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句:第385句

 

海阔天空。...







▲ 识别二维码,精彩多多^_^


5. 精读的方法

读文章还是有一点点的方法的,读考试(TOEFL/IELTS/SAT/GRE/GMAT)里的阅读文章更是如此。但请放心,真正有效的方法总是非常简单的。(以下文字相对抽象一点,但,也许这本身就是一篇很好的阅读材料……)

当我们读进来第一句话(标识为S1)的时候,任务只有一个,“这句话在再说什么?”(What does S1 mean?表示为M1)其实,有些时候,这并不是一个简单任务。需要两样东西支撑:1)语法知识;2)概念体系。但是,很多人竟然以为只需要单词就够了。

然而,读进来第二句话(S2)的时候,任务就多了一个:不仅要搞清楚M2,还要搞清楚M1和M2之间的关系(标识为R1&2)——这是竟然有很多人从来不做的事情。

M1和M2之间的关系,大抵上分为两种:

  1. M1被M2支持。这时,M2往往可能从三个角度之一(或者三个角度组合使用)去解释M1——What?(举例、阐述)Why(因果、比较、分类、目的) How(方式、手段、步骤)
  2. M1与M2共同支持另外一个句子。这时,M1与M2之间可能的关系分别是:并列、递进、转折。
如果,M1、M2、R1~2都已知,那么即意味着说真正的“阅读理解”就已经全部完成。

然而,在考试中,考生往往遇到的情况是:

  1. M1未知、M2已知、R1~2已知;
  2. M1已知、M2未知、R1~2已知;
  3. M1已知、M2已知、R1~2未知;
这与简单数学没什么两样(就好像“x+y=z”)——一个方程式里面有三个变量,其中两个已知,就很容易推导出第三个变量的值。如果三个变量都是已知的,那也不算是什么考试了。

要知道,设计得严谨科学的阅读理解考试中,是不会出现一个方程式里有三个变量其中却竟然有两个未知的情况的——那不叫考试,那叫“刁难”。这也是我为什么总是劝诫考生,轻易不要相信什么“模拟题”——反正,我研读过的所有非ETS官方的题目,大抵上都不严谨、不科学,不管作者和出版机构是多么地权威 ——不信,谁都可以用刚刚说的简单道理去自己做个判断。

同样的道理,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不仅要能够概括出第一段的大意(标记为MP1 ),然后还要再概括出第二段的大意(标记为MP2),最后还一定要弄清楚二段之间的关系(标记为RP1~2)——这就是更多人坚决不做的事情了——而后又是解方程式了……

道理都已经清楚了(我有的时候很奇怪我究竟是如何运用这样的简单的认知就成了所谓的老师的?),之后就是平时练习的步骤了。

  1. 挣扎着搞清楚每一句话的确切含义。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手段——查词典,查语法书,甚至去查Google。“自己动手”比“花钱让别人替自己干活”(比如,报班上课听讲)在这方面不知道要有效多少倍。
  2. 理解每句话之间、每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处理段落还有另外一个任务——概括。
  3. 整理词汇。要知道,读完一篇文章之后,自己动手整理词汇,远比背单词书效率高出许多——可惜,大多数人并不相信。
  4. 反复阅读若干遍。读着读着就可能发现很多第一次读并没有注意到的东西。
  5. 复述文章。能够书面或者口头复述刚刚读过的文章,实际上需要很多综合能力:记忆力、逻辑能力、转述能力、重新组织能力、再理解能力等等。
  6. 养成相隔若干天后复习的习惯。
(其实,无论哪一种考试,拿来真题,如此处理50篇左右的文章,就基本上所向披靡了。)

鉴于大多数人学英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以上的文字里,是拿着考试文章作为示范的。事实上,读任何文字都可以这样“品”,只不过,不同类型的文章,“品”的要点不同而已。读诗品意境,读散文品心境,读小说品情节,读报纸品现实。为了学而读,还要在读与品之外考虑很多事情,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这么写好的话好在哪儿,差的话差在哪儿,要是我去写应该怎么写才能更好……等等等等。

S T A R T:
(文本在解析后)
(文本在解析的后面  希望大家自觉哦)
(希望大家自觉哦)
“原     文”










填一下____ ____










如果你想看我的朋友圈,

可以加我的个人微信号13082756376

在微信zaowujia后台回复m能够查阅之前所有文章目录。

在微信zaowujia后台回复m1能够查阅第1季文章目录。

在微信zaowujia后台回复m2能够查阅第2季文章目录。

点击阅读原文是配套的喜马拉雅音频


    关注 造物家联盟英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