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讲堂”重庆开讲 论道新型城镇化的文化传承

 

新华社瞭望周刊副总编辑王军做”新型城镇化的文化传承”主题报告,城镇化过程中如何破解保护与发展难题?...

新华社瞭望周刊副总编辑王军做”新型城镇化的文化传承”主题报告。
城镇化过程中如何破解保护与发展难题?如何完善体制机制、走出大拆大建模式?如何做好文化传承的新型城市化文章?5月20日下午,新华讲堂—— “新型城镇化的文化传承”主题报告暨高峰会在重庆市新闻发布中心举行。在近4小时时间内,新华瞭望周刊副总编辑、高级记者王军就上述问题给在座人士带来他的思考,并与参会嘉宾展开富有激情的交流碰撞。

当前阶段,正值中国高速进入城镇化时期,大规模的城乡建设活动,使得大量文化遗产正在遭受到毁灭性破坏,城乡传统历史风貌正在逐步消失。《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在城市建设和发展更新中积极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城市规划理念和方法,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开发边界、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的规划管控。提高城市开放度和包容性,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延续历史文脉,建设人文城市。有鉴于此,王军认为保护好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传承城乡历史文脉,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报告中,王军从“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解”、“1950年代建筑思想批判回顾”、“中国城市建筑与文化之源”、“天圆地方:建筑构图理论与实践”、“模数化设计:从城市到建筑”等5个方面入题,全方位梳理城市规划、建筑文化的历史文脉传承,解读我国当前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

“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到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所传递的正是城镇化进程中“文化传承”的极端重要性。在王军眼中,中国古代空间设计的思想遗产,为建筑文化创新提供了巨大支撑。“新型城镇化提出的文化传承要求,倒逼我们‘整理国故’。伟大的城市形态产生于伟大的人文思想与建设机制,中国拥有的巨大历史资源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王军说,如何在“整理国故”的基础上“再造文明”,是当代人的使命。只有践行使命,中国当代建筑文化才能走出要么是“大屋顶”,要么是“大裤衩”的怪圈。

在随后的对话环节,渝中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谢果、重庆大学教授任宏、万科(重庆)房地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理、融创中国成渝区域公司研发设计部总经理陈遥等嘉宾亦分别与王军就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相关领域及关注点展开交流。

“新华讲堂”一直以来是新华网的优势品牌活动,依托新华网强大的品牌和传播优势,邀请众多国内外顶级学者、政坛经营、商业巨子在此坐而论道。得益于“互联网+”的“线下讲演+线上视频”的全新覆盖模式,新华讲堂为现场观众与线上网友搭建起“传递专业思想,分享智慧人生”的政经沟通平台,助力社会经济发展。
嘉宾简介
王军,新华社瞭望周刊副总编辑、高级记者。1993年开始,发表学术论文《梁陈方案的历史考察》、《1955年:中国传统与现代主义的决裂》。为新华社城市建设报道的资深记者,参与《梁思成全集》年谱的编写,为梁思成建筑设计双年展、北京城记忆数字影像展主要策划者。曾应邀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作学术演讲。对北京城市发展动态、建筑创作、房地产开发、城市发展模式、文物保护等方面有10余年的深入调研。

著书《城记》、《采访本上的城市》、《拾年》、《历史的峡口》等。其中,《城记》获得了中国出版集团奖、首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全国优秀畅销书、《文汇读书周报》“2003中国十大年度图书”等奖项,被译成多种文字。


新华网重庆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重庆正事儿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注 新华网重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