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历的哈佛小故事 & 我所不知道的哈佛大故事

 

记录这些故事,探索哈佛光鮮亮丽的外表下深刻的內在的精神,我想一定比摸摸雕像铮亮的脚更有意义!...



我亲历的哈佛小故事

第一次去哈佛听讲座是一个访问学者圈子里的一条信息,那是一场以“冰山上的来客”为主题的小型音乐会。演出还算不错,既有高水淮的国际器乐演奏,又有打酱油的声乐表演。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主持人丘山,有些磕磕巴巴,有些直率犀利,有些中国口音的英文表述,有些自我调侃的幽默风趣。后来据介绍,这是他在用自己的方式营造一种会场的张力。

音乐会进行中,有一个登记册在观众手中传递,填写姓名、电话和邮箱信息。当时没太在意,这种留信息的方式司空见惯,无非是作为下一次宣传的一种渠道而已。令我意外的是没过几天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那头联系人一开口,我就猜到了是丘山。他先是对我的到场表达了谢意,而后询问我对当天表演的真实感受。当然,我很客观也很坦诚地说出了我的意见。接下来,他邀请我参加一个晚餐聚会,这让我很吃惊,一面还谈不上之缘,怎么就开始聚餐了呢?可惜,聚餐时间与之前已经答应的华夏义工工作有冲突,让我失去了一探究竟的机会!

又过了几天,邮箱中收到一个小型诗歌沙龙的邀请,虽说对诗歌没有很深的研究,但去现场领略诗人的情怀和境界,我还是有相当的兴趣。

我去的比较早,会场里只来了寥寥几个人。丘山进来时同我们热情地打招呼,到我这儿的时候,像老朋友一样握手,说:“木蓝,你好!”我大吃一惊,你怎知我是木蓝?我们只见过一次,他是主持人我是观众,后来的那次通话也应该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但是随后进来了很多人,他并没有时间解答我的疑惑。

昨天登记了参加哈佛王立平的讲座,晚上7点开始。下午没什么安排,我突然灵机一动,给丘山发了封邮件,问他是否有时间,带我参观哈佛。不一会儿电话回过来,他说此刻正在工作,但6点应该可以安排。我很高兴,表达了谢意后,他突然回答了我诗歌沙龙当天的疑问。他告诉我音乐会那天是有录像资料的,只是录的不是表演者而是观众(那天我曾经观察到有台摄像机,它的角度的确不是对着表演者,当时我还有点儿纳闷,以为是我的视角问题呢)。他们在音乐会结束后曾经仔细看过录像,因为我坐得比较靠前,大约神情专注,所以给他留下了印象。后来给我打电话是因为发现我留的信箱是QQ邮箱,不是美国常用的邮箱,所以认为我可能是访问学者。我对音乐会的客观评价是导致他在诗歌沙龙时邀请我的原因,他也只邀请了参加音乐会的三位观众,而其中一位没有回复。所以,当他看到我时,基本就判断出了我是谁!

记录这个过程,是想了解和分析一下哈佛的思维方式。一所世界顶级的名校留给人们的,绝不是摸摸创办者的脚,就有可能考上哈佛这样的美好愿望。



我所不知道的哈佛大故事

昨天下午5点半我到达哈佛,我习惯性早到,刚好也可以在哈佛温暖的阳光下感受学子匆匆的步伐、游客景仰的目光。6点时,我来到约定的哈佛像旁,也远远看到丘山快步走来!他把手中提著的白色纸袋递给我,满怀愧疚地说时间关系不能陪我就餐,所以特地买了些便当。

又是一个让我大吃一惊的举动!本来我请求他在百忙中抽时间为我做向导,已觉有些过意不去,不知会不会干扰他正常的工作,却没有想到他居然这样贴心地准备了晚餐!而他的解释更让我感动:「我非常尊重我的观众,我们之间没有利益关系,是纯粹对音乐的热爱或对诗歌的喜好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我很珍惜这种缘分」。我没有再推辞,接纳了他的好意。

