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  说说我心中的”郑义门“

 

为继承弘扬传统家规家训,做深做细党风廉政教育工作,结合县委县府、教育局“两学一做”精神要求和“书香校园”建设...







为继承弘扬传统家规家训,做深做细党风廉政教育工作,结合县委县府、教育局“两学一做”精神要求和“书香校园”建设,前吴乡中心幼儿园于5月15日组织全体教师赴被誉为“江南第一家”的郑义门游学。在感受了郑义门忠孝悌信、仁义廉耻的家训文化,接受廉政文化的洗礼后,经过一个星期的沉淀思考,以笔尖抒写内心感悟,希望以此进一步推进我园优良师德师风的建设。



良好家风来自“以身作则”

徐丹丹,团支书,党员教师

“江南第一家”郑义门,是饮誉中外的华夏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居住于此的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名冠天下。自南宋建炎年间开始,历经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鼎盛时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真可谓“猫狗同窝,鸦鹊同巢,兄弟同心”。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景区内保存有郑氏宗祠等一批重要历史文物。郑氏家祠始建于元初,结构宏敞,风格古朴。宗祠内高悬众多历代名人题匾和联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前厅及拜厅天井内有尊为明初文臣之首宋濂手植的古柏,枝干虬劲,上薄云天。景区内尚有孝感泉、九世同居碑亭、东明书院、“十桥九闸”和玄麓元代摩崖石刻等古迹遗址二十余处,内容丰富,蔚成群观。



景区不但富有独具特色的古镇风貌,而且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江南第一家数百年间家族人员173人为官无一贪渎,以其清廉家风扬名于世;其168条家规经宋濂整理带至南京,参与修订了《郑氏规范》,这是我国古代一部罕见的相当完备的家庭法典。其精华有三:一是厚人伦,崇尚孝顺父母、兄弟恭让、勤劳俭朴的持家原则;二是美教化,开办东明精舍,注重教育,且教子有方;三是讲廉政,从家庭角度制约为官者“奉公勤政,毋蹈贪黩”。郑氏义门还曾根据儒家伦理哲学提出过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生活原则”,像“和为贵”、“善施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际关系原则等。由于郑氏家规对在朝为官的郑氏子弟要求尤其严格:“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所以郑氏在宋元明清共有173人做官,最高做到了礼部尚书,没出一个贪官。“江南第一家”也被浙江省纪律检查委员会评选为“首届全省10个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之一。



除了上面三点外,我还觉得郑宅家规中不仅讲究“严”,如家人要一起进餐,吃同样的饭菜。但“严”中也有“宽”的一面:凡60岁以上的老人和怀孕的女人则另开小灶,不必同桌同餐,这又体现了很人性化的一面!

对于当前热议的家风问题,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细胞出了问题,社会这个机体就难以健康。但社会治理是个系统工程,社会、家庭、学校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单一治理很难奏效。而且重点不同:社会风尚的治理主要是“吏治”,即官员的作风;校风的治理是“师德”(校领导、教师素质);而“家风”的治理,关键在于家长。“由上而下”的“以身作则”是弘扬良好家风的先决基础,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希望以此帮助幼儿获取更多优良品质。



将“有理”“有序”反作用于教育
赵倩,党员教师
还记得在我们的孩提时代,长辈在我们耳边常常教导的那些话吗? “百善孝为先”, “做人要守信”, “尊老爱幼”等等。这些最初也最美好的品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在这个复杂纷繁的世界里,你还记得多少,你是否已经丢失?然而这个时代,并不是只有如今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充斥着欲望和利益。在美丽的江南,坐落着这样一个古镇,小桥流水,白墙黑瓦,充满宁静祥和的气息。让这座城市闻名至今的是它悠久的历史,十五室同堂的奇迹和以孝义为宗旨的家族精神。



郑氏宗祠坐落在村子最核心的地方,大门前斑驳的有些泛白的“江南第一家”牌匾,从明朝长途跋涉至今,印证了它悠久的历史,散发着久远的气息。祠堂规模颇大,进门后的厅名“师俭” ,厅梁中央悬着周伯温所书的“师俭”巨匾。厅中木碑上刻着的即是《师俭堂训》,而其上之“孝义家” 匾额是朱元璋亲笔,挂在这里增辉不少。后面中厅两边的木碑上记录着郑氏家族多达168条家规。里面放置老旧的风车水车等,在如今都已不多见,成了童年的回忆。几棵参天的樟树坐落于祠堂中间,就这样无声无息的继续成长,见证了这个家族的兴衰,还将目睹这个家族精神的未来。



游览过郑氏宗祠,白麟溪南岸的昌七公祠是家族里60岁以上老人吃饭的地方,祠堂门口“一门尚义,九世同居”碑亭是景区的标志之一。郑家人口多、家规严,就连吃饭也要分桌进食,分厅进食,不同备份,安排的食物也不同,体现了郑氏家族的家规严格和尽然有序。如今这样的规矩都已丢失,现在的很多孩子在餐桌上,没等长辈坐下,早已将自己喜爱的食物夹在碗里,确实是不尊重长辈,也不懂分享。在这里经过每一处景点,里面蕴含的道义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反思。

