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和声改变了什么?

 

咱们以后的推送内容就不受时间的约束了,在这个互联网经济的时代,如果凡是还讲控制、计划,那不是太落伍了吗?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张雨生是怎么玩和声的,如果你喜欢这个系列,以后我还会陆续讲到弦乐、唱腔、曲风等等内容,就看你喜不喜欢了。...



我一直在想怎么让我们周六的主题内容变得有营养,怎么才能让大家多少可以获得一些东西。所以我这次决定再开一个新的系列,叫做“小宝音乐课”。当然,我是没有资格给大家上课的,你也可以放心,不会让你感觉到在听课。不会那么枯燥的,我会分享一些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东西给大家。

我打算先看看大家的反应,如果大家喜欢这个系列,我会多分享几期;如果大家不喜欢,那这就是唯一一期了。所以,在今天文章的最后我想说说为什么要讲这个系列。

那咱们今天先说什么呢?我想到的是和声!之前在和大家介绍《口是心非》专辑时我就说,张雨生对和声是情有独钟的。其实和声很多人也都在用,也都用的非常好。比如BEYOND乐队的“狂人山庄”。这个和声用的妙的地方在于,它很简单,并没有很复杂的音乐构成。但是和副歌旋律可以贴在一起,创造出1+1>2的效果。这也是BEYOND乐队的一大特色吧,他们善于用简单的音符编曲,但是效果都还不错。把这首歌分享出来,大家可以听听看。

但是呢,如果讲到张雨生对和声的运用,和其他人的用法都有些区别。很多人都说他是个“鬼才”。而他对“和声”的运用就很能体现出他“鬼”的那一面。比如说“我呼吸 我感觉 我存在”。这首歌前奏的和声不依赖于歌曲而独立存在,在那个年代这样用和声的好像并不多,当然也不会只有张雨生。这也没有多么高大上,算是比较普通的一种编曲方式吧。但是他第二段主歌部分的和声就比较显功力了。和后来的“口是心非”如出一辙,就是低音和高音同时进行的,构成一种二重唱的效果。我在第一次听到的时候,确实让我惊艳到了。这首歌是民谣风格的,民谣就是民间歌谣嘛,比较简单,朗朗上口。可是他在里面加了很多繁复地和声,包括歌曲结尾处的那一段“人声SOLO”,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民谣这么简单,他好像是想把很多摇滚的元素加进去。这就让我觉得非常新鲜。

而这首歌又让我联想起李宗盛的“生命中的精灵”的和声。那个和声是童安格做的。据说李宗盛听到后盛赞童安格是一位音乐天才。也确实,他这里的和声用的非常好,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在张雨生之前,“音乐才子”的美名就是属于童安格的。当然,李宗盛本来写的也已经很好了。大家不妨听听看,感受一下。

还是回到张雨生哈,他在做《卡拉》的时候是抱有一个很大的野心。就是他想做一张和当时商业市场上流行的音乐截然不同的唱片。他在文案里也写的比较明确,就是想传达出一个意思,我的唱片不是用来唱KTV的,是用来欣赏的。他是有这样的一种野心。唱片里的歌曲几乎没有什么传唱度可言,纯粹地需要听众去倾听,去欣赏。

那在这样的指导方针下,就诞生了两首和声用的很经典的歌,分别是“后知后觉”和“我的心在发烫”。

“后知后觉”之所以觉得很经典,是因为后来有很多人都翻唱过,就像“我期待”一样。但无论是阿妹也好,还是后来的谁也好,他们都尽量简化了这首歌的音乐元素,那对和声当然也是削减的比较厉害。

从这时开始,张雨生的音乐里就多少透出歌剧、音乐剧的影子了。所以我估计后来果陀找他去做“吻我吧,娜娜”的音乐总监,可能也是有这方面的考虑。



这首歌他用到了“无伴奏人声合唱”。要是在现在的话,大家可能都习以为常了,尤其是在国外,经常有一些乐队做这些东西,包括模仿乐器之类的。但那是在1994年,我不知道国外是什么情况,但在咱们国内,“无伴奏人声”应该还没有吧。张雨生八成是第一个做这种和声的音乐人。那你现在知道为什么这张专辑的历史地位会那么高,号称是“华语乐坛的探索之作”,因为里面预言了很多今天我们才开始流行的东西。

而这首歌很了不起的地方还在于,和声已经不单单是和声了。它成为了歌曲中的第三支力量。分别是人声、乐器和和声。整首歌都是这三个东西在互相对抗、制衡的一个过程。在音乐创作上,我们非常重视一个叫“音乐逻辑”的东西。就是你的上一句旋律和下一句旋律必须得构成一个逻辑关系才成立。这就像对联似的,不光字数得一样,词组呀、断句呀什么的都得一样。就跟这差不多。但是你想,在这首歌里,虽然找出逻辑关系不难,它的旋律并不复杂。但是要把和声呀、乐器的变化什么的都加进去,这个是非常考验制作人对歌曲的拿捏的。张雨生敢这么做,就已经让我很佩服了。