他开始了他的介绍。第一处就是哈佛像,这尊铜像铸于1884年,铜像基座上刻的字是「约翰·哈佛,Founder(创立者),1638」。就这三行字,却构成了哈佛最著名的三大谎言,而哈佛铜像也因此被人戏称为三大谎言的雕像(Statue of the Three Lies)。



第一,他不是哈佛。学校建成后没几年,一场大火将所有资料烧光,包括哈佛的。后人在塑像时没有任何参考,当时校内最英俊的学生就成了哈佛的原型。第二,哈佛不是创办者。1636年,一批英国来的清教徒最先在剑桥区建起了剑桥分院,真正的创办者是剑桥区管委会。 第三,创办时间不是1638年,真正的建校时间为1636年。1638年,哈佛将自己财产的一半捐给了当时的剑桥分院,学校随即更名为哈佛大学。丘山很郑重地告诉我,正因为“追求真理”是哈佛的校训,因此即便是这样一座代表哈佛精神的塑像有错误,也必须指出来,让世人获得真相。

参观的第二处是一个石龟驮着刻字的石柱,它来自中国清代慈禧太后最爱的圆明园。圆明园在八国联军来袭时遭到纵火焚烧,这座石碑幸免于难,1936年,哈佛校友会远渡重洋把它送到美国祝贺哈佛300年校庆。丘山说,中国人到此是一定要看看这座石碑的,它记录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耻辱的时刻。



Harry Elkins Widener是哈佛1907届本科生,是一位费城商人和稀有书籍收藏家。1912年他和父母去英国收集古书,回程时搭乘的便是著名的泰坦尼克号游轮。他和父亲都在事故中遇难,母亲因搭上救生艇幸免于难。不久后,Harry的母亲便捐资在哈佛校园中建立了Harry Elkins Widener Memorial Labrary,以纪念她的儿子。而这座图书馆对面有座细细塔尖的教堂,建成于1932年,是为了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哈佛毕业生。而接下来丘山的话让我突然陷入了沉思:哈佛用这样两个纪念建筑告诉他的学生,人类最尖端的科技都无法阻碍悲剧的发生。







哈佛大学纪念堂有着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也是哈佛最令人瞩目的建筑之一,纪念大厅的墙壁上是用大理石刻着的美国内战时牺牲的哈佛师生名字。但因时间关系,我没有再详细看内部的剧院和餐厅。后面的燕京图书馆和哈佛法律系大楼以及比尔盖茨捐赠的两栋楼房也匆匆一掠而过。



记录这些故事,探索哈佛光鮮亮丽的外表下深刻的內在的精神,我想一定比摸摸雕像铮亮的脚更有意义!

附1则小故事:  from 米贝

18世纪60年代初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大学图书珍藏馆里面当年哈佛牧师遗赠的250本书,真正的珍品。在大火前一天,一名叫杰克的学生巧将一册《基督教针对魔鬼、俗世与肉欲的战争》私自带出馆外。大火之后,这是一本唯一存世的。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把书交还给当时的校长霍里厄克,校长接过书,表示感谢之后,将其开除了,因为他违反了校规。学校规定,珍藏书只能在馆内阅读,不能携带出馆,违者立即开除。

杰克十分惊愕,他以为交出书就可以免责。并要求给一次改正的机会。校长霍里厄克回答:“你将书归还学校,说明你还有道德品质,但违反校规仍不可宽恕,规则面前没有下不为例。因为'让校规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让道德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这是哈佛一直以来的行事态度。”杰克最终因这本书离开了哈佛。

规则    by 米贝

“让校规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让道德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 这是哈佛一直以来的行事态度。规则仿若一方篱笆,使丛林的草木藤蔓不会肆意蔓延。人们的道德底线深浅不一,但相同的是头顶上都悬着一把叫作“规则”的刀,它时刻提醒我们注意自己的言行。不以规则,不能成方圆,规则高于一切,正是对规则的恪守和捍卫,成就了哈佛大学的发展与壮大。

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就点赞或转发吧~

当然,也可以直接留言哦~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下方菜单栏有“点滴记录”、“演讲嘉宾”、“团队伙伴”、“会员基金”等更多内容。
【TLT分享秀】是一个展现思想、聆听智慧、
寻找自我的社交平台
阅思想,越锋芒


    关注 分享秀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