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攀岩中的心理学成长表现

 

攀岩在中国国内一线城市,已不算新鲜事物,但也远远谈不到普及。甚至在很多二线三线城市,攀岩还是相当...





攀岩在中国国内一线城市,已不算新鲜事物,但也远远谈不到普及。甚至在很多二线三线城市,攀岩还是相当稀罕的事物。同比欧美、日韩等,中国攀岩运动,大体还处于其在90年代的流行度及综合水平。尤其于很多中国青少年儿童来说,接触机会并不多。但攀岩运动本身具有很多特质,是其他运动方式、教育方法、学科体系难以替代的。



攀岩运动本身能带来多方面益处,最典型的是身心合一的成长,因攀岩运动是需要依靠心理、身体、动脑的协调运动。简单归纳为八个方面:心理成长,专注力(连贯性强-须专注、无法分心)、观察思考力(必须观察线路)、提高大小脑的指挥力、独立性(无法依靠父母、保护员等)、身体素质、团队与沟通、野外综合能力(户外攀岩)。

攀岩运动有较高心理门槛及技术门槛。是其优点也抑或是缺点:新手刚一接触攀岩运动,需肌肉用力、心理克服恐惧。如爬得不顺利,受挫感来得快且较强烈。总之须付出一定努力、动脑筋克服难点。一旦突破瓶颈一旦有努力,攀岩到顶,则给人的愉悦和收获感很强烈。这就是攀岩的魅力。

如长期参与攀岩,则有运动心理学、自我认知的一个系统过程:泛化过程(感性认识)、分化过程(掌握技术动作的内在规律)、巩固过程(建立动力定型,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精确)。这即是攀岩的特质所在。攀岩在空间、时间和运动的形式表达,通过人的知觉实现:如攀岩时会先对整个岩壁的空间进行感知——岩壁角度、面积多大、高度、点的形状、某个动态动作有多远等,这是空间知觉。进行速度赛攀爬时,会在某一次攀爬完成后自己能感觉对比自己的快与慢;在自我攀爬过程中通过自身攀登的节奏感及失误率来判断了自己成绩好坏,这是时间知觉。在即将力竭的时候会感知到机体的体力衰竭,人能大致知道剩余的体力能攀登到哪里;同时也能感知,一旦能有一个稍微大的休息点我们的体力就能恢复过来。这是运动知觉——感知机体自身运动状态的反映。

“阿诗玛”Ashima Shiraishi,日裔美国少女,今年14岁、1.53米高;攀岩精灵。在其八岁那年就曾获得过全美攀岩冠军,其极难路线的On-sight能力让大多成年高手自愧不如。在她身上,人们往往发现某些“特质”,就像在迈克.乔丹身上的篮球之魂,如同在梅西身上的足球天赋、超级灵感。Ashima小小年纪已殊荣不断,但她却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谦逊与平和,她之所以攀岩,仅仅是因为她有着对这项运动无比的热爱,而由此带来的一切都只不过是附带的奖励——这是所有运动的同质点,攀岩更还有户外运动的那种深入自然、心理控制和成长、观察思考的魅力——阿诗玛表现出的对自己、对生命的观点,超越了她自己的年龄。



现实中,我们面对的绝大多数孩子并不具备阿诗玛的超级特质。但共通规律却是一致的。即面对难点和瓶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障碍,每个人努力克服内心去努力,都可以越过自己的障碍。

我们开办了昆明TNS攀登中心,前后来过数千个孩子过来单次性体验攀岩、参加攀岩培训班、甚至办了攀岩年卡。我们也因冬令营、夏令营带孩子等,带孩子们到昆明、大理、丽江、泰国甲米等地户外攀岩......孩子年龄从3岁到18岁青年成人不等,可能因为学校学业时间分配的原因,5-12岁年龄(小学和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最集中。所以,有时观察孩子是很有趣的,孩子们的表现也是多元的。

孩子们都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有的孩子好动、但被父母过度束缚,他和父母之间的依赖或对抗心理很严重。如父母站身后看他攀岩,他往往情绪落差极大,一旦遇到点小难点就容易放弃,而放弃时他往往回头找父母,说自己很努力但爬不了。他们家庭的互动关系就在攀岩场馆里表现出来。——所以,这是典型中国攀岩场馆一种场景,父母大人往往在下面声嘶力竭地加油、出主意,教练保护员也不得不干涉,或也一起无奈的督促鼓励孩子。

