20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了教师职业倦怠这样一个概念,主要是用来描述个体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由于得不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疲惫。

【2015年】65.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个人因素表现在(  )

A.教师的认知特性                  B.教师的工作内容繁重

C.教师的个人因素                  D.教师的感受力和领悟力

【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教师心理的内容。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教师个人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个人因素包括教师的人格特征、心理素质等。B项教师的工作任务属于外部因素。因此答案是ACD。

知识点14:品德发展

1、品德的实质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品德的构成要素
道德认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是品德的核心成分。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成分是不同的,某些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的慎重考虑,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要出于情感冲动。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但不同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较多,有的态度则是非理智、情绪化的。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景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由于其产生非常迅速,因而当事人往往不能明显意识到这个过程。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道德形象之所以能激发人们的情感,是因为它是以社会道德标准的化身而存在的,又具有极大的鲜明性,因而能使人更容易理解道德规范的要求及其社会意义,也更容易使人受到感染和激励。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意识到的道德概念、理念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它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较强的理论性,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实际上是道德观念的能动作用,是个体通过自己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道德生活中内在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这种力量表现为个体能够排除内部障碍和外部困难,强化执行道德动机所引起的行为决定。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2014年】41.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答案】A

【解析】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知即道德认识。本题选A。

【2015年】47.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一种(  )

A.社会现象  B.集体现象   C.个体现象   D.文化现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品德心理的内容。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表现出来的稳固的特征或倾向。品德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是人的道德中的一部分,是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部分。因此答案是C。

知识点15:德育途径

德育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等,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生动活泼地向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3、劳动:学校进行德育,尤其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

4、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5、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工作的教师。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班主任要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就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并争取其他任课教师、团队组织、社会有关方面和学生家长的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班主任特别要精心组织与培养健全的班集体,并通过班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方法上,要注意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2014年】50.学校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A.班主任工作  B.社会实践活动   C.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科教学  D.课外与校外活动

【答案】C

【解析】我国的德育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等等。政治课与其它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本题选C。

【2015年】45.桂阳小学本学期开展了两次全校性的德育活动,一次是“从我做起”评比活动,另一次是“我的中国梦”演讲比赛。这种实施德育的渠道或形式是(  )

A.德育管理      B.德育途径    C.德育模式     D.德育价值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德育的途径,题干中桂阳小学组织的两次德育活动,这种实施德育的渠道属于德育途径。德育途径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又称为德育组织形式。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关注 广西华图教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