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贷款的“产业链”调查

 

今天是一份调查报告...



给你看看下面的APP,看你认识多少个?



很多可能你连听都没听过。其实上面的截图只是冰山的一角,还有如:牛呗、U族、我来贷、云分期、星星钱袋、99分期、小树时代、拍来贷、贷贷红、贝才、零用金、零用贷、蜡笔分期、缺钱么、闪银、火分期、多多分期、现金巴士、一秒通、招联好期贷、蚂蚁小贷、嗨钱网、蚂蚁借呗、任我花、兑啦、小微学贷、59金融、闪电借款、分期管家、雏鹰、捷信、来分期、活力贷、快来贷、专科贷、分期贷...等等

大家可能从它们的名字猜到了它们的用途。是的,它们就是针对大学生的贷款(或分期)平台。这些平台大部分都有手机APP,也有少部分只是在线下做推广。即使像工行、平安与阿里的网商银行也有针对大学校园里的学生开展信贷业务。



根据大叔的调查,广州某些大专院校的大学生,有用平台申请贷款的比例约7%左右。大部分学生贷款的目的普遍都是为了消费,还有部分学生有多次借款的记录,其目的竟然是为了借新还旧。在大学生贷款消费的主要产品类别中,最大的需求就是购买手机。所以某些贷款平台也有针对手机的分期产品。目前学生的贷款额度在3千-3万元不等,根据学校的不同(211或985的额度较高,而大专类较低)给予不同的额度。而利息方面,年化的利率大概在11%以上。

这些贷款平台有自己的风控方法,就是借助第三方的大数据服务。因为贷款平台很多都是走线上的流程,所以他们的风控流程不同于传统银行消费信贷的审批。很多贷款平台会引入一家叫“同盾科技”的企业为他们做贷款的准入。同盾的产品功能包括:贷前信用风险评估,借贷人基本信息核查、不良信息扫描、多平台借贷申请检测以及识别团伙骗贷。其次还包括:贷后风险跟踪,借贷人信用恶化提醒,跨平台逾期提醒等,针对具有互联网金融特性的信贷类新注册客户的贷前审核,贷后监控。除此之外,部分的贷款平台目前已实现客户的数据共享,确保一个客户不可能在多个平台同时贷款,进而导致风险不可控。



再回到那家“同盾”,它成立于2013年,是第三方大数据风控服务提供商。专门为非银行信贷、保险、基金理财、三方支付、航旅、电商、O2O、游戏、社交平台等多个行业的客户提供基于大数据的风险控制与反欺诈服务。上次他们家的产品发布会还发生了,抗议侵权的事件,如想知道详细情况,可自行搜索“同盾剽窃”关键字。



当然还有一些未共享数据也没有接入“同盾”服务的平台,他们也有自己的一套风控的方法。比如说,他们会引诱学生提供自己的信息,像手机号码和手机号码的服务密码,可以让平台查询申请贷款客户有没有拨打过其它贷款平台的客服电话等手段。

当学生发生逾期不还款的情况,平台会采用第一种催收手段:找同学和朋友、辅导员或老师、然后是父母,按先后顺序来。这样一般可以解决90%的逾期不还款问题。当第一种手段不奏效时,那些正规的平台会通过法律途径催收。当然也有用更极端的手段催收的,这里就不做细讲了。



引用那天与康总聊天时,他说的:“那些互联网金融目前对于传统银行侵蚀最大的,还是个人的消费信贷业务。”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对于传统的商业银行来说这些平台也许是非主流的,学生没有太多的经济来源,当然有强烈的资金消费需求,但在历史上此类群体的逾期比例较高,且普遍笔数多金额低,催收成本巨大。所以很多商业银行干脆选择不做(当然,ICBC除外,他们对风险的把控能力,对新业务的试错勇气,远在其他银行之上)。但商业银行的大量退出对于那些贷款平台却是机会,现在依托“大数据”和他们自己的“风控体系”,整体可以控制风险并做到盈利。

大叔对于这个行业的看法是:存在即是合理,且不管这样鼓励学生提前透支自己的未来是不是正确,这个行业还是值得关注的。如果现在无视这个行业的存在,将来银行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包括信用分期,个人贷款等等,被抢光了还不知道怎么回事。

而大叔对大学生贷款行为的看法是:引导创业型的贷款比消费型的贷款更有意义,虽然后者可能更赚钱。在国家引导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将资金借给那些有想法,能干事但却缺启动资金的大学生。意义要更加重大。而对于部分自控力较差的大学生,让他们放纵自己过度地透支未来,这是增加这个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引用最近总理在贵州“数博会”上的表述的: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强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加快建设企业信用信息“全国一张网”建立健全市场主体诚信档案、行业黑名单制度和市场推出机制,年底前建立起联合激励与惩戒机制,使“守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处处受限”。

观点仅代表大叔本人,与供职的CCB无关,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有兴趣可以点击关注一下萌大叔   ↓↓↓


    关注 萌大叔和他的数据哲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