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  Suicide Is Painless

 

一生的故事,止于此。...

阴郁的天,潮湿的地,混沌于中间的,是压抑,窒息。



Suicide is painless. It brings on many changes.” 耳畔飘入的歌,调动了空气中的抑郁分子。它们从空中钻进了耳朵,侵占了整个身体,不寒而栗。

死亡。

每天都在上演,却极少人愿意触及的话题。不吉利是他们的掩饰心底恐惧的借口。对死亡,对未知,对失去,对责任的恐惧。

当时M听到这歌,惊讶得都快上天了,说:你竟然会听这么负能量的歌。其实我并没有仔细听歌词,不过是喜欢那淡淡悠悠的旋律罢了。听着感觉世界都安静了,turned out它竟也有能力让整颗心永远安静。



《Suicide is painless》是The Mash在70年代的作品,电视剧《M*A*S*H》的主题曲,曾风靡一时。令人惊叹的是,歌词竟出自导演Robert Altman家14岁的少爷Mike Altman之手。据说当时大叔是想整一首"stupidest song ever written”,却发现自己一把年纪卖不了蠢,于是把任务交给了14岁的儿子。据说Mike5分钟就写出了歌词….(请收下我的膝盖)后来他因这首歌赚的钱比他老爸导演那部剧赚的还多。这首歌后来还被许多歌手或乐队翻唱。各版本都或多或少地对原版进行过修改,其中最受欢迎的是Lady & Bird翻唱的版本。The Mash的原版中,吉他、铃鼓和高音和声让忧郁含量几乎降为零。没有压抑没有忧伤,只是民谣惯有的淡淡叙事感。不看歌词光听曲子以为是欢快。配合着歌词才知它如此沉重。低吟浅唱的部分似内心的绝望般毫无波澜,高音处便是内心的纠结,挣扎着和世界告别。

Manic Street Preachers的版本与其它版本大相径庭。此版加入了摇滚元素,用嘶吼愤懑的燃烧代替了忧郁的慢火煎熬,如前方波涛汹涌的大海,怒吼过后压抑全退去,只剩发泄后的平静。

Marilyn Manson翻唱时用力过猛,前奏给人一种诡异的感觉,加上Manson有气无力的唱法,让人仿佛看到一个单薄的身体蜷缩在房间角落,睁大了眼睛绝望地挣扎,孤独地呻吟,如止水的心被一层一层地糊上水泥,慢慢地,慢慢地,停止了跳动。此版本应列入18禁歌单。

Jay-Jay Johanson版比Manson版厚重很多,也不似Manson唱的那么忧郁绝望。但相对于The Mash和Lady & Bird 的和声来说,声音还是单薄了些,清晰直白的嗓音让整首歌少了些模糊美。

个人最喜欢的是Lady & Bird翻唱的,这也是最尊重原唱的版本,但相比原版多了些轻快与柔和美。吉他主打的旋律,飘渺的和声让旋律变得更凄美,全程无大起伏,只是循序渐进,看到的是门前潺潺河水的幽静,是清晨阳光洒在脸上的暖意,是午后咖啡的休闲,是一生故事的娓娓道来。



一生的故事,止于此。死亡中最令人扼腕也最富争议性的是自杀。有人说自杀者懦弱、自私、毫无责任感。然而,活着的人永远不懂自杀者的痛苦。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受父母、经济、身体、学校、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影响。每个组合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你不是ta,就无法完全理解对方。我们不一定要理解这个人群,但要给他们尊重与安静,不评判不鄙夷。每每听到类似的故事,我只是很希望父母和社会不要过度强调成绩和成就,将更多的精力要放在逆商、交流能力以及心态的培养上。或许有些鸡汤和唠叨你早已听厌,以为它们毫无用处,但其实它们的意义,你从未真正领悟过。



假如有一天

我自杀了

那是因为

我太好奇

想验证是否

有来世和鬼魂的存在

一对文艺逗比情侣
带你玩,带你疯
带你阅读,带你叹世界
带你听歌,带你赏电影
若我们感兴趣的
恰好也是你们感兴趣的
那就关注吧


    关注 马菲不是Morphine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