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退耕还林工程的个人记忆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本世纪初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国家实施强农惠农的一项重要举措。山西作为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主要省份之一,区位重要,意义重大。工程自2000年开始试点,2002年全面启动……”(——引自山西林业网《山西省退耕还林工程简况》)
本人小的时候正是退耕还林工程在家乡(即山西省北部某县)搞得火热的时候。印象里,当时好多家庭都办了退耕还林证。我家大概是剩下两亩三分农用地。因为经过了土改啊地方上征地啊还有某华集团在家乡大面积的占地修铁路啊之类的事情就剩下这点土地了。两亩三分,为何我对这个数字记得如此清楚呢?因为小时候我奶奶每当督促我学习时候,就会说:“好好念书哇!不好好念就让你回来种那二亩三分地!”(经考证这个数字也可能来自口头禅,当然这不重要)
当时部分农民响应国家号召,农田不需要种了,只要种了树或者其他植被,按种的面积国家都会有补偿。这下农民开心了啊,不用种地了而且每年都可以拿到一部分补偿款。(今日回想起来,两亩三分地每年补偿款一共也没几百块钱,幼时的我还因此高兴了许久。细细想来,愿意退耕还林的一定是不以种地为生活来源的,否则指望那点补偿款又如何活得下去呢?)在这政策到来之前家里的那一丁点儿土地其实也是没人耕种的,一来家中有时间照看作物的人都年事已高,已经无法承担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重担;二来家中有其他经济来源,不以种地为生。
于是乎,(我记不清那到底是什么季节了)全家老小都上阵,带上树苗,拿起农具,到了自家的地,种树!我爷爷跟我爸是主力劳动力,用铁锹在自己的地里挖开一个个可以放得下的树根的坑,幼时我还问过我奶奶为什么我家的坑都挖这么深,别人家的有深有浅?我奶奶告诉我,树要想活,根就得深!记忆里我家的树坑就像是一个个水缸,又深又宽,可能要到了小时候膝盖的深度。种树也是体力活,凡是与铁锹有关的工作没有哪个是轻松的。两亩三分地,光挖坑的工作大概就花了好几天。
种下树盖上土以后是看不出来哪家的树种的好哪家没种好的。一排排细细的树干立在黄色的田地里,没有一片叶子。把树种活是响应国家号召,另一方面更是农民的面子问题。至少在我家那就是爷爷的面子。于是乎,每次路过自家的田地,爷爷便要手里拿着烟,吸上几口然后指着树苗教育我:“你看咱家种的树!棵棵茂盛!个个精神!”自己家的树确实成活率高,然而这并没有持续多久。而且所谓的茂盛也只不过是长出了树枝和几片叶子,表明了高傲的自己没有在种下去的时候就宣布了死亡。
树种没种活,又有谁在乎呢?反正种了树,就可以去申请拿到退耕还林的补偿,仿佛宣示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道理。
过了段时间,令人吃惊的事情发生了。
我家地里原本种的树虽然还算是健在,但是旁边多了无数别的树!别人种的树也是一排排,穿插在原本种的树苗之间,有的是深红色的树皮,于是就看到一排红色的树干;有的是黑色的细杆(实在是不忍心把那一根根细长的、不到手指粗细的木杆称作是“树”),风吹过就晃来晃去,断了的更是不可计数。这要是在以往的农田里,绝对是要引起一场械斗的。跑到别人家的地里种东西,这是所以农民绝对无法忍受的。然而在这轰轰烈烈的造林运动中,一亩地里我所见到的是种了少则两次多则三次、四次的树苗!到别人家地里种树居然成了最普遍的现象!最初我家种树时挖了坑,种了树以后还围了一个个小圈,虽然地处干旱地带,没有几次浇水的机会,但是也十分美观。实际的情况呢?有的人后来种树时,用铁锹挖了挖原来树根的地方,(挖没挖断原有的树根这倒无从评论,因为树的自然成活率摆在那里,后面我会说到。)想必挖人工回填的土要比挖自然的土更为容易。
更有甚者,懒惰到了极点,所谓的“树苗”直接就插在围在原有树苗的一圈土上。这倒是方便极了,也省了挖坑的劳累,可以更高效的完成祖国的造林任务了,可以为退耕还林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了。
事实是无论你是加塞在别人家原有树坑里的树苗,还是直接插在虚土里随风倒的树苗,还是更有绝妙的以我这拙劣智商无法揣测的方法种的树,都可以上报!申请补助!拿到RMB!
种树自然要回归存活率的问题,这就好比去医院看病以后思考到底有没有治疗效果一样。当然如果你要的是心理安慰那全当我没说。经过了十多年的考验,我可以说当初种在家乡漫山遍野的“树苗”幸存下来的真的不多。这个比例我无从考证,因为新闻不敢恭维,实地照片我手头也没有,我也不是在写论文,各位看官看看就好。
无论是“第一茬”种下去的树,还是后来“加塞”的,都免不了要面对各种环境的挑战。譬如?制作扫帚、拖布等等家用或者农用或者什么卵用的工具的手工业者手里的屠刀。这是不是难以置信?你可不要惊讶!我问你,请问还有什么杆状物比种下去没多久的树苗更适合用来做拖布把子?那个直径、长度、拿起来的手感、加工难度……我的天,简直太完美了!背上你的小斧头,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不对,不是操场,是农田。随便一把小斧头都可以轻松地把那些长势差不多的小树苗砍倒,太细的可不行!太细的只能带回家烧火做饭。树苗放倒了用绳子一捆,背回家,接下来的工序就不是我这一个没文化的学渣能知道的了,大概要砍掉树枝?磨掉树皮?加工到合适的尺寸?
就这样大量的活下来并且生长到了一定尺寸的树苗,(应该说是幸运者,因为还有大量点背的树苗压根就没种活。)被加工成了你家的拖布把子,扫帚杆。难道没人管吗?你要问。难道有人管吗?我要问。就算再有情有义,热爱植树造林的人,也不可能一天到晚待在自家地里吧。就因为二亩三分地树苗?这又不是沙地里的西瓜。在这里,没有“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也没有“一个十一二岁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的少年”,更没有鲁迅。只有成千上万、数也数不清的猹。
最后要说的是,山西北部我的家乡,降水量很少,我个人认为天然降水量是不足以维持大量树木的生存的。说浇灌的同志也不要幻想了,黄土高原吃的水都紧张,庄稼收成全看天意。我想起了小的时候做过的一道生物题,搜了搜没想到现在还有:
题目:我国西北一些地区年降雨量小于450mm,只适宜植灌木和草,但却被硬性规定种植属于乔木的杨树,以致到处都是“杨家将”。生态的不适应使许多地方的杨树长成半死不活的“小老头”状,远不如当地树种那样有较高的生态适应性,结果防护林成为残败的“灰色长城”。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违背了
A.物种多样性原理                   B.协调与平衡原理
C.系统整体性原理                   D.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参考答案是B。
我没有具体数据来证明当时在家乡种的是不是杨树、家乡的降水量有没有450mm。拿来对比一下好了。仅作参考。
时至今日,家乡的山顶大多数还是光秃秃的。杂草倒是有了,树,可真不多。植树造林是我童年的梦想,今天也是。
说起了退耕还林,爷爷掐掉了手里的烟,狠狠地扔在地上,气得满脸通红:“那些人!~良心让狗吃了!”


    关注 有思想的年轻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