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教练的方式管理家庭团队 大师级教练微课堂分享

 

有些父母问我教育孩子的方法,对我来说,现在方法很多,不愁方法。但是作为父母你有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哪里?有没有用错方法?这才是最重要,最关键的。...





3月24日20:00-21:30,复启教育诚邀国际教练吴咏怡女士畅谈 “如何用教练的方式管理家庭团队",下文是吴咏怡女士微课堂的讲稿,供大家温习。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收听本次微课录播。

01

自我介绍和导语

大家好,我叫吴咏怡,来自香港,可能普通话不太标准,请大家多包容。谢谢复启教育的邀请,欢迎各位今晚来收听我的微课堂,也谢谢主持人的介绍。今晚分享的主题是如何用教练的方式管理家庭团队。

当我支持这些企业家、企业高管思考怎样有效带领团队,把公司越做越好的时候,在教练对话的过程中,除了听到这些大忙人倾述自己专注的行业变化很大、压力很大,同时了解到他们面临家庭和孩子成长的问题。他们会愧疚于自己只是忙碌工作,没有照顾好家庭,很困惑应该如何平衡家庭生活与工作。家庭关系也是他们经常会提到的一个需要被教练的主题。

我很欣赏儒家传统思想里的一句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此作为我常用的教练方向。
所以当我教练他们有关纠结工作与家庭的平衡时,我会问他们:为什么要做好工作、做好企业?

其实回想初衷,大部分人的想法是为了改善家庭,提供更好的环境给家人、孩子,希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但是,如果这个平衡点没有拿捏好,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修身,先做好自己;齐家,管理好家庭,有了这些强大的后盾,客户的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虽然我还没结婚和生小孩,但我经常用教练技术领域的知识及技巧帮助很多家长拿到自己想要的金牌,就是夫妻美满、孩子健康成长、家庭幸福、事业顺利。

02

如何做家长教练的工作?

那我是怎么做家庭教练呢?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让我先分享我的教练理念给大家。

我常常说:我们不可以改变别人,只能影响别人,无论是企业主、企业高管、还是家长,都不可以改变员工、改变孩子,只能改变自己来影响别人,这是自我管理的能力。

每当有企业家和高管谈及到孩子、夫妻关系的时候,通常我会问他们:”对于这个问题,那么你又是怎样呢?遇到这个问题,你的态度又是如何?“ “你自己”才是这个问题的根源。

基于我自身成长经历和价值观,对于家长的亲子关系,我教练的方向常常有两个:

一是夫妻关系。谈孩子的问题,先谈夫妻关系,因为夫妻关系是亲子关系的基础。

二是个人成长。谈到夫妻关系的时候,不要谈你老公或老婆的问题,也不要谈你们的冲突问题,先谈你的个人成长,谈自己的问题。因为个人成长是夫妻关系的基础。相信一方改变,是有能力影响另一方的。所以我通常是先关注父母自己怎么改变、成长。下一步才是孩子的成长。
所以我叫“家庭教练”,不是“亲子教练”。有些父母问我教育孩子的方法,对我来说,现在方法很多,不愁方法。但是作为父母你有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哪里?有没有用错方法?这才是最重要,最关键的。

孩子带着天生的性格和天赋来到这个世界,通过信任的人传授知识、概念、价值观、信念,加上自己生命的经历,慢慢地形成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和想法。家庭是他们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带他们来到世界的人,也是最值得信任的人,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他们的第一任顾问,也是他们人生遇到的第一任教练,带领他们走向一个没去过的地方。你有没有做好这个重要的角色?

