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在人生的转折读懂杜甫

 

跨越时空的遥远的相似性,最打动人。...

↑↑欢迎点击上方蓝色字迹添加关注↑↑↑
(封面:《绣春刀》金士杰扮相)


以下这首诗很长,不求甚解,你一眼扫过去,看是否有哪一句打动了你?

《正月十二日自房州城遇虏至奔入南山十五日抵》

(宋·陈与义)

久谓事当尔,岂意身及之。避虏连三年,行半天四维。我非洛豪士,不畏穷谷饥。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今年奔房州,铁马背后驰。造物亦恶剧,脱命赵毫厘。南山四程云,布袜傲险巇。篱间老炙背,无意管安危。知我是朝士,亦复颦其眉。呼酒软客脚,菜本濯玉肌。穷途士易德,欢喜不复辞。向来贪读书,闭户生处髭。岂知九州内,有山如此奇。自宽实不情,老人亦解颐。投宿恍世外,青灯耿茅茨。夜半不能眼,涧水鸣声悲。

小鱼哥看了看,笃定地说,这首诗在语文课上肯定没背过,凭多年积累的文学自我修养,他认识中间一句:“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对了,“少陵”是南京的意思吗?

很高兴,我们都一眼爱上了同一句诗。不过“少陵”,是指自号少陵野老的杜甫。少陵不仅是杜甫漂泊生涯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他的远祖杜预的故乡。

陈与义这样的人,出身名门,少年科第,年轻时候把“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当日子过,所以早年,根本看不上汲汲营营、穷途奔走、穷困落魄的杜甫。

但世事难料,靖康乱起,金人入汴,二帝北狩,高宗南迁。正史说他“遂避乱襄汉,转湖湘,逾岭峤”。这首诗记载的,正是逃难途中情形。

诗中写的是正月十二至十五日情形。十六日依然在这里避乱,还留下两首绝句:

《正月十六日夜二绝》

正月十六夜,

竹篱田父家。

明月照树影,

满山如龙蛇。

二更风薄竹,

悲吟连夜分。

村西递余韵,

应胜此间闻。

说实话,如果不看上面长诗絮絮讲来,简直就不太明白这两首写的是什么。

比如“明月照树影,满山如龙蛇”,初读只觉精警清绝,现在想来,其间竟是刻骨悲凉。

经历了兵荒马乱、流离失所,从洛阳到南山,从少年繁华到潦倒艰窘,昔年杏花疏影,座上豪英,繁华至极;而今荒野丛中,杯弓蛇影,凄凉至极。

明月年年依旧,风景不殊,自有山河之异,家事国事,却俱不可为。此间心情,有谁能知。

不,有的,有一个人懂——那个从盛唐走来,“感时花溅泪”入木三分的人,那个把满地的难民伤兵、胡马践踏的疮痍细细苦吟的人,那个在大时代面前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杜甫,那个汲汲营营、穷途奔走、穷困落魄的杜甫!

那样凄清的夜晚,在人生的转折,陈与义突然读懂了杜甫,他不禁泪流满面——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

在人生的转折,在一个艰难困苦,却终于沉淀下来的时刻,有一种心情,被前人一语道破。

跨越时空的遥远的相似性,最打动人。

这就是杜甫的伟大。这就是诗词的伟大。
【享受爱好的快乐,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搜索公众号“年华有情状”


    关注 年华有情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