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课堂】未来的汽车与保险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年代,无论是汽车,还是保险均面临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需要更多地思考“未来”这个话题。未来的汽车会是怎样,未来的汽车保险又会是怎样,甚至还有没有汽车保险。...

未来的汽车与保险
(2016年5月11日第二届中国汽车保险发展论坛上的发言)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年代,无论是汽车,还是保险均面临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需要更多地思考“未来”这个话题。未来的汽车会是怎样,未来的汽车保险又会是怎样,甚至还有没有汽车保险。

相信保险的功能始终是社会的需求,但传统的保险形式终将成为过去,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保险的“再存在”问题。



汽车保险应高度关注“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并思考自身的“再存在”问题。“科技”和“社会”将成为驱动“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根本动力,并共同打造汽车生活的未来。从科技的角度看,车联网是基本方向,“车”将成为人们物联网生活的基础环境、交互平台和重要场景。以智能驾驶为核心的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将逐步成为主流,并改变汽车生活的本质内涵。从社会的角度看,“能源”和“环保”将成为关注的焦点,新能源汽车将成为主角,同时,二手车也将在汽车消费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连接一切的时代,“车”无疑将成为移动物联网的重要终端,成为“移动生活”的重要平台和基本环境,成为碎片化时间利用的重要工具。

在车联网的发展中,“前装”是必然,是大势所趋。但就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而言,“后装”是必要,顶层设计和承前启后则是关键。同时,刚性绑定是焦点,基于“前”与“后”的分布式计算安排是基础。

满足“车生活”将成为车联网的核心诉求,信息、娱乐、商务、健康、管家、教育和位置服务将成为六大基本要素,那么,保险呢?未来的汽车生活,谁主沉浮?是你,还是我,还是你我之间?



面向未来,将迎来“智能驾驶”,包括了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认知计算是智能驾驶的核心。“智能驾驶”技术拷问着汽车文化的本质:安全驾驶,不驾驶?同时,相对于技术的突飞猛进,各种“环境”则相对滞后,如法律,再如保险。面对这个时代,保险的新挑战是“主体模糊”,即风险主体是驾驶员,还是程序员?是应当继续采用汽车保险的形式,或是应当纳入产品责任保险的范畴?保险业需要面对、思考并突破“无主”时代的困境和挑战。



新能源汽车无疑是汽车发展的方向,基本诉求是基于环境保护的清洁能源和基于资源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可谓“步履维艰”,占比微乎其微。从大方向看,“电”能否成为终极解决方案,面临科技进步的拷问,而“混合动力”是一种权宜之计,或是理想方案。同时,推广普及,靠政策,还是靠技术和服务。保险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或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

在电动车的发展过程中,面临三大挑战:一是续航能力,其中电池技术是关键;二是充电基础设施,定性与商业模式也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三是安全性,火灾和爆炸是面临的突出问题。

新能源汽车肯定有别于传统汽车,无论是风险特征,还是维修成本,保险面临着基于数据积累的风险评估,以及产品设计与定价。



我国汽车消费将从“新车时代”进入“二手车时代”。一直以来,我国新车与二手车的销售比大约为4:1,而美国的比例为1:4。近年来,随着节能环保意识的普及以及翻新技术的提升,我国逐步进入二手车为主的消费时代。2015年我国二手车的交易量接近1000万辆,与新车的比例上升为2.5:1 。保险业应将目光从新车转向二手车,并针对二手车的特点,开展产品与服务创新。

二手车时代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身份”和“历史”,即验明正身,继而解决法律责任与担保问题。保险业在这一“过程管理”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方面保险拥有车辆完整的基本信息和出险数据,另一方面在为二手车提供保险的同时,也间接地提供了信用背书。

再制造是循环经济产业链中附加值最高的一个环节,不仅能够降低成本,而且能够实现环境保护。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是重要领域,全球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欧美等国家的汽车零部件的回收利用率均超过80%,而我国的这一比例仅约20%。