人是视觉动物,父母的一举一动,孩子都会模仿,所以父母的言行一致很重要。不要以为自己已经是父亲、母亲,就能“倚老卖老”地去压制下一代,停止学习。

另外一方面,在互联网普及下,孩子自学能力加强,可以很快建立自己的知识架构。父母传授知识的角色越来越淡薄。那么在父母的角色里怎么去帮助孩子呢?其实就是去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自我改变的能力、怎么去做好的选择,帮他做最好的自己。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有没有随着孩子的身理、心理的发展而改变自己去影响孩子呢?这个问题,希望作为父母的你,可以思考一下。不要只关注孩子的成长而忽略了自己的成长。忽略去了解自己,允许自己停止成长。

03

自我管理的方法

其实对我而言,自我管理能力就是如何做有效选择的能力。
近日看了一篇文章有关Google与百度,Google 网站于1999年下半年正式启用,2000年1月,李彦宏和徐勇在中国,成立百度。两家公司均以搜索引擎、云储存等为主要业务内容,技术相似。

2004年Google在美国纽约纳斯达克上市,2005年百度也在同一个地方上市。

十余年后的今天,Google成了全球访问量最高的站点,并在浏览器、操作系统、无人车、太空探索等多项领域取得成就。2015年8月,Google宣布重组,被纳入新成立的Alphabet公司旗下,从而将Google和其他新兴业务剥离开来。

那么百度这十年在干什么呢?他们推出了百度地图、百度国学、百度百科、百度旅游等,投资了“糯米网”“去哪儿网”网站。

为什么15年前几乎同时起步、10年前先后上市的两家相似企业,差距会越来越大?原因在哪里呢?  很多人都说一个在美国一个在中国。但是他们可以选择在他们的国家做什么。

Google有一句很著名信条“不作恶”(Don't be evil)。还有另一句话,那就是在2004年的招股书里,两个创始人:当年只有30岁的谢尔盖•布林和31岁的拉里•佩奇说,“Google不是一家常规的公司。我们也不想变成一家常规的公司。“

因为这个价值观,当看到很多不同的项目时,他们会挑选一些非常规的项目来做,也在别人眼里,创造了不一样的形象。 在我跟Google团队接触的时候有感受到他们这种信条!

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曾受邀在母校普林斯顿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他说:“善良比聪明重要。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是一种选择(Cleverness is a gift, kindness is a choice)。天赋得来容易,因为它们与生俱来,但选择往往很困难。”
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选择的能力比聪明这天赋更重要,一个是先天,一个是后天。作为父母,我们给了孩子天赋,那么在后天,有没有培养他们怎么做选择呢?

04

案例分享

前段时间,我在活动现场遇到这样一位妈妈,与创业的年轻人一起分享自己的经历和面临的困惑。她曾经激情万丈地创业,但为了家庭和孩子,在岁月里“沦为家庭主妇”。几年前开了一家自己的咖啡馆,生意平平稳稳,直到最近有机会经营其它的项目,朋友也提醒说,像她这么能干的人,怎么甘心只经营一家咖啡馆。这位妈妈才发现自己心中那股做一番事业的心愿一直都在。

可是问题来了:她感到现在进入40岁,没有当年的时间“资本”去“干一番事业”,家里有丈夫和孩子需要照顾,孩子刚好14岁,处于青春期。生活中遇到的琐碎已经让她应接不暇。如果开始新一轮的创业,必然会让家庭受影响,甚至牺牲家庭,牺牲孩子。这是她所不愿意看到的。但是把事业做的更大的梦想又在召唤她……

言语之间,感受到这位妈妈内心的痛苦和挣扎。现场一片安静。当事人用焦虑与急切的眼神看着我,期待我能给出一些建议。

我用教练中洋葱式倾听法,注意到当事人的一个不合理的假设“家庭和事业的选择非A即B,不能A+B”,当事人不合理地认为“做家庭主妇是一种退步,必然是牺牲个人事业机会向家庭做出妥协”。我区分了家庭事业“非A即B”的不合理概念,让她看到“A+B”的可能性。

作为一个教练,我们常常不是提供答案给被教练者,而是做一面镜子,帮助当事人看到自己的盲点。在家长教练的过程中,孩子恰恰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而且是最好用的一面“镜子”。如果做家长的不知道这面“镜子”的存在,通常都会“看高”了自己,“看小”了孩子。

当晚她14岁的儿子在现场,坐在观众席的后排。但是他妈妈分享的时候他只是埋头看着自己的手机,感觉丝毫不管他的事。

我让他站在台前,问他:“刚刚你妈妈的分享,你听完有什么感觉?”

孩子很聪明地回答:“我感觉她不开心,很焦虑”。

我:“你觉得你妈妈再次做更大的事业好不好?”