有些孩子身体条件很好,如力量不错、柔韧性协调性很好,表现出来就是地面上攀岩墙上横移做的不错,但一旦攀到3、4米处,就一下过度紧张甚至心理崩溃。有的孩子是攀爬熟悉的线路会爬的很好,但对于陌生的线路有恐惧和拒绝心理。有的孩子是天赋一般,但往往来的很勤快,从绳降、高空扁带和秋千方面获得心理突破,往往会约爬越好。有的孩子天赋好,人工岩壁爬的不多,但一旦到野外,其观察力和适应性很好,往往比人工岩壁表现更强的孩子爬得出色的多。

如泰国/苏格兰混血的活泼开朗的七岁罗娜Rhona,有时也在屋檐攀登、或遇到难点哭鼻子;如慢慢成长厚积薄发的徐知行,他对攀岩的喜爱是建立在自己能力进步的基础上;还有爆发力好但观察不细的缪志卓,充满激情的丁久一等等。每个孩子们个性和特点都不同,无论爬的好不好,鼓励他们保留对这个事物的热情、参与兴趣,都是一样的前提。



在此,TNS有限先总结几个教育心理学规则(针对于孩子、新人和进阶者):

1、自我满足原则即有趣原则、保持兴趣更重要:于孩子来说(其实成人一样),从攀岩中获得满足感的前提,就是有趣也可以叫满足。迎接难题、解决难题从而获得满足。攀岩难题在于两点,一是攀岩高度(恐惧心理)、攀岩难度。所以一个攀岩场馆的教练员对于成人及青少年,尤其是新人,一定要有一个评估标准。判断他的运动及心理能力,给他选择一条难度适合他的线路,他付出努力完成会获得自我满足,太简单太难都不宜。保留发展一个人的兴趣,比单纯强迫他去“攻坚难题”更重要。

2、规则和承诺意识:当评估攀岩新手的能力(身体、心理),选择好适合他能力的难度线路后,他开始攀爬。但鼓励他完成这个他能力范围内的目标,不能半途放弃——视孩子为独立成人-“孩子你选择今天来攀岩、选择这个线路,你有能力实现的;你须完成你自己给自己设定的目标。这个非家长和老师强加给你的。你自己的事情,请你自己完成它。”

3、家长自我控制:中国家庭、中国氛围下,家长往往对孩子过度干预。最好的原则是一点不干预,在攀爬选择时鼓励孩子参与。在孩子攀登过程中,避免语言、身影关注,尽量;沉默不语。适时鼓励但不应过度。甚至更多的中国孩子,都需要略微“虎爸虎妈”、强硬些,就是别让孩子放弃、自己不要给孩子台阶下。攀完后,对孩子有客观评价。

4、心理学规则应用:尤其注意避免超限效应—“对孩子鼓励、赞美、关注、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极度依赖、或放弃或反抗的心理现象。"适当应用"笑而鼓励和赞美、但赞扬适可而止(罗森塔尔效应)。避免德西效应“你爬上去我给你买玩具,买冰淇淋”,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攀岩",不要变成为另外一种物质的。另,避免和其他孩子比较、骂孩子等行为。

5、自由原则——观望、有时鼓励一下,让孩子们自己参与:攀登中心有时孩子人多,往往很有小朋友自己的小社会、群体效应。这时大人尽量鼓励孩子融入,孩子们之间的互动是大人无以替代的。大人此时多观望、有时鼓励一下即可。

6、户外磨练的必要:野外岩壁攀岩的魅力是非同寻常的,对于人的观察力的判断、提高有很大益处,高度、空间感、心理成长的因子很综合。这也是攀岩在户外大自然的心理觉知与成长。

7、攀岩活动的社交:在甲米等地,攀岩已经形成一种亚文化系统及氛围,带孩子们接触、了解和深入这种开放型的文化,大有裨益。他逐渐知道什么是攀岩基金、什么是保护(BELAY)和搭档、攀岩不是和别人比较而是与自己的对话。

上面插图及下面两个图是阿诗玛,她也是我们这里很多孩子的偶像:





    关注 山足体育文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