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讲座】 区块链 --- 重回“以货易货”时代

 

区块链技术将催生“去中介”信用体系,并使“超主权货币”成为了可能,进一步看,区块链技术有望呼唤并回归“以物易物”时代。...





区块链技术将催生“去中介”信用体系,并使“超主权货币”成为了可能,进一步看,区块链技术有望呼唤并回归“以物易物”时代。



货币的出现是与交换联系在一起的。纵观历史,人类的交换经历过两个发展阶段:先是物物直接交换,然后是通过媒介的交换

古埃及的壁画中就记载了用瓦罐换鱼的场景。神农氏时代,我国就有“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些均是典型的以货易货的交换模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出现了数量和时间上难以直接交换,同时,还面临异地交换等问题,于是,通过媒介进行交换的模式应运而生,即人们先把自己的物品换成作为媒介的物品,然后再用所获得的媒介物去交换自己需要的物品。最早的媒介物大多是牲畜,之后又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媒介物,我国则出现了“贝”。



作为交换“媒介物”的货币,通常要求具有四大特征:一是价值比较高,以支持“大额”交易;二是易于分割,满足不同价值的交易;三是易于保存,保存不影响价值,不需要成本;四是便于携带,体积小,且轻便。

随着人类冶金技术的发展,金属因较好地满足四大特征,逐步成为了主要的货币形态,以金、银、铜为主,古希腊斯巴达时期,也出现过铁币。

金属在成为了货币材质之后,一方面推动了“铸币时代”的到来,另一方面逐步形成了“黄金垄断”时代。

今天的比特币,从某种意义看,更符合金属货币的特征。



我国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北宋年间,为四川商人联合发行的“交子”。纸币的最大特点是需要建立在一个信用体系之上,早年的纸币,由于社会结构的不稳定,导致信用体系难以建立,故纸币的发展也呈现“起起伏伏”的态势。随着市场和商业体系的建立,出现了以银行(票号)信用为代表的“银行券”和“银票”等,继而出现了以国家信用为支撑的“官方纸币”(法币)。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作为的媒介的各种“新记账凭证”不断涌现,包括银行的各类票据、储蓄卡、购物卡、积分卡和“电子商务凭证”等。这些均在各种交易中扮演着“价值凭证”(电子货币)的职能。



从国际货币体系看,1944年5月,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会议,建立了“金本位制”崩溃后一个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协议”。协议让本来靠谱,却难以为继的黄金本位体系,被不太靠谱的“美元-黄金本位制”取代,于是,美元成了黄金的“等价物”,美国承担以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美元处于中心地位,发挥着世界货币的作用。

1971年7月,经过了七次美元危机,美国政府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履行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以《史密森协定》为标志,美元对黄金贬值,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名存实亡。

值得汲取的教训:黄金作为支付手段由来已久,因产量少,且不可复制,所以其作为支付手段更让人放心,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其实与黄金无关,问题出在美元和美国,即美元的过度发行,无法支撑“美--金互换”,导致了体系的混乱和崩溃。人们为什么不问问:那个曾经的“森林”存在吗?

就国际货币而言,未来的希望和出路,也许依赖于建立在区块链基础上“超主权货币”的救赎。欧元的问题在于缺乏统一的财政基础作为支撑,而区块链之所以能够“胜任未来”,是因为它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的基于“信用中心”的货币逻辑、理论和结构。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过去十年各国的货币贬值了47%。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均面临:钱(价值)去那儿了?现代货币体系越来越让人感到不靠谱,这么多的“钱”,怎么说没就没了。从“物质不灭定律”的角度看,有人亏,就一定有人赚了,那么,谁亏了?谁赚了?

老百姓的问题很单纯:昨天我给你两个鸡蛋,你说值一块钱,今天你说货币贬值了50%,所以,一块钱就只能买回一个鸡蛋,我就想问问:另外那个鸡蛋哪去了?公平正义的“等价交换”的“王法”还有吗?还在吗?