孩子:“那是她自己的选择啊。”

我:“你很厉害啊,和我小时候一样。当年我妈妈问我要不要再生一个弟弟或妹妹。你的回答跟我当时一模一样,“这个是你的选择,不用问我好不好?”

我:“你觉得她有没有能力既做大的事业,又照顾好家庭?”

孩子:“我觉得应该可以吧”。

我:“那你对你妈妈同时做好两件事有多少信心呢?1-10分,你给妈妈几分呢?“

孩子:“8分”

我:“离10分差2分是为什么?”

孩子:“她要少发脾气。”

我:“你妈妈刚刚说你是她生命里很重要的两个男人之一,你会怎么样支持她?”

孩子:“像她生病的时候一样照顾她吧。”

我:“你那么厉害的!你为什么可以做得到?”

孩子:“因为我是他儿子啊,我要照顾她。”

我:“那你妈妈现在如果去做更大的事业,你会和她说什么?”

孩子:“我会支持你。”

我:“为什么?”

孩子:“因为我是你儿子。”

(全场的人都热烈鼓掌了)

活动结束后,第二天这位妈妈发了微信给我:“听到儿子回答问题时的懂事,令我震惊、感动,震惊孩子已经懂事,感动孩子指出我易怒的性格缺陷,与儿子之间从来没有这种平等、坦诚的对话,总是以家长的权威对待孩子。通过这次分享,明白了自己的多虑都是来自自己的“自以为是、不自信”。改变处境需要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总结:从这个案例可以发现,家长不要以为孩子无知无觉,他们是有知有觉的,看有没有给机会和权利让孩子表达。案例中的妈妈一开始选择受害于孩子和家庭,把选择权给了他人,自己不承担。所以我们说,父母自我管理能力很重要。

05

人生是选择的总和

以上提及的百度和谷歌,这位妈妈的教练个案,都可以体现选择的重要性,人生就是选择的总和。你同意吗?我们每天都在自我管理,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做选择。回顾我自己的一生,在关键时刻,是有效的选择形成了今天的我。



1.初中的时候,我很早熟,小学六年级就暗恋男生,初中就开始谈恋爱,但是很快就停止了,因为我看到很努力学习的姐姐,很努力工作的妈妈。看到他们的努力,我选择停止恋爱,专心自己的学业,考上第一名。成功从一所私立中学转校到公立中学,从而遇上了更积极好学的老师、同学。

2.转校后我遇上很多高手: 其中一个就是我的同班同学,她和我不断竞赛,不是她考第一,就是我考第一。她让人感觉好像不用读书,也能轻轻松松考上好成绩。而我,则是每次考试都战战兢兢,很认真准备,每次考试前,我都要翻笔记;而她却可以和同学谈笑风生、轻松面对。看着她这种应对自如的状态,我有怀疑过自己是否很笨,同时我内心也不停地叫自己专注,不要比较,哪怕天生没有她那么聪明,但是我以勤补拙,不会因为看到高手而选择自我放弃。所以在转校后,我的成绩还是保持名列前茅。

3.在香港,念完五年中学后有一个公开考试。当时我的成绩很优秀,但是我选择放弃考大学的机会,去读秘书专科,希望可以早点出来工作,早点赚钱,早日独立,不要成为家庭的负担。直到去上课的第一天,看到一班只是关注外貌而非专注学习的女生在吱吱喳喳地说话。这一天的体验,让我想象这条路和日后我交往的人群是否是我喜欢的。然后心里有个声音不停的告诉我,这不是我想走的路,这里也不是我想交往的群体。一天专科学习后,我回到中学,告知老师我要继续考大学。最后考上了香港大学,完成我的本科学士学位。谢谢我的父母,他们尽管知道我的成绩优秀,但是没有阻碍我报读秘书专科,给了我充足的空间亲身体验一天秘书专科课堂。让我做了一个最好的选择:回到念大学这条路上。

4.大学毕业出来工作后,人自由了很多,我可以赚到钱,可以过我自己的生活。一两年后,我发现,每天上班工作、下班聊天、迪斯科喝酒、运动健身的生活,也挺舒服的。但是看到我姐姐每天努力工作之余还不断学习英语,这让我思考是否应该跟她学习。后来我选择继续读书,兼读念英语和MBA,充实自己。

