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之袅袅意,缕缕悠然心(下)

 

在香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挑选好香就成为了一门学问,一门技术。...



香,既能悠然于书斋琴房,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

既能在静室闭观默照,又可于席间怡情助兴;

既能空里安神开窍,又可实处化病疗疾;

既是一种精英文化,又是一种大众文化。

它出身本无固定之标签,唯灵秀造化源于自然。

通过香我们可以感受天地之精华,感悟宇宙万物之大爱!



在香之美(上篇)中我们与您一起了解了香的历史渊源、用途、药效、分类及香具,在香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五花八门的合成香越来越多,如何挑选好香就成为了一门学问,一门技术。挑选到好香,对人们的身体也会有益处,反之,则会如吸烟一般,伤及身体。

如何挑选好香?


第一、从原料、配方、工艺上。天然香料(包括天然香料的萃取物)的养生价值远高于合成香料。合成香料系化学制品,其原料取自煤化工原料、石油化工原料等含有苯环的芳香族化合物,虽然气味芳香,但作为化学制剂,对健康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危害,熏烧类的香品尤其明显。

第二、从香气特征上,古人所云好香如妙药灵丹,可助人化病疗疾,开窍通关,悟妙成真,皆非虚言。要制出这样的好香,不仅要有上乘的香材,妙验的香方,还须有极高明的制香家,现在一般的市面上已很难见到了。

第三、从香品的外观上,对于线香和盘香,还可以掂量其重量,虽然不是越重越好,但一般而言,很轻的香质量都较差,大多是使用了草木之类的原料。
如何鉴别线香?


下面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最常见的线香的鉴别方法。



添加了化学香精的线香,在清闻的时候味道就很浓郁了。打开香筒,浓香扑鼻而来,燃烧后,香气的爆发力往往很强,而高品质的红土和芽庄线香,在清闻时,味道很淡,甚至没有气味,在燃烧后才会释放香味。

添加了化学助燃剂的线香,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点燃的香头非常烫手,而且当点燃的香头接触其他物体时,不容易熄灭。纯天然的线香,用手指轻轻划过点燃的香头,有热的感觉,但不会烫手,同时如果香头轻轻接触其他物体(如一块木头),很快香就熄灭了。

取一段线香或一点香粉,放在电熏炉中,温度适当高一点大约180-200度左右,如果是纯天然的线香,香韵会逐渐散发,可以区分出前韵和中韵和尾韵的不同变化,这和正常的熏香差不多。但如果是便宜的木屑粉加香精的,会感觉爆发力非常强,一上炉就会有很浓郁的香味,但是时间不长香韵就迅速淡化,越来越淡,而且香韵基本无变化,这样的基本就是廉价粉加香精做的线香了。如果调到220度高温,有添加的线香会爆发出刺鼻的酸臭味,就是添加了其他化学物质的缘故。
如何品香闻香?


香是形而上的雅物,对人的作用超越了味觉和感官的享受,是养性、养生的良药。我们只有贴近于它,才可领略到香的透心脾的芬芳与高雅之中蕴含的神奇力量。

宋徽宗时宰相蔡京每次焚香,先命令丫鬟封闭门窗用数十樽香炉在室内焚熏香料,等到香烟充满整个房间,就卷起正北方向的帘子,香气蓬勃如雾,缭绕在庭际之间,蔡京对客人说:香必须像这样烧,才有气势。可见品香也是有讲究的。



第一、闻香云。就是当一缕青烟飘过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凑着鼻子去吮吸它的芳香,轻轻的吸入,慢慢的品尝它的美味。

第二、闻香韵。就是品尝一下香盒四周洋溢着的香韵,香韵和香味是有区别的,香道中所说的香味是直接闻香云飘过来的味道,直接感官到这个香味是怎样的。而香道中所说的香韵,是品香的时候,身边环境散发出来的香味。因为沉香和极品檀香都会有香味的层次变化,所以品尝香韵是品析香品是否到位的关键。

第三、品香意。就是闻香者离开座位,在闻香的居室里走一下,去感受一下整个空间飘逸着的香韵,也就是香的意境,同时也是感受一下这款香品的扩散力和渗透力的强弱。极品线香的扩香能力非常强,香韵弥散渗透广泛,10米之外即可品到香意存在,离开一米,味道又有所不同,这个就是常说的层次感。

第四、品余香。就是等一支香品点完之后,就要品一下余香,余香就是留在空间里面的香韵,这个时候所闻见的香韵和之前是有变化的,是变得甘甜了,还是变得凝重端庄了,是留有清凉了还是留存花香了,每种沉檀的余香都有不同,就要品味余香,才能感叹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极品好香,也是品香的目的所在。

第五、组合品香,就是说燃点一支线香之后,接着去点第二支、第三支,用上面所说的方法品尝,目的就是为了比对他们之间的变化。每一个产区的沉香,都有自己的香味、香韵、香意和余香。香道就是反复的品析不同产区的香品味道的变化,这样才是玩香道,才会觉得很有意思,也很有乐趣。



在古时,闻香与品茗、插花、挂画并称为“四般闲事”。玩香的方法也越发多样,有袅袅青烟升腾的篆香、也有不见烟雾只闻馨香的隔火熏香……久而久之,呼朋引伴相聚闻香者有之,独自焚香品读诗书者有之,不知不觉间,别具一格的香道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最具韵味的一部分。事实上,为了尽情享用香之美妙,古人做出了澡豆、茉莉花香皂、敷身香粉、檀香小扇,甚至还有香茶木樨饼,将其置于口中咀嚼,让唇齿留香。

翻阅古籍,香之倩影随处可见。宋时朱熹有《香界》道:“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元曲《西厢记》中,张生初见崔莺莺,便是莺莺在佛殿“烧香”,“兰麝香仍在,佩环声渐远”;清代《红楼梦》中,贾宝玉题有一联,“宝鼎茶闲烟尚绿”,道的便是宝鼎炉焚香情景。“焚香鼓琴,栽花种竹”、“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啜茗焚香,令意思爽畅,然后读书至日昃而止,趺坐,尽线香一炷”、“时之名士,所谓贫而必焚香,必啜茗”……你瞧,士贫尚且“必焚香”,古人对香的推崇与喜爱不言而喻。



待到晚清,时局不定加之西方文化涌入,种种因素作用之下,香道与诗词歌赋等雅事,日渐淡出中国人的生活。所幸的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香文化逐渐复苏,这一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流淌了两千年之久的传统文化,终于得到更多的继承与传扬。

黄帝告诉人们,香气对养生有着独特的作用:“五气各有所主,唯香气凑脾”,但过之则伤。脾胃和则体健,五脏和则本性安、德根坚、智慧生。在后世的发展中,中国人用香始终把养生养性作为其根本目的。使之性命和合、心境平静、真情坦露,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以此,才萌发出了有利于人类健康发展的创造力,恬淡雅致与芬芳的和谐生活。

(图文编辑:倩儿)


    关注 自在印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