接下来就是“我的心在发烫”了。要不怎么说张雨生是个“鬼才”。这首歌一开场就是厚重的男低音和声。我猜测是他原先的打算是开场用贝斯,就像“动物的悲歌”开场那种贝斯一样。但他“鬼”的地方就是不走寻常路,经常用人声代替乐器,乐器代替人声。所以他就选择用男低音和声了。低音和声和他的高音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就更加强了蓝调的效果。至于为什么会加强,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我不知道,没有研究过。但效果确实是这样的。因为这首歌他主打的是蓝调&摇滚风格。那男低音除了烘托气氛之外,还是有一些蓝调的感觉。蓝调以前给大家介绍过,简单点说就是,蓝调就是音唱不准。我们经常这么开玩笑,说蓝调就是音唱不准。你找找打哈欠那种感觉,那就差不多是蓝调。呵呵,开个玩笑,方便你理解,

接下来要向大家介绍的这首歌的和声也是很有特点,就是“发晕”。张雨生的音乐越到后期越能体现出一种递进的风格,不知道你有没有留意。就是往往第一段比较平铺直叙地,没有太多修饰地,可一旦转到第二段就变了,从编曲到调式可能都改变了,这首“发晕”就是个很鲜明的例子。第一段听上去觉得……嗯,还行,不会觉得有太多亮点。但到了第二段,他的和声,乐器都瞬间丰富了起来,整首歌一下子就饱满了。

真正让我觉得眼前一亮的是他副歌的部分。他的高音和低音的对飚不能算是和声,但应该是起到了和声的效果。尤其后面也用到了多轨的录音方式,过了这么多年,今天听上去依然是十分地新鲜。

最后我想介绍的就是“口是心非”了。这首歌也是有种递进的关系。他到第二段的时候,

我到现在还记得,我的老师跟我说这首歌的编曲是有点土了。我仔细想了想,觉得也是。就说前奏吧,那种重金属的感觉是很强,很吸引人。但是现在的编曲人好像不会再这么编了。现在的人们可能会用更多的乐器来编曲,营造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不过在当年,那样的编法真的是独树一帜的。

不管那些了,咱们重点来介绍和声吧。听这首歌的和声最方便的方式就是听他的伴奏。不过得是原版伴奏啊,不能是那种卡拉OK的。那种唱K的伴奏都没有低音的感觉。尤其是他转到第二段的时候,歌曲色彩明显发生了变化。虽然还是小调的感觉,但是不是更加激烈了一些?是不是有了一些大调的色彩呢?但是张雨生没有转调,调式还都一样,他就是用和声来营造这种氛围的。所以他用和声和其他音乐的最大区别我觉得就是,他不是用和声来做点缀或是修饰,而是要起到一个转换音乐色彩的作用。是他音乐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我的思考
其实“和声学”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问,它不光包括和声,还有最基本的和弦呀、调式呀、音乐色彩呀等等乱七八糟的很多内容。所以咱们一期主题内容肯定是讲不完的,而且我也没打算讲完。因为咱们毕竟不是上课嘛,大家也都是音乐爱好者,又不是专业做这个的,还有就是讲太多了我也就不会了,我也只是懂一些皮毛而已。我买的一本《新编和声学》都一年多了,现在还没看完呢。确实是专业性太强。

那我为什么还要讲它?我讲的原因不是为了赞扬张雨生有多么了不起。只能说那是他的风格,递进也好,独立的音乐体系也好,都是他的风格。别人没做,不是说别人做不了,只是人家也有人家的风格嘛。那咱们作为宝友,或许是更欣赏张雨生的这种风格而已。这没有谁比谁高的这一说。而且我也觉得现在已经不需要赞扬张雨生了,之前赞扬得够多了。他的地位,他的才华都是有目共睹的,也不需要我去赞扬。



我讲这些,只是为了多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而已。张雨生号称“音乐魔术师”。就是说他的风格非常多变。那怎么体现这一点呢?就是从最基本的一些东西体现的,诸如和声的运用、弦乐的运用、交响乐甚至是唱法的运用等等。我想要做的,就是像生物研究者解刨麻雀那样,一点一点地把它的纹理展开,让大家很清晰地看到张雨生和其他音乐人的不同。至于说他的能力有多么多么超群,这个可能谈不上。但他的想象力,他的胆量以及做音乐的那种精致程度,确实是值得我们认真体会的。如果你喜欢这个系列的话,接下来我计划要讲的是弦乐,咱们一起研究一下张雨生是怎么用弦乐玩转摇滚的?!

张雨生不可能是完美的,他的能力也不可能是最强的。毕竟他去世时也太年轻了嘛,那么年轻的一个音乐人非说他鹤立鸡群也不是很现实。我呢,也不是不想谈他的缺点。性格上的缺点或许我还能说个一二三,比如太自我,太随心所欲了点。这都是他的问题。但在音乐层面上,我发誓啊,真的不知道他有什么缺点或是硬伤。或许有,但以我的能力和见识还看不出来。当然一些小瑕疵我是看得出来的,比如“口是心非”过于雕琢了,他的词常常也比较绕口,但这不涉及核心呀。他的音乐有什么短板?他创作时会受什么样的局限,我是真特么的不知道。不知道你让我怎么说?如果你能看出点什么,可以告诉我啊,我再来讲出来和大家分享,是吧。


    关注 张雨生的华彩乐章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