5.1995年我拿到MBA的证书。对我而言,我可以选择去美国工作,也可以选择在香港做一名安稳的外资企业高管。当时我从事的是物流行业,未来的发展是在国内港口,所以我申请外派到广东省工作。代表美国公司开拓华南地区的业务,在广州、深圳管理两个团队。当我选择回到国内的时候是1995年,别人觉得很奇怪,第一是因为我是女生,第二是因为接近香港回归,在其他人眼中,那是敏感的时候,很多人都选择在香港工作。回看1995年到现在,很多大学同学还留在香港,我们大家走的路已经很不一样了。

6.到了1996年,我做了另一个选择,喜欢上了coaching,选择加入培训行业,做体验式培训的工作,开始转型,从小股东开始。现在回看,这个选择对我依旧是正确的,教练技术是我喜欢的工作。我喜欢在影响别人的工作里发展自己,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7.到2008年,原有的创业公司倒闭了,我又要面对另外一次重要的选择。我可以选择回到企业里面做高管,也可以选择创业。在这个矛盾、挣扎的状态下,最终我选择回到创业的路上。

回想过去,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总和。

06

选择的四种能力

那么用什么元素去做选择呢?其实在选择的过程里面,我们有四种能力。

第一种能力就是刚才提到的自我意识,在选择的过程中有没有意识到自己想要什么?有没有意识的自己的情绪?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这些问题会使你明白怎么做选择。

第二种能力就是想象力,就像刚才提到,我会想象如果我不考大学而去读秘书专科会怎么样,会跟谁在一起?如果我继续考大学,我的未来是什么?因为这一份想象力,令我做选择时更明白,最后我还是决定考大学。

第三种能力是良知。要有明辨对错好坏的能力。我很清楚,当时读完大学后就可以去赚钱,可以疯狂地玩。而且当时1985年念完大学,我可以成为香港最优秀一批的人,幸运的是我没有玩下去,我用良知做了选择,否则让我感觉对不起父母、大学和政府的培养。所以那时我做了不一样的选择:不停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历和能力。

最后一种能力就是不受外界干扰,自己要有独立的意志力做选择。比如,我从物流行业转到培训行业,很多人不理解,放着稳定高薪职位不做,而是从另一个行业的基层做起,为什么非要那么辛苦?当然,在听到那么多人的反对意见后,自己也有思想上的动摇。但是在关键时刻,我就发挥自己的抗干扰能力,去提醒自己为什么做这个选择,宁愿自己辛苦一点,先苦后甜。特别是在浮躁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具有这种抗干扰的能力,要明白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宁愿慢,也不要急。



在每天做选择的时候,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独立的意志力,这四种能力综合运用会帮到我们很多,让我们做有效的选择。我们要对这个选择百分之百的负责任。

我想问问在听的父母,你们有没有培养孩子做选择的四种能力呢?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呢?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在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选择能力的时候,你有没有告诉孩子他们有选择的自由,引导他们发挥这四种能力,做有效的选择呢?并让他们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呢?

07

价值观和信念

人生是选择的总和,选择有四种能力,那么这四种能力的基础是什么呢?其实,基础在于价值观。

什么叫价值观呢?
这个标准是怎么来的呢?价值观怎么形成呢?

价值观是信念的一种。信念的组成有四个元素。
根据我过去的经历,我总结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1. 生命影响生命,成就精彩人生;

2. 成长是痛并快乐,面对痛苦,走进痛苦,穿越痛苦;

3. 人生是选择的总和,可以慢,不可以停;

4. 不到最后一分钟,绝对不认输;

5.我要全力以赴过好每一天,其他的交给上帝;

6.世界上没有免费午餐,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这六条核心价值观是怎么来的呢?

