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问心眉眼之外梦钗黛

 

眉眼之外梦钗黛,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



千般悲喜幻渺,万种风月繁华,终成一场红楼迷梦。

愿相携与共,问心问情问红楼。

——红楼问心
     一曲红楼一场梦

诉不尽的悲意伤怀

说不清的痴男怨女

一入红楼梦难醒

难解梦中情

有过欣悦

有过痴迷

也有过不解

我难以形容我看红楼时的心情

但是说到底还是热爱的吧


现在我们谈到《红楼梦》时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关于黛玉宝钗二人高下的问题。世人莫不是“扬黛抑钗”,或是“扬钗抑黛”,少有钗黛并举者。

红楼梦引子中写到“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悲金既是悲宝钗,悼玉既是悼黛玉,至少表面上是这样的,除了对钗黛二人的悲悼以外,更多的是对《红楼梦》中众女儿的悲悼可见钗黛二人在文中是何等重要。

那么就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写人应以形传神,以貌传情。然而《红楼梦》作为一本现实主义小说竟同时对钗黛的外貌和服饰描写少之又少。
黛玉


对黛玉的外貌描写较多的当属林妹妹初进贾府之时,作者对其描写为“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这样的描写给人最直观的感受便是黛玉性情忧愁,眉含烟,目泣露,似烟似露,除此之外却描摹不出她具体的样子,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观之黛玉,观之其眉目,只见其神却不见其形。

而张爱玲在其《红楼梦魇》中写到“写黛玉,就连面貌也几乎纯是神情,唯一具体是“薄面含瞋”的“薄面”二字,通身没有一点细节,只是一种姿态,一个声音。”

由此大概看出黛玉似不是那个时代的女子,并没有明确的时代感,由此可见黛玉到底还是世外仙姝,其形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神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具有一种虚幻和不真实的美感。
宝钗


再说宝钗,第八回中“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若水杏。”

作者对宝钗外貌的形容到是具体的多,“银盆”,“水杏”倒都是具体可感的事物,而其“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

倒也能看出宝钗是如何的明艳动人,当真是一等一的美人啊。“淡极始知花更艳”宝姐姐以容色动人,倒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失却了那一丝神韵了。


就这样作者潜意识里希望塑造一个有黛玉之神,宝钗之形的女子,所以就生发出一位秦氏可卿,此人兼有黛钗二人之神形,而文中对秦可卿的描述也是甚少,只说她“人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平和。”

后又写到“更可骇者,早有一位女子在内,其鲜艳妩媚又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

较为明确的表明了作者“钗黛合一”的倾向性,此所谓兼美。而另一体现便是四十七回出现的薛宝琴兼有钗黛二人之风情,在此不详细说明。
总之

钗黛二人一个有形一个有神

一个是实一个是虚

一个是现实中的山中高士

一个是理想中的世外仙姝

一个含蓄浑厚,一个风流别致

看似对立,实则具有一定的同一性

作者在判词中写到“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她们在作者的心中都是值得悲悼的对象

将两人判词合

未尝不是一种暗示或隐喻

由眉眼之外物入人物之内心,由外及内

钗黛二者具有互补性,形神兼备

可谓钗黛合一
每周三 红楼问心

与你不见不散



    关注 文化传播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