从全球的实践经验看,保险业在推动汽车零部件的再利用过程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推动下,中国人保与芜湖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启动了汽车零部件的回收、再制造、认证和再利用工作。



随着我国汽车保险条款费率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汽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共同推动下,汽车保险将进入全面深化转型时期,其最重要的特征是:从损失补偿向风险管理过渡,从“等量管理”向“减量管理”进化,同时,将更加关注保险的社会责任和作用,尤其是在安全驾驶、绿色出行、改善体验和利益代言等四个方面。



近年来,我国交通事故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均呈现下降的良好趋势,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巨大差距,因此,安全驾驶问题不仅是一个交通和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解决安全驾驶问题,技术固然重要,但提升驾驶能力,强化安全意识更重要。因此,保险业一方面要高度关注汽车预警技术的研发与利用,更好地发挥其辅助驾驶的作用,以减少事故损失,另一方面要利用车联网技术,分析驾驶行为,通过教育、引导和激励,促进安全意识和驾驶能力的提升。



中国人保在中国保险业率先开展了车联网保险的实践,并探索出了两个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车队业务模式和个人业务模式。通过前期的试点和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方面“基于使用定价(UBI)”技术的导入,提高了定价的科学性与公平性,改善了客户体验,扩大保险服务范围,提高了客户粘性,特别是针对车队业务,成效显著。另一方面也为驾驶行为的改善,鼓励绿色出行,促进环境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保险企业、消费者和社会的多方共赢。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绿色出行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在这个大背景下,除了限号和限行外,更加环保的交通出行将成为一种时尚,基于共享经济理念的各种“新用车方式”将层出不穷,如专车、拼车、租车、分时租赁等。

这一切,给传统保险带来的挑战是:如何适应“碎片化时代”的变化和需要。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技术固然重要,但观念和思维方式更重要。碎片化的产品、定价、期限和服务,不仅考验保险业的经营能力,更考验保险业“以客户为中心”的知行合一。同时,以车联网和大数据为代表的科技进步,为场景化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随着汽车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让汽车生活更美好”就成为了社会的共同诉求,其中“良好体验”作为重要指标。

保险业在利用车联网技术的过程中,更加科学和个性的风险定价固然重要,但改善客户体验,尤其是改善事故和理赔处理的体验更重要,远程、移动、自动和自助将成为关键词。同时,应高度关注改善客户体验,特别是基于智慧交通的路线优选以及停车预约与推荐等。

大数据时代的交通信息管理为保险理赔的范式革命提供了可能,未来的保险理赔将进入“信用 + 反欺诈”时代。



汽车保险作为广大汽车消费者利益的“天然代表”,应当充分发挥其正外部性特征,为汽车消费者代言,更多地关注汽车安全水平、使用成本和服务质量等涉及汽车消费的重要领域和问题,并推动相关领域的进步。

近年来,保险行业开展了大量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如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共同推动了我国汽车零整比信息披露,为解决长期存在的零整比畸形问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再如中国人保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开展我国汽车安全性能评价的“C-NCAP”项目,促进了汽车安全性能的不断提升。同时,我国保险业还高度关注汽车维修行业,特别是汽车售后服务、4S店的价格垄断和维保条件等问题。



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最大价值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时空的认识和利用,为此,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需要重新任识“车”和“交通”的问题。

在人类社会的文明史中,马车的出现为交通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异地的交流。就现代人而言,车,更多是为了工作和生活,如上班、上课和看病等。但互联网和虚拟技术,将使我们虽远隔千里,却能够身临其境,这种功能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交流模式,实现交流的范式革命,如移动办公、SHOH模式、网络教育、远程医疗等。

如果这些“车”的主要用途不再存在了,那么,“车”的功能则需要“再定义”,保险的作用也需要“再结构”。



面向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汽车的未来充满未知,汽车保险的未来充满挑战,但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生活的未来将更加科技和更加美好。同时,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未来。关注,是把握和拥有的前提。


    关注 王和课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