“生命影响生命,成就精彩人生”。这是我自己的教练经历,我经历过想改变别人,但是失败了,后来发现我改变自己去影响别人,这个效果很好。
“成长是痛并快乐,面对痛苦,走进痛苦,穿越痛苦”。因为我不停经历很多失败,然后,从失败中爬起来,因为敢于面对痛苦走进痛苦,才让现在的自己有丰富的经历。
“人生是选择的总和,可以慢,不可以停”。前面提到了这一部分,人生做了很多选择,以前有的时候走的很快,没有停下来总结反思,让自己做了不少错误的选择;加上互联网时代,有时候太快会让人做错决定。为了更快,我宁愿慢下来,但是不要停。



“不到最后一分钟,绝对不认输”。因为我是短跑运动员,我的体育老师经常会跟我说:“我们短跑的时间很短,我们要不停的对自己说不到最后一秒钟决不认输”。我的体育教练是我很信任的人,所以他的信念也传授给了我。
“我要全力以赴过好每一天,其他的交给上帝”。这是教会里面的牧师和教友传播给我的,也是我自己的经历。我有时候也会焦虑、不开心、沮丧,这个时候我不停的对自己说:“自己有没有全力以赴呢?”当我全力以赴的时候,我可以安心睡觉吗?会的,我已经全力以赴了,其他的交给上帝吧。



最后一个信念是”世界上没有免费午餐,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有一个经济学家叫张武昌,于1983年回香港,在香港大学教经济学,他有一句话:there is no free lunch,影响我很深。我妈妈也一样,她努力工作,培养我、姐姐和弟弟,不停地耕耘和付出,告诉我生活一定要自己负责任。



你有没有关注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样的?哪些价值观正在传播给孩子?你有没有关注你的孩子的价值观是什么样的?你有没有做区分?哪些价值观是帮助他做有效选择?哪些价值观是阻碍他做有效选择? 现在社会上经常传播的价值观是你一定要考试考到100分才是优秀人才,或者你一定进到某一所知名学校才是优秀的孩子。你在传播什么样的价值观给他们呢?我很幸运,我的父母没有过多干扰我的成长,但是他们通过身教言行向我传播正面的价值观。我妈妈现在快九十岁了,有一次我问她,为什么你可以长寿?她说:“我做善事啊,对人好啊。”所以我妈妈用行动告诉我她的价值观。 其他价值观是怎么传播的呢?我们一起看看以下这个例子,同一件事情,父母不同的价值观是怎么影响孩子的?
当父母看到一些弱势群体,比如清洁工人,要怎么跟孩子说呢?可以是:要努力念书,不然就像他一样。也可以是:要努力念书,帮他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这得看父母想传播什么给孩子,父母相信什么,所以说父母的价值观很重要。

08

LOVE Coaching Model

作为教练型的父母,需要拥有什么能力呢?

我这里分享一个Love Coaching Model。



第一,以行动及倾听去引领(Lead by Actions and Listening)。你有没有知行合一?有没有聆听孩子需要什么?

第二,开放思维寻找可能性(Open Mind and Possibilities)。你有没有开放地学习,去看自己盲点,听孩子的反馈,找出新的可能性?还是固守旧思维,用旧的方法引导孩子呢?

第三,观想愿景及价值(Visualise the Vision and Value)。你有没有想象到孩子未来是怎么样?是越来越好还是看人之小?你有没有关注孩子的价值观形成?父母优秀价值观的传播,会让四种选择能力培养地更扎实,为人生做出更有效的选择。

第四,共鸣与鼓励(Empathy and Empowerment)。要激励孩子,授权给孩子。在孩子快乐的时候,你陪着他一起开心;在孩子失败痛苦时,你有陪同吗?快乐和痛苦是并存的,不要逃避面对痛苦的一面。现在太多心灵鸡汤、积极心理学、正能量、幸福学,拒绝接受“痛苦”的存在。越拒绝,越不接纳,越多问题;接纳、面对、穿越,喜欢痛并快乐的成长。有很多人问我,什么是幸福?我的答案是每天快乐比不快乐多即是幸福,接纳不快乐的出现,活得真实点儿。

09

结尾寄语

谢谢各位今晚的收听。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能帮助各位家长更好地自我管理、管理家庭团队。孩子是看父母的行为而学习、成长,不是从听父母的话长大的,希望大家都做知行合一、有智慧的父母。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次活动合作方


    关注 拓思顾问与教练机构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