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六祖坛经》—— 坐禅品第五

 

42.《六祖坛经》——坐禅品第五...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意译:

六祖再开示大众说:“诸位大德!什么是‘坐禅’呢?便是一种去染排障,达到一切自在无障碍的功夫,凡在外无论一切是非、善恶之境不起心识,这也就是‘坐’。在内,能明见自性,不为外尘所动,便是‘禅’。

诸位大德!什么是‘禅定’呢?在外离一切相的执着称‘禅’,在内悟明自性,不乱心性称‘定’。如若在外境上著相,内在心性自然随之而乱。如能在外境上,不落一切相,则内在心性当即不乱。盖自性本来是清净宁定的,只因遇外境时就纷纷起了思、见的念头,扰乱了那清净宁定的本性,若能遇一切外境而能保持自心不乱的,就是名副其实的真定了。

诸位大德!能从外离开了形相即是禅,内在心性丝毫不乱是定,外无执着,内性不乱的境界,便叫‘禅定’。

《菩萨戒经》很明白地说过:‘人人皆具有清净的真如本性。’

诸位大德!于每一起心动念,但见自性之清净,一无尘垢,从而自己可以发挥那原有的良知本性,自己修持,切实奉行,自然能证那无上菩提佛果。”

心得记要:

坐禅绝不是数十分钟的盘腿而已,本段明示我们要做到在外境上不攀缘、不著相叫做“坐”,且于一切行、住、坐、卧中每一时刻皆得自在,无所障碍,便是真“禅”。

“坐”分为假坐与真坐。凡打坐闭眼合目为假坐,而真坐是指在每天十二个时辰中的行、住、坐、卧间,使一切动静间有如泰山,不动不摇,断四门(眼、耳、鼻、口)不令外景入内,达每一起心动念与道合一。

小故事:

昔日大师马祖道一,容貌奇异,牛行虎视,自幼出家,至南岳参禅。整日勤于打坐,精勤不懈。

主持怀让大师见其根基好,可有大就,便趋前曰:“你来寺修禅,整日坐禅,究竟是为了什么?”

道一答:“想成佛。”

于是怀让住持便去拿了一块砖头,到道一面前猛磨不辍。道一不解其意,好奇地问:“请问师父磨砖是何用?”

师父答以:“要将它磨成镜子啊!”

“磨砖怎能作镜?”道一惊讶地疑问道。

“磨砖既然不能成为镜子,那么你这样一味打坐岂能成佛?”

“那我该如何修呢?”道一自知理曲恳求地问道。

“举个例子吧!比如牛拉车,车子停了,请问是要打车还是打牛呢?”师父应机点化。

“…………”道一不知如何以对,空虚无比。

“学佛并非只徒打坐,若执坐相,不见大道,以是妄念瞎做,不可取。”

道一听了始知往昔所做无非盲人骑瞎马,舍本逐末。未能把握那个“真”,一味苦行,不但于法无益,更恐要扼杀修身的本质。

本品到此结束,众生与佛之差者迷与悟、障与通、妄与净。坐禅之功夫是有其意义的,当求其本,勿得其末,枯坐形骸即是大误,了悟清净不妄,始为真正之“禅”道。


    关注 不亦乐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