既然这种基于“信用中心”和“信用中介”的体系如此不靠谱,那么,有没有能够“取而代之”的办法,即能够建立一种更加可信和高效的交易辅助系统,即价值交换系统,或者是货币和记账系统。



传统的货币体系越来越不靠谱,那么,我们能否重回“挖矿时代”,即重回“黄金时代”,用更加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来充当交易媒介物。

于是,中本聪开启了“比特币时代”,比特币的逻辑与金属货币“出发”的逻辑基本相同,均是通过实实在在的付出,包括买矿机,付电费,耗时间,搭体力,去获得一种稀缺资源,而这种稀缺资源的资本和劳动价值是“确定”和“与生俱来”的,扮演“财富代表”就顺理成章。

比特币最大的特点是其“发行总量”具有实在刚性的约束,这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满足了“物以稀为贵”的逻辑。而现代货币体系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客观、实质和公信的约束。所以,想发,就发。既有按部就班,也有情不得已,既有随心所欲,更有不可告人。



作为一种“矫枉过正”的事物,比特币自有其受追捧的理由。但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简单地回到“黄金时代”无疑是一种倒退。因为,这种耗时费电的“挖矿”只是一场“不得已”游戏。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媒介物”,而在于维持“媒介物”的方式、成本和效率,在于维护体系的透明、公平和公信。

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在国内,维护货币体系的“信用中心”受到越来越多的诟病,但骂归骂,却别无选择,甚至陷入“越贬值,越增持”的怪圈,就像我国的美元储备。

区块链技术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一缕曙光,它的最大魅力在于“去中心化”,并建立民主的“分布式自治组织”,让传统和强权的“信用中心”不攻自破,并有望构建一个具有技术公信力的价值登记制度和交互平台,如果那样,人类就有望回归“以货易货”时代,即“以货易货2.0时代”。



区块链技术有望重构货币体系,不仅是国内,也可以是国际,这也是为什么各国政府如此重视这项技术的原因所在。区块链场景下,电子货币将扮演“媒介物”的角色,基本逻辑和核心价值是在“确权(智能化价值资产并注册)”基础上,电子货币与“价值标的”的刚性绑定,确保可追溯和不可篡改。同时,建立自主、高效和廉价完成交易的智能合约系统

从国际的视角看,区块链带来的“新货币体系”无疑将挑战以美元为代表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地位,各种“干预价值”的“把戏”没有了舞台,汇率的“游戏”也就走到了尽头,的确让“过惯好日子的人”不寒而栗。但人类社会总是要进步的,平等、民主和公平是文明的使命。

但过多的担心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区块链所提供的技术解决框架离“电子货币”系统的要求还相去甚远,更多的是“逻辑有余,能力不足”,同时,底层技术(算法)以及标准、统一、平台和开源等问题也值得高度关注。近中期的应用更多还是关注在“部分业务领域”和“一些业务环节”,如国际贸易中的“记账贸易”就是一个典型应用场景



区块链技术是一门年轻,甚至是幼稚的技术,因此,现在说什么都有点“为时过早”,无论是赞扬肯定,或是批评质疑。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其由于共识解构了信任中介存在的必要性,提供了基于“价值网络”的点对点交互可能,以及“基础逻辑”展现出来的价值光芒和重塑未来的可能,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将可能变为现实,不仅需要关注、投入和行动,也需要时间、耐心和坚持

区块链技术肯定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肯定不是万能的。它在呈现可能的同时,也反映了不可能,因此,应用区块链技术也要秉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不要一拥而上,更不可神话并“万金油化”

区块链的研究与应用,系统观察与思考固然重要,但结合实际,关注痛点,解决问题,实现落地更重要。许多问题和困难是在实践中才会发现和暴露,才有解决的机会和可能,更重要的是许多认识和理解,也需要在实践中去深入并增强。

区块链技术不能,也不应该独立存在和“单打独斗”,它需要与其他相关技术协同,特别是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协同和融合创新是未来的大方向,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更是这样。




王   和


长按左侧二维码联系我


    关注 王和课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