顺着白磷溪顺流而下,溪两旁的游道边,有让你休憩的原木桌椅,家家户户门前种植的鲜花,红红的灯笼高高挂起,处处都是风景。



临溪而建的牌坊建筑群,气势恢宏,每个牌坊所蕴含不同的意义,“有理”“有序”等。在牌坊顶端加上现代化的灯光,在夜晚时呈现地更加辉煌。



这里还有江南第一家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在昌三公祠内。近年来,浦江积极改造提升“江南第一家”廉政教育基地,作为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馆融入动漫、电脑答题、视频等现代技术,更加生动全面地传递着“以德正心、以礼修身、以法齐家、以义济世”的儒学伦理和有序、师俭的“江南第一家”廉政文化。



展馆突出“廉俭孝义”廉政主题。整个展厅由序厅,“合居硕耆、孝义家族”,“本固叶茂、廉源流长”,“出仕群贤、廉明遍传”,后世景仰等五部分组成,从教育、制度、家风等方面再现郑氏家族从政群体的廉洁风采。



这个小镇,我来过一次又一次,总有一种魔力,敲击我的心灵最深处,唤起我最本真的道德情感。。起初是陶醉于这里的美景之中,让人流连忘返。如今,更是为它内在所蕴含的流芳千古的精神而感动,是心灵上的洗礼。作为一位教师,我学习这里的忠孝礼义廉政文化教育,希望能培养出尊老爱幼,有情有义,正直善良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传承、感恩不缺场

沈向向,青年团员



来过郑宅很多次,正儿八经地游览却还是第一次。印象中的郑宅总是充满了热闹与喧嚣,没想到游走在白麟溪畔却感受到了“江南第一家”的恬静和灵秀。白的墙,灰的瓦,青的路,拱的桥,处处展示着江南小镇的精致。初夏微风吹下的点点石榴花瓣,飘荡在清澈的溪水上,似乎在对我们诉说着这里的传奇佳话。



悠长深远的郑义门,以独特的家仪著称于世。所谓“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因为“孝义”的传递,德义之花始终优雅淡定绽放,散发着跨越千年的醇香。



走进郑氏宗祠,最吸引我的莫过于展架上的旧式农作工具了,风车、纺车、水车……每个工具都凝聚着祖先的智慧。其中的大多数工具我都不认识,同行的老教师们说起来头头是道,恨不能在我眼前演示一遍使用方法。


是啊,这些对90后来说仅仅只是在博物馆展示的毫无生气的“老古董”,但在前辈们眼里却是儿时珍贵的记忆,大概这就是所谓的“代沟”吧。是的,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也给我们造成了可怕的“文化断层”——“孝义”,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小家”社会日益模糊,不禁让人觉得悲戚。



工作四年,接触的孩子形形色色,都是那么的聪慧活泼、健康自信,带给我很多快乐,在他们长大的过程中,我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然而,在跟孩子们的日常交流中,我发现有很多孩子不知“孝义”为何物,表现最凸出的一点便是不懂得感恩。上班途中,我看到有奶奶骑着三轮车送孩子上学,陡峭的山路甚是考验体力,奶奶踩着沉重的踏板,急促的呼吸声就回响在孩子的耳边。但是小朋友却不肯坐在车上当个安静的美少年,一门心思地想站起来感受“风的速度”。奶奶既要吃力地踩踏板,还得分散注意保护孩子的安全,让人不禁为老人家捏一把冷汗。“小家”社会,孩子越来越少,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甚至几个家庭的“心头肉”,因为这种“物以稀为贵”的思想,导致现在“无法无天”的“熊孩子”越来越多,他们很少考虑旁人的想法,不会道歉、不会感谢,“孝义”精神已然缺席。

昌七公祠是郑义门中类似食堂的存在,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靠墙挂着的一排“进食规范”,印象深刻的要数“子孙饮食,幼者必后于长者,言语亦必有序。”



后辈要等长辈动筷了才能进食,说话也是这样。郑氏子孙从细节着手,感恩长辈的付出,并一直在行动中践行规范,因此,在后世流传下的关于郑义门的记载中,处处透露着温情。我想,这种晚辈对长辈的感恩正是“郑义门”精髓的所在吧,也是因为有了这种从小传承的孝义精神才有了延绵千年的“郑义门”吧。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在这次游览“郑义门”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当下德育工作的缺口,在以后的工作中从小处着手,将感恩教育融入到接下来的教育活动中,将孝义精神根植在孩子们的心间,让孩子们学会感恩身边的人,感恩大自然,获得更阳光的品质。





后续

To be continued
从本周开始,前吴乡中心幼儿园将继续结合县委县府、教育系统“两学一做”总体部署和“书香校园”文化建设,展开“立家训、传家风、行家规、促党风”活动,陆续推送教师相关文章,引导老师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讲道德、重家风,有效地将好家风融入到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好家风促好作风,带动好校风、好班风。


更多教育资讯,请关注“前吴中心幼儿园”



1.点击历史信息,查看更多内容

2.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前吴中心幼儿园


长按二维码关注


    关注 前吴中心幼儿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