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齐研究 共构促成长

 

同课齐研究共构促成长记科学组“和声课堂”同课共构研究本学期,在学校教导处的统一部署下,科学组的“和声课堂”研...

同课齐研究

共构促成长
记科学组“和声课堂”同课共构研究


本学期,在学校教导处的统一部署下,科学组的“和声课堂”研究继续向着纵深推进,通过“同课共构”的方式,人人参与,建构践行着“和声课堂”。自开学初,在张婕校长和汪涛主任的引领下,组内核心团队的4个成员带着老师们利用集体教研的时间,重温“和声课堂”的三理念、四原则和五步骤,明确了同课共构的理念和操作方法,分年级确定了同课共构的教学内容。

核心成员黄颖和李倩倩带领马睿和王唯真组成了三年级科学的“和声课堂”研究小组,选择了《溶解》一课进行“同课共构”的研究。作为科学的起始年级,“科学观察”是养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重点,这一课就是要训练学生的科学观察技能。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信息的收集。学生在仔细观察不同的物质放入水中的现象时,不仅学会全面详细地记录和清楚明晰地描述表达,还要学会认真倾听,寻求差异,最终通过寻找相同与不同来归纳梳理,对溶解现象给出简单准确的解释。王唯真作为新老师,在马睿老师执教《溶解》一课后,广泛听取了组内听课老师们的建议,积极共构,反复修改、反复试教,最终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解决了前一节课中出现的问题,若干环节都体现出学生的差异,而每一次实验之后的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基本上使学生们达成共识,这个共识的基础不再是想象,而是通过基于事实的推理得出的,经得起推敲的科学知识。

核心成员唐丹和陈妤带领邓少国、谭艳和李红组成了四年级的“和声课堂”研究小组,选择了《飞回来的小水珠》一课进行同课共构的研究。这一课是典型的科学探究实验课,三位执教老师在备课、上课及课后反思等研究阶段,都积极通过多次的共构来力求实现内容相同的课不是一层不变,而是越上越“和声”的目标。老师们在各自的课堂上都呈现出了完整的五步骤和四原则。最记忆犹新的是,三位老师的设置情境从变一个魔术到展示一个现象,再到展示多个场景的变化,寻求突破从由学生设计实验到提供材料设计,再到锁定条件设计的变化。从变化情境设置到优化实验材料,既启发了学生产生严谨的科学思维,又降低了学生实验操作的客观难度。从设置情境的适度留白再到设计实验的适度留白,不断挖掘,不断实践,学生的聚焦更加明晰,达成共识更加自然。能够在一次次的共构中突破改进,得利于于我们不断对“和声课堂”理念的深入理解。

本期,在准备渝中区小学科学赛课时,黄颖执教的《在斜坡上》和蒋亚彬执教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也都是在“和声课堂”理念的指引下进行全组的同课共构,王超在黄颖赛课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共构了《在斜坡上》一课,进一步达成了我们对科学实验探究课的共识。科学课有能够体现“和声”思想的地方,猜测是主观的,有猜测就有异,事实是客观的,有事实就有同,而实验探究,作为科学课的典型方法,就是搭起这些“异”与“同”的桥梁。怎样搭建好这座桥,我们将继续在前进中摸索。

通过三个月的“和声”与“共构”,老师们不断探索、尝试、碰撞,甚至将现有教学实例的有机整体打破,拆分再重组,以“解构”为基础不断地进行“共构”,通过群策群力,对科学“和声课堂”进行最优化的调整。齐心研究不仅共构了一堂堂有“和声”味儿的科学课,更是促进组内的每一位老师一步步成长为有“和声”思想的科学老师。

文:李倩倩  陈妤   审:汪涛







    关注